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5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21.
局灶脑缺血区星形胶质细胞可塑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索星形胶质细胞在慢性局灶脑缺血区的分布以及形态和数量变化的时期 ,进而探讨其在脑缺血灶恢复中的作用 ,本研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脑梗塞灶的周围发生肥大和增生性改变 ,其突起的变化尤为显著 ;粗大的突起呈纤维状 ,并相互交织呈密集的网 ,其末端向脑梗塞灶的中央延伸。其变化发生于脑缺血第 1周 ,脑缺血第 2周最显著 ,在 6周的脑缺血期间 ,显示持续性变化。 S- 10 0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脑梗塞灶周围区的肥大和增生性变化 ,发生于脑缺血第 3d,并持续到脑缺血 4周 ,其形态学改变没有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显著。本研究提示慢性局灶脑缺血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发生形态学的可塑性变化 ,这种变化积极地参与脑梗塞灶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22.
TNF-α调节局部脑缺血区ICAM-1 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证实TNF-α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流区ICAM-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对60只雄性SD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局部脑缺血/再灌流诱导脑微血管和毛细血管以及局部炎症细胞ICAM-1mRNA的表达,其表达发生于脑缺血1h/再灌流2h,再灌流8h达到高峰。TNF-α明显的加强脑缺血区ICAM-1mRNA的表达,其作用在脑缺血1h再灌流2h至8h均较明显。再灌流4h,TNF-α  相似文献   
23.
目的:比较大脑基底节区和皮质区对大脑局部缺血/再灌流损伤反应的敏感性。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和酶组化方法对36只SD大鼠局部脑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CAM-1的表达和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概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大脑皮质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发生于脑缺血1h,表达高峰发生于脑缺血1h/再灌流16h;而在缺血侧基底节区,其表达高峰则发生在脑缺血1h/再灌流4h。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在皮质缺血区发生在脑缺血1h/再灌流8h,再灌流16h达到高峰;在缺血侧基底节区,其浸润发生在脑缺血1h,浸润高峰则在脑缺血1h/再灌流8h。结论:大脑基底节区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和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均较皮质区显著。提示基底节区对脑缺血的反应比皮质区敏感。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证实Kegel联合阴道哑铃锥训练方法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借助PHENIX盆底肌康复检测仪检测300例产后妇女分别通过传统Kegel康复训练和Kegel联合阴道哑铃锥康复训练对盆底肌张力和产后性功能恢复的效果.对问卷调查资料和仪器检测数据进行评分和分度,并借助SPSS11.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  相似文献   
25.
目的为了探察证实黑质-纹状体DA能神经通路阻断对大鼠纹状体Mor和Calb阳性神经元及其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方法借助6-OHDA注射阻断前脑内侧束建立PD模型;应用APO诱导旋转、握力测试、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和蛋白印迹技术检测PD模型大鼠纹状体Mor和Calb神经元形态结构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①阿扑吗啡诱导模型大鼠出现健侧方向的旋转。模型大鼠抓握悬吊时间明显较正常组长(P<0.05),其寻找和发现平台的时间也明显较正常组长(P<0.05)。②模型大鼠纹状体Mor阳性区域的面积明显小于正常组(P<0.05),Calb阳性区域面积的变化不明显(P>0.05)。③模型大鼠纹状体Calb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黑质-纹状体DA能神经通路阻断可能通过突触传递机制影响其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结构、蛋白表达、生理机能。  相似文献   
26.
目的了解大鼠脑缺血区局部炎症和细胞免疫的形态和位置,探讨其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大脑皮质缺血区的单核/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形态分布和浸润时程及其相关免疫分子的表达.结果脑缺血3 d后,巨噬细胞激活抗原1(ED1)阳性细胞聚集于大脑皮质缺血性半暗带区;脑缺血1周时,其数量显著增加,并迁移到脑缺血中央区,此变化持续到脑缺血后2周.脑缺血后3 d,缺血性半暗带区内的OX42阳性细胞发生肥大和增生性改变,并持续到脑缺血后2周.OX6阳性细胞在半暗带区呈分支状,而在脑缺血中央区为圆形的阿米巴样细胞.阳性细胞在脑缺血后3 d出现,脑缺血1周时,其形态和数量变化最显著,并持续到脑缺血后2周.在脑缺血3 d时,大量白细胞分化抗原(CD3)阳性细胞聚集于大脑皮质缺血性半暗带区,以血管壁及其周围为主.脑缺血1周时数量最多,并迁移到脑缺血中央区.脑缺血后2周时,阳性细胞稍减少.结论脑缺血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大脑皮质缺血区聚集和激活,并表达相关的免疫分子,提示脑缺血启动了脑组织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此可能与缺血性脑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察褪黑素(melatonin,MT)对6-羟基多巴(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模型大鼠黑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3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6-OHDA处理组和6-OHDA+MT处理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大鼠黑质Iba1、GFAP阳性胶质细胞及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变化,并进行细胞计数,蛋白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检测TH、GFAP、OX4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实验数据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OHDA处理组黑质胶质细胞呈激活状态,且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和6-OHDA+MT处理组(P<0.05),TH阳性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和6-OHDA+MT处理组(P<0.05),对照组和6-OHDA+MT处理组无明显差异(P>0.05);6-OHDA处理组TH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OX42、GFAP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对照组和6-OHDA+MT处理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T能够抑制6-OHDA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胶质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并推测MT可能通过这一抑制作用保护DA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二氢杨梅素(DHM)对3.硝基丙酸(3-nitropropionic acid,3-NP)诱导的PCI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M啊法测定细胞存活率,TBA(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WST-1(水溶性四唑盐)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①MTr结果显示3-NP处理能显著降低Pcl2细胞的存活率,而DHM预处理对此变化有抑制作用;②MDA测定结果显示3-NP处理能显著增加PCI2细胞的MDA含量(P〈0.05),而与3-NP处理组相比,3-NP+DHM组PCI2细胞的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③SOD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3-NP处理显著降低了PCI2细胞SOD的活性(P〈0.05),而3-NP+DHM组PCI2细胞SOD的活性较3-NP组有显著提高(P〈0.05),接近对照组水平(P〉O.05)。结论②DHM预处理能拮抗3-NP诱导的PCI2细胞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水平,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9.
大鼠脑缺血区IL-1β和TNF α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炎症和免疫因素与脑缺血的联系,近来倍受观注。本实验旨在探查脑缺血区IL1β和TNFα表达的结构和时程,进而探讨其表达与脑缺血性损伤之间的病理联系。采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模型(缺血1小时/再灌流0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和16小时),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40只成年雄性SD(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脑缺血区IL1βmRNA阳性信号主要存在微血管内皮细胞,在脑缺血周围区的IL1βmRNA信号比中央区更强烈。阳性信号出现于脑缺血1小时(与对照组比较…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察证实3-NP对实验大鼠纹状体的损害作用。方法实验借助行为学探测、经典组化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大鼠运动行为学和纹状体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形态学探察,实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统计学处理。结果①运动行为学探测显示大鼠过平衡木的启动延搁时间和完成全过程时间明显延长(P0.05,P0.05),以及前爪滑落次数与3-NP处理之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抓握时间也明显比3-NP处理之前延长(P0.05)。②组织学探察显示,多种组化染色均在实验大鼠纹状体的背外侧区恒定出现一块明显的坏死灶,发生率为80%。坏死区及其周边区绝大部分神经元发生丢失,仅有少数体积较大的细胞幸存。Golgi染色显示在周边区幸存神经元的树突发生明显断裂和弯曲。酶组化显示病灶区SDH明显淡染,周边区可见一些强反应的细胞。③神经元特异性抗体探察显示坏死灶及其周边区神经元丢失严重,纹状体投射神经元的丢失更显著。对神经元死亡和损伤性质的进一步鉴定结果显示在坏死灶及其周边区均可见大量凋亡细胞。结论 3-NP特异性地诱导纹状体背外侧区神经元损伤,纹状体不同类型神经元对3-NP损伤显示不同的敏感性,凋亡和能量代谢障碍因素牵涉到此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