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9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在冠状动脉瘘(CAF)封堵术中的价值。 方法应用CDE选择10例CAF实施封堵,封堵术后应用CDE判定疗效。 结果根据CDE选择10例CAF,9例成功实施封堵。其中8例首次封堵术后CDE复查瘘口处分流束血流信号消失,1例首次封堵术后CDE复查瘘口处显示少量残余分流束血流信号,再次封堵术后CDE复查瘘口处分流束血流信号消失。另外1例因瘘口直径过大封堵失败又行开胸手术治疗。 结论CDE在CAF封堵术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封堵术前CDE明确指出哪一支冠状动脉瘘至哪个心腔、瘘口直径及除外合并畸形是成功实施封堵的关键;封堵术后CDE判断疗效重点观察封堵器位置及瘘口处是否有残余分流束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球囊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主动脉缩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5年4月至2010年2月,共对14例患者(男性8例)实施主动脉缩窄球囊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年龄(17±9)岁。根据患者年龄和主动脉缩窄解剖形态选择介入治疗方式。结果单纯主动脉缩窄9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5例;膜状主动脉缩窄12例,管状缩窄2例。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介入治疗。年龄小于14岁者4例,跨缩窄段压力阶差为(45±9)mmHg,球囊成形术后2例压力阶差消失,2例存在10mmHg以内压力阶差。主动脉缩窄支架植入术10例,跨缩窄段压力阶差为(51±18)mmHg。8例植入覆膜支架,2例植入非覆膜支架。5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4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1例同时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和非覆膜支架植入术。术后2例患者存在少量压力阶差。所有患者无重大并发症,随访(31±21)个月,未见再狭窄发生。结论介入方式治疗主动脉缩窄安全、可靠,可以取代外科手术成为首选治疗方式。具体采用何种介入治疗方式,需要根据患者年龄和缩窄段解剖形态确定。  相似文献   
13.
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心电图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中老年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患者(年龄≥40岁)介入封堵术前后心电图(ECG)的改变.方法 经导管介入治疗成功的305例ASD患者,每例封堵术前及术后24 h均常规行12导联ECG各1次,其中19例术前有各种心律失常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分析介入封堵前后ECG变化.结果 封堵术后QRS电轴由术前(79.1±36.1)°转变为(76.4±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正常心电图比例增加,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术后右心房肥大、右心室肥厚例数虽然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窦性心动过缓例数显著增加(P<0.01),但年龄、缺损直径和封堵器大小与心率≥60次/min的非窦性心动过缓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患者术后出现心房颤动,术后发生心房颤动患者的年龄、缺损直径和封堵器大小与非心房颤动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心律失常封堵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中老年ASD患者封堵治疗后短期内即可使与右心容量负荷有关的部分心电图指标有所改善,封堵治疗术后可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对于已经形成的持续心律失常短期内不会改善.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研究证实,Rac1蛋白能够调控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氧化酶的表达,刺激内源性活性氧产生,引起内皮细胞毒性改变。 目的:探讨Rac1蛋白在缺氧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7-01/2008-05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完成。 材料:自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hoenix amphotropic 293包装细胞、持续活化型pLNCX-L61Rac1和主导抑制的pLNCX-N17Rac1反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载体。 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将细胞以体积分数为1% O2、5% CO2及94% N2 缺氧条件下培养72 h。用持续活化型pLNCX-L61Rac1 (L61Rac1感染组)和主导抑制型pLNCX-N17Rac1 (N17Rac1感染组)反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 主要观察指标:①感染后稳定表达阳性克隆筛选。②采用pull-down和Western blot分析感染前后细胞内Racl的活化。③采用持续缺氧的方法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用TUNEL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缺氧72 h后各实验组细胞中cleave-caspase3表达。④应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分析血清反应因子的表达和定位。 结果:筛选出稳定表达持续活化型pLNCX- L61Rac1和主导抑制型的pLNCX-N17Rac1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克隆;应用pull down和Western blot证实各组细胞内Racl的活化改变;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N17Rac1感染细胞比较,缺氧72 h后L61Rac1细胞发生明显凋亡。进一步应用Western blot分析证实3组细胞中血清反应因子表达无明显改变,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N17Rac1-HUVECs中血清反应因子为入核表达,而L61Rac1- HUVECs中血清反应因子蛋白在细胞核周大量表达,血清反应因子发生出核转位。 结论:Rac1参与了内皮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可能与其调控血清反应因子蛋白核转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存在左心室扩大的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患者封堵术后左心室(left ventricular,LV)大小和功能变化规律。方法:以伴左心室扩大的青少年和成人PDA患者为研究对象,成功封堵PDA后定期随访LV大小和功能。术后24 h LV内径恢复正常者随访6个月;术后24 h未恢复正常者,随访至LV内径恢复正常。结果:共纳入患者391例,男63例,年龄(35±16)岁,PDA肺动脉端直径(7±2)mm。失访36(9.2%)例。封堵术后次日左心室大小和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减小(P<0.05)。术后次日,1,3,6和12个月LV大小恢复正常者分别为140(35.8%)例,108(30.4%)例,38(10.7%)例,23(6.5%)例和11(3.1%)例。12个月时LV内径未恢复正常35例(9.9%),其中7例于术后1.5~4年恢复正常,28例随访1~4.5年,LV大小仍未恢复正常。术后次日LV内径恢复正常和12个月仍未恢复正常患者,LVEF均于术后半年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对于伴有LV增大的PDA患者,封堵术可致LVEF下降,术后需6个月方缓慢恢复,部分患者封堵术后需数年LV方能恢复正常大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DE封堵术前选择适应证,术中监视封堵器释放过程,术后判断封堵术疗效,远期随访。结果:应用CDE选择187例VSD,186例封堵成功,1例封堵器术中脱落,成功率99.5%。术后CDE复查发现2例过室间隔少量残余左向右分流。CDE随访3个月发现1例封堵器移位。CDE选择适应证是:①右室面VSD直径≥2mm,<10mm。②VSD边缘距主动脉瓣≥1mm,轻度以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无主动脉瓣脱垂。③VSD边缘距三尖瓣隔叶≥2mm,中度以下三尖瓣关闭不全。④并发能介入治疗的畸形,如动脉导管未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和肺动脉瓣狭窄。手术中CDE监测封堵器释放过程是:①心尖四腔心切面确定封堵器导管在左心室内。②胸骨旁五腔心切面确定封堵器位于室间隔的左右心室侧的位置,封堵器中间有室间隔回声。③确定封堵器不影响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功能。④封堵器到位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没有显示或显示微量过室间隔分流束血流信号。封堵术后判断疗效:①封堵器不移位。②CDFI没有显示过室间隔分流束血流信号。③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功能正常。结论:CDE在VSD封堵术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术前选择适应证,术中监视封堵器释放过程,术后判断封堵术疗效,远期随访,其它检查方法不可能与CDE媲美。  相似文献   
17.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主要表现为严重全身中毒症状 ,在数天至 6周内出现瓣膜破坏和少数迁徙性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重要脏器并发症很高 ,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很高。本文分析 32例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并发症、心内膜受累、血培养、治疗等临床资料 ,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我院 1 989年 2月~ 2 0 0 3年 3月期间共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1 1 6例 ,其中 32例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男 2 3例 ,女 9例 ,年龄 2~ 60 ( 2 5 .4±1 5 .3)岁 ,病程 3d~ 6( 2 .5± 1 .6)周。1…  相似文献   
18.
1 补充营养及钙 用钙剂来防止和治疗骨质疏松,推荐的剂量是 1~ 2g/d,很多研究都表明补充钙剂虽然不能停止骨丢失,但可延缓骨丢失。这种剂量的钙的摄入通常是安全的,但为小心起见,最好检查尿钙的水平。钙的构成如何,对治疗效果没有影响,从病人的经济方面考虑,可以用碳酸钙治疗,在吃饭的时候服用碳酸钙,它就可以被很好的吸收,即使病人有胃酸缺乏,吸收效果也不错。在空腹的时候,柠檬酸钙和其他的钙盐的吸收要比碳酸钙好一些。也可以让病人吃一些高钙的饮食,应该告诉病人常吃的食物中钙的含量。维生素 D的摄入量至少应该是 4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对先天性房间交通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同期行经导管左心耳和房间交通封堵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短期随访结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患者,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应用LACBES或ACP2左心耳封堵器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并同期行房间交通封堵术。评价术后即刻、术后1 d、30 d、90 d、180 d的封堵疗效,封堵器形态、位置、并发症及心功能变化。结果共入选18例患者,其中16例应用LACBES、2例应用ACP2左心耳封堵器成功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同期15例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3例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术后即刻TEE检查显示封堵器位置满意、固定良好,无残余分流、心包积液相关并发症发生。围术期1例术后30 h出现心脏压塞,术后第5天转外科行封堵器移除及心内修补术。1例术后第17天猝死。其余患者在随访期间无新发心脏压塞、脑血管或外周血管栓塞、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140 d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治疗,其余患者术后30 d、90 d经胸超声心动图及术后180 d TEE随访结果良好。结论在先天性房间交通伴房颤患者中,同期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与房间交通封堵治疗是可行的,手术安全、有效,短中期随访良好。  相似文献   
20.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之一,约占先心病的15%~20%。幼年时期症状轻,不少患者到成年才发现,50%患者存活超过40岁。老年ASD患者外科手术修补优于药物治疗,但是,对于年龄≥60岁老年ASD患者由于心房水平长期左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