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4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目的总结23例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临床诊治经验并探讨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各种类型CCF的诊治体会,患者:Barrow分型A型14例、B型1例、C型1例、D型7例。结果20例经动脉入路,2例静脉入路,1例放弃栓塞治疗。9例采用单纯球囊行瘘口栓塞,5例直接行患侧颈内动脉和瘘口闭塞;5例采用NBCA胶栓塞瘘口;1例采用明胶海绵颗粒部分栓塞联合颈动脉压迫治疗;2例采用弹簧圈海绵窦内栓塞;1例单纯采用颈动脉压迫治疗。21例痊愈,2例好转。结论CCF具有复杂性、难治性特点,血管内治疗应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报道急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10例,其中5例术前呼吸骤停,经手术治疗,6例治愈,4例死亡。结合有关文献对血肿来源、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呼吸骤停的抢救进行了讨论。认为血肿主要由于静脉窦或窦汇裂伤出血;枕部头皮伤痕及枕骨骨折,尤其是横跨横窦向枕大孔延伸的骨折线是最重要的临床体征。CT扫描为血肿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慢性硬膜下血肿110例。全组均行钻颅冲洗引流治疗。术后3例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复发率为2.73%。本组仅1例因脑疝晚期住院,脑干受压过久而死亡,死亡率为0.91%。17例血肿外包膜有大量毛细血管新生,均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基底膜不完整,内皮细胞的间隙增宽,认为这种内皮细胞改变是血肿形成的主要机制。此外,血肿液镜检均见新鲜红细胞,分光分析以HbO_2为主,支持血肿膜微血管不断少量出血,从而使血肿逐步扩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外伤性小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至2011年间本院收治的外伤性小脑出血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保守治疗7例,死亡4例;存活者出院GOS平均5分;手术治疗19例,死亡2例,存活者出院平均GOS4.7分.结论:外伤性小脑出血与幕上脑损伤在临床表现上存在不同;手术清除血肿、后颅窝减压、脑室外引流可以改善预后,提高生存;治疗应结合脑干等合并损伤的情况确定手术策略.预后随合并的脑干损伤程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CD<,105>和缺氧诱导因子-la (HIF-la)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CD<,105>标记的MVD密度及HIF-la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生物学意义和作用.方法 收集2005-2010年的侵袭性垂体瘤手术标本25例,非侵袭性垂体瘤15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05>及HIF-la的表达,并...  相似文献   
17.
1994年4月~1998年12月,我院共收治急性硬膜下血肿113例。现对其CT检查结果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本组男73例,女40例;年龄1~93岁。其中交通事故伤50例,跌伤37例,坠落伤20例,打击伤6例。入院时GCS3~8分48例,GCS9~12分20例,GCS12~15分45例。颅内合并伤:蛛网膜下腔出血89例,脑挫裂伤83例,脑内血肿35例,多发血肿18例,颅骨骨折49例。颅外合并伤17例。开颅手术65例,非手术治疗48例。CT扫描:血肿最大厚度(Krijn法)≥10…  相似文献   
18.
范松华  朱晓江 《江苏医药》2004,30(5):385-386
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通常与颅内动脉瘤形成相似。一般与病人的年龄、性别,是否有吸烟、酗酒,是否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因素有关,而在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病例中这些危险因素表现得是否更为明显,这些危险因素对于多发性动脉瘤形成,很少有对其作出单个分析研究的,我们对118例动脉瘤作回顾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胶粘法在经颅前颅底修复手术中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31例采用经颅额底入路胶粘法修复前颅底缺损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患者中无近期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的病例。对31例患者随访6~24个月,无病例发生迟发性脑脊液漏,影像学检查结果未见发生脑膜脑膨出的病例。结论:采用经颅额底入路胶粘法修复前颅底缺损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取材方便的优点,是一种实用的颅底修补方法。  相似文献   
20.
孕,产期合并自发性脑及硬脊膜外出血(附七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7例孕、产妇合并自发性脑出血,内1例为 C_7~T_2脊髓硬脊膜外出血。所有患者均合并妊高征(PIH)、内5例平均动脉压大于16.0kPa。5例发生于产后。6例脑出血中有2例合并 AVM,与常人脑出血中 AVM 所占比例接近。病人全部存活。随访期平均4.8年(5个月至8年)。2例恢复工作,5例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说明防止妊高征病人并发脑出血至关紧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