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8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1篇
工业技术   7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结合深圳前湾某大面积软基处理工程,对沉降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浅层沉降、深层沉降、分层沉降监测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绘制了相应的图表,同时利用双曲线模型对最终沉降量进行了预测,推算出了各沉降监测点的固结度,为后续的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大面积软基处理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3.
李永红 《化工设计》2003,13(2):23-25,35
以20^#钢为例,通过对不同标准的对应、比较和分历,阐述正确选择材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4.
用JEM-2000FX分析型透射电镜研究了以Al_2O_3为基体、ZrO_2为第二相的氧化锆增韧氧化铝(ZTA)陶瓷。发现马氏体条在ZrO_2/Al_2O_3界面上产生,长大极快,止于ZrO_2/Al_2O_3及ZrO_2/ZrO_2界面,薄膜表面或晶粒内其它马氏体表面上。增强电子束,马氏体条就可穿过ZrO_2/ZrO_2界面,使相邻晶粒中产生马氏体相变。含Y高的ZrO_2相变困难。少数t-ZrO_2,在强电子束照射下不发生相变。  相似文献   
65.
萃取反应精馏合成高纯度乙酸乙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体系的相平衡计算,分析了乙酸对乙醇-乙酸乙酯-水共沸组成的影响,确定了消除三元共沸物的最小乙酸浓度。试验考查了萃取反应精馏流程用于合成乙酸乙酯的可操作性,探讨了各操作参数对产品酯纯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单塔流程得到的酯纯度可达97%以上,产品中的杂质主要是水,乙醇的含量小于0.3%。  相似文献   
66.
67.
通过后接枝法制备了氨基功能化SBA-15介孔氧化硅(S-N),用于吸附过氧化氢溶液中的金属和阴离子及有机杂质制高纯过氧化氢.研究了接枝量对吸附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发现S-N中的氮含量随接枝剂用量增加而增加,最高为1.83%.S-N保留了高度有序的六方孔道结构,但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随接枝量增加而下降.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各...  相似文献   
68.
侯金松  李永红  葛秀涛 《广东化工》2009,36(11):32-33,39
以对羟基苯甲酸与正丁醇为原料,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微波辐射催化合成了对羟基苯甲酸正丁酯。优化了合成条件,结果表明:当正丁醇为0.4mol,对羟基苯甲酸为0.1mol,催化剂为0.80g,微波辐射的功率为600W,反应温度为120℃,时间为12min时,反应产率达92.8%。产品经过熔点测定仪和红外光谱仪表征,证实与目标产物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9.
实验基于固体磷酸催化流化催化裂化(FCC)汽油烷基化脱硫的较高活性,采用催速失活的方法快速考察催化剂的稳定性,通过对比失活前后催化剂的X射线衍射(XRD)和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表征结果,揭示影响催化剂稳定性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经多次催速失活反应后,固体磷酸的稳定性变差,主要原因是在催速失活反应过程中,副反应烯烃聚合和芳烃烷基化生成的高沸点大分子有机物黏附包裹在催化剂表面上,降低其表面酸量和酸强度,使活性组分无法与反应物接触并发挥催化作用,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失活后的催化剂经500℃焙烧处理4 h即可再生.  相似文献   
70.
针对井下特定角度交叉巷道的实际情况,在数值模拟和井下工程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巷道交岔点处围岩受力特征及锚杆锚索支护技术。研究得出,交叉巷道三角区内出现应力集中及塑性破坏,呈圆弧形分布,应力集中程度与围岩破坏范围及三角区角度有关,交叉巷道可根据等效跨度科学设计支护参数,并通过井下试验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