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3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81.
综述了受汶川5·12特大地震及其系列余震波及,陈仓区各类工业厂房的地震破坏形式,并对各种破坏形式进行了初步分析.调查表明,内框架厂房边柱破坏最严重,钢筋混凝土排架厂房破坏形式最多,主要有山墙开裂、倾斜,柱混凝土开裂,支撑压曲、端部拉脱等.  相似文献   
82.
以16根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为基础,对SRC-RC竖向混合结构中的转换柱进行了截面配钢分析.结果表明:型钢的配钢率对转换柱抗震性能与基本力学行为存在较大影响,配钢率较大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较小,而承载力相对较大;配钢率越大,型钢分配到的剪力越大,转换柱的内力畸变越严重,变形能力越差;随着配钢率的增大,混凝土的损伤加快,转换柱的强度衰减更显著;型钢增强了截面的抗弯刚度,提升了试件的弹性侧移刚度,但对试件加载中后期的侧移刚度影响较小.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转换柱合理型钢截面的最大抗弯承载力,避免转换柱发生严重的剪切破坏,保证其具有可应用于工程建设的力学性能.试验数据与分析结果可为SRC-RC竖向混合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通过对9个型钢混凝土(SRC)异形柱框架边节点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观察了不同配钢形式、不同轴压比条件下SRC异形柱框架边节点的受力过程及破坏形态,得出了SRC异形柱框架边节点的荷载一位移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节点承载力、延性、耗能以及刚度退化等性能.研究表明,SRC异形柱框架边节点的滞回曲线比较饱满,承载力高,耗能能力强,位移延性系数平均值可达到3.60,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84.
完成了6个SRC-RC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柱试件和1个钢筋混凝土柱对比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其转换性能进行了研究.型钢在过渡层柱中局部存在的特点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剪切破坏,临界斜裂缝贯通柱上部整个钢筋混凝土部分,剪切斜裂缝的张开与闭合导致滞回曲线"捏拢"现象明显,同级位移的三个循环中刚度退化严重.过渡层柱的延性受到型钢配钢率、配箍率、轴压比的影响.除试件SRC4-2-N外,其余试件的延性均达到μ≥3的抗震要求,介于3.39与5.99之间.在相同轴压比作用下,过渡层柱表现出较钢筋混凝土柱更好的变形能力,延性性能介于钢筋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柱之间.  相似文献   
85.
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国内外有关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的试验研究资料 ,分析了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机理和影响型钢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各因素 ,并从型钢混凝土保护层开裂的角度 ,根据力扩散角度原理 ,建立了型钢混凝土临界保护层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的计算原理和公式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型钢混凝土局部粘结破坏和整体粘结破坏极限荷载的计算公式 ,并与相关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吻合较好。最后从弹性力学的角度 ,推导了沿型钢混凝土锚固长度上的粘结应力与相对滑移之间的粘结滑移t S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86.
低周反复荷载下型钢高强混凝土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20个混凝土强度为65.3~84.9MPa的型钢高强混凝土柱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型钢高强混凝土柱在压、弯、剪共同作用下的破坏形态和抗震性能。试验中考虑剪跨比、轴压比、配箍率、混凝土强度4个参数的影响,由试验获得型钢高强混凝土柱的主要破坏形态和滞回曲线,分析各参数对构件延性、滞回特性、耗能性能以及承载力衰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型钢普通强度混凝土柱一样,在压、弯和反复剪力共同作用下,型钢高强混凝土柱的破坏形态主要为弯曲型破坏、剪切黏结破坏、剪切斜压破坏,破坏形态主要与剪跨比有关;箍筋能显著提高大剪跨比试件的延性和耗能能力,但对小剪跨比试件的延性与耗能性能改善有限;随着轴压比与混凝土强度的提高,试件的承载力衰减速度加快,后期变形能力减小,抗震性能越来越差;与钢筋混凝土柱相比,型钢高强混凝土柱的等效阻尼比远大于前者,耗能能力强,抗震性能好;提出型钢高强混凝土柱位移延性系数的计算公式,公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可供工程设计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87.
采用CFRP布作为加固材料,对8根木柱进行了轴心抗压试验,分析了木柱加固前后的力学性能,包括木柱的破坏形态、木柱和碳纤维布的荷载-应变关系以及加固柱极限承载力提高情况,并分析了加固柱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木柱的破坏形态多样,最容易在有缺陷的部位发生局部破坏;经碳纤维布环箍约束后,木柱抗压强度有明显的提高,提高幅度约在10%~20%之间;木材自身强度、木柱的缺陷、受力方式、碳纤维布间距及碳纤维布层数对加固柱极限承载力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88.
89.
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会直接影响构件的破坏形态、承载力、刚度以及耐久性能等.结合型钢高强混凝土柱的剪切黏结破坏特征,以混凝土保护层为对象,根据板弹塑性稳定理论和力扩散原理分别对其受压屈曲失稳和临界开裂时的最小保护层厚度进行理论推导,提出合理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已有试验结果相吻合.结合工程实际,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还应满足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中最小保护层厚度的构造要求,并建议型钢高强混凝土构件的最小配箍率宜取0.3%.  相似文献   
90.
为研究角科斗栱的轴压与抗震性能,对2个足尺角科斗栱模型分别进行轴压与拟静力试验,得到了斗栱的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滞回和骨架曲线、刚度和承载力退化、耗能能力及位移延性系数。结果表明:轴压荷载作用下,大斗鼓曲压溃,斜翘和搭角正翘后带正心瓜栱开裂,荷载-位移曲线具有明显的密实段、弹性段、塑性段和强化段,刚度退化严重,残余变形较大;水平荷载作用下,大斗压溃劈裂,馒头榫挤压剪断,平板枋嵌压,搭角挑檐枋拔榫,斗栱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正负向不对称,刚度和承载力退化严重,而耗能和变形能力较高。分别建立了斗栱在轴压荷载与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数值模型,在模型合理性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木材材性和摩擦系数对斗栱轴压与抗震性能的影响。参数分析表明:随顺纹抗压强度和摩擦系数的增加,斗栱的初始刚度基本不变,而承载力显著增大;横纹径向弹性模量对斗栱的初始刚度与承载力影响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