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1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民族同化涉及理论和现实,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因为过去我们曾在这个问题上犯过错误,吃过大亏,所以多年来为人们所竭力回避,以至于理论界现在一般也不多提民族同化了(因其太刺激民族感情,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同志对此格外反感),而代之以“民族融合”这个词。诚然,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进一步繁荣发展时期,根本不存在民族同化、民族消亡问题。但  相似文献   
22.
本刊1987年12期登出吕晓旺、许顺怀的《企业统计应实行委派制》一文后,不少读者就此来信,反响强烈。山东掖县工艺品厂滕永岱、江西赣南建筑工程总公司舒进环、四川达县卫星煤矿唐超伯、安徽普济圩农场张芳荣、湖南资兴矿务局郭斌生、河南济源县副  相似文献   
23.
现实中人们可能会发现,不管自己的主观愿望如何,生产力诸因素总是向着那些在自然、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具有某种优势的地域空间聚集,从而形成国民经济体系内部的劳动地域分工,我们可把生产力布局发展的这种客观趋势,称为生产力的"趋优效应".在我国的对外经济开放中,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具有上述一些优势,而在引进外资、技术、人才,扩大进出口贸易方面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24.
受到现代自由主义、国家认同和族群意识的交互影响,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公民的自我身份认知具有三重性:社会层面的自治个体身份、宪法层面的公民身份、文化层面的少数民族身份.以宪法学的角度、从公民这三种身份的自我认知出发来考察,传统上系伊斯兰教在内地之主要文化载体的中国回族,客观上加快了分化态势.  相似文献   
25.
故乡在山东     
我出生在鲁西南一个古老的小县城里,十四岁出外谋生以前,我一直居住在那里,我是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山东人。 我在家乡度过了十四年,我的印象里,那时候的家乡人朴实勤  相似文献   
26.
回族的外部凝聚力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族的外部凝聚力是关系回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回族外部凝聚力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处理好民族理性与民族外部凝聚力之间的关系是回族今后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7.
当代回族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平 《回族研究》2003,(4):23-26
面临着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标志的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速度加快,回族穆斯林别无选择,只有勇敢地正视这一严峻局面,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大胆、合理的扬弃,不断地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文化精髓,努力发展自己有特色的经济文化,使自己置身于时代前进的行列,才能永远跻身于世界民族强盛之林,不至于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相似文献   
28.
马平 《决策导刊》2000,(12):36-37
根据重庆市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和行动纲领.结合彭水县实际,在发展中应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29.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从总体上看还比较落后。人们注意到: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资源开发不易、建设资金短缺等等。除此以外,民族地区的劳动者素质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过去我们比较注意从发达地区引进各种有用人才(有人将其称为“科技移民”),来改变民族地区劳动者的文化结  相似文献   
30.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以高人一等的学术眼光,透过云谲波诡的历史迷雾,从纷繁无序、状如乱麻的历史现象中,勾勒出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以来的发展轮廓;并将中国历代政权治理伊斯兰教的政策、方略及产生的社会背景,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做了详尽的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