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封闭层对煤层气含量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上下一定层段内的岩性组合特征,是煤层气富集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引入封闭层的概念,并从封闭层的岩性和厚度方面对封闭层的重要性做出论述,用封闭系数对封闭层进行定量评价。并以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开发区的樊庄地区和浦池地区为例,对3号煤层的封闭层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建立了封闭层与煤层气含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封闭系数与煤层气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此关系在封闭系数空间展布图中的反映是:封闲系数高值区,含气量值较高;封闭系数低值区,含气量值较低。封闭系数的提出,为煤层上下岩层对煤层气富集影响的中、小尺度研究提供了定量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42.
本文采用吸附势理论恢复了荥巩煤田谷山井田煤层含气量变化史.根据煤层含气量变化史可以看出,研究区经过了两次生烃,在煤层第二次生烃时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其最大吸附能力不会超过9.22m3/t.而现今的煤层气含量却达到了35m3/t.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第二次生烃所吸附的煤层气占26.34%,煤层及围岩游离态煤层气所占比例为43.65%,孔隙水中溶解的煤层气所占比例不超过1.86%,浅部运移来源所占比例高达28.15%,由滑动构造作业可能新生成少量煤层气.  相似文献   
43.
通过借助SuperMap Deskpro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双柳矿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制作了双柳矿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综合评价图,在此基础上,查明了该矿的瓦斯赋存规律,并参照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综合评价等级体系,将该矿3#+4#煤层划分为重点防护区、重点监控区、一般监控区。该成果对于提高双柳矿防突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4.
以水提银杏叶粗多糖为研究对象,利用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柱分离,得到电荷性质不同的4个亚组分PGBL_0、PGBL_1、PGBL_2、PGBL_3。利用Sepharcyl-300凝胶柱层析对PGBL_1和PGBL_2 2种主要组分进行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4种均一多糖PGBL_(1A)、PGBL_(1B)、PGBL_(2A)、PGBL_(2B),其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4×10~4、9.0×10~3、1.2×10~5和3.0×10~4。采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法对4种均一多糖进行单糖组成分析,PGBL_(1A)由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2.13:1.00:2.50:6.88;PGBL_(1B)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1.00:3.50:1.00:1.50:6.75:11.50;P G B L_(2 B)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2.50:4.83:3.83:1.00:3.00:3.00;PGBL_(2A)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组成,摩尔比为2.19:1.57:1.00。  相似文献   
45.
为了制备结构可控的疏水疏油丙烯酸酯共聚物,以碘仿为链转移剂、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盐(AIBA)为引发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为主/助乳化剂,进行氟代丙烯酸酯-丙烯酸十八酯(FA-SA)碘转移细乳液共聚合.考察单体配比、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等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并对共聚物的结构和界面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FA与...  相似文献   
46.
侧向判别问题是几何学、CAD制图学和地理学分析中经常用到的空间关系问题,它是求解其他复杂空间关系的一个基础.凸包问题是计算几何中的基本问题,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卷包裹法和格雷厄姆法是凸包求解的经典算法,但其算法步骤较为复杂.笔者利用侧向判别算法改进了用于生成平面点集凸包的卷包裹法和格雷厄姆法,这两种新算法分别具有运算速度较快、易于理解和编程等优点,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7.
“双碳”目标的实现与煤层气大规模商业化开发迫切需要新技术。在对煤层气开发与CCUS技术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煤层气生物工程为依托,探讨和展望了地面煤层气开发、煤矿瓦斯抽采以及采空区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的低负碳减排关键技术。地面煤层气开发阶段,将煤层气开发转化为煤系气开发、将常规水力压裂转化为大规模缝网改造是实现煤层气商业化开发的有效途径;将液相CO2和微生物发酵液作为储层改造的工作液,在实现煤系三气储层一体化缝网改造的同时又实现了微生物与CO2联作下的增气增压、储层改性、CO2驱替甲烷等多重增产效应,为煤层气增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达到低碳减排目的;此外,通过CO2的生物甲烷化和同步地质封存实现了负碳减排。可见,对于煤层气开发而言,CO2可以促使其增产;对于CO2封存而言,煤储层是其最佳归宿。由此,地面煤层气开发实现了“一低两负”的碳减排。在井下瓦斯抽采阶段,根据硬煤的造缝增透增产、软煤的增容增透增产机制以及相关理论,提出了第1代水力强化技术——水力压裂和第2代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