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社会科学   47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古汉译佛经中,不论主人公的身分是猴王、鹿王、雁王,还是象王,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这类故事,都不约而同地描写了一种为救众生而献身的"王"的使命感与高尚精神.该母题不仅在中国文学母题发展史上具有表现功能,而且也有效地密切了文学中人与动物之间的伙伴和睦邻关系,具有文明发展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2.
学校是一个家,家需要团结、和谐、才能上进.对学生而言,学习是快乐的,做健康成长的人是幸福的;对教师而言,认真教书可以成为一名教师,用爱教书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23.
王立 《学术交流》2013,(1):162-168
主题学源自题材史和民俗故事研究,包括观念意识母题、人物母题、意象话语等,诸多范畴交叉互动纠结一起。主题学划入平行研究,有利于国别主题史、题材史研究,有利于阐发时少受实证的限制。主题学研究必定要牵涉主题的渊源、牵涉到其所引领或赖以支撑的母题意象,对外来母题意象的借用、重铸,属主题学研究的重要构成。从主题学研究史来看,不宜把主题学研究局限在平行研究之内。  相似文献   
24.
当前,美育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提倡启发式教学的呼声也高涨起来。但为什么许多强制性教学措施在相当一部分学校里继续被实行?这是引入深思的。我们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美育、启发式教学的科学运用问题,但也不应忽视在教学中必要的强制性方法的运用问题。 美育与启发式教学的基石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提出要给强制性因素一席之地,其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  相似文献   
25.
汗血马、中西交流与豪侠英雄气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血马流血,是马的体内寄生虫所致,又说是因毛皮上的红色斑痕所致。改良马种,是农耕民族以西北游牧民族为参照进行的持久努力,往往期盼“宝马龙种”的“惯常思路”。汗血宝马的咏叹,是注目外域、试图把主体意识推展到人马相通互助的抒情模式,有一种豪气奔涌的博大情怀在外射。其往往牵连着西北草原文化的风光,表现了唐人一种容受外来文化的开阔视野和胸襟。义马救主的叙事思路,来自中古汉译佛经。  相似文献   
26.
"众人中辨认贵人"母题来自印度民间传说和佛经.印度故事注重被考验者艰苦实在的努力、经验积累、天神相助和英雄的胆略智慧.佛经母题演变的世俗化意趣在于,<聊斋志异>写出了北方乡里凡夫俗子农民式的小聪明.蒲松龄对母题贡献的"本地风光",是与北方农村民情结合,似褒实贬,写出了不务正业者的"成功"并不牢靠,这与他一贯主张的青少年应艰苦创业的思想一致.  相似文献   
27.
动物悼亡故事可分为异类悼母、异类悼子、义殉恩主、悼偶殉死。在悼祭文学的整体系统中 ,每每出现母题的置换与融和现象。动物行为体现的深层动机因其关系对象而异 ,殉情 ,行孝 ,报恩等等 ,总之 ,均符合丧悼文化之于主体角色规定 ,包括在一个大的伦理劝讽模式中。展示与组合这些要素则是随机性的 ,属于形象层次 ,于是往往就有可能带有某种新异传奇的要素出现。不论具体文学形象如何 ,所要说明的 ,往往要印证人不如异类的惯常话语  相似文献   
28.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恨主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艺术长廊中,悲怨之作的表现模式之一就是“春恨”。春恨主题寄寓着历代诗人、作家观物反思,借与自然界的物我关系对社会人生的广泛思考。春恨主题主要存在于诗,赋、词、曲等抒情文学中,又逐渐向戏曲、小说等叙事文学渗透。它虽变体繁多,但自成系统,为创作者代代沿袭、充实、发展,不仅给文学创作及其理论以深远影响,而且给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习惯以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不是就某篇作品,哪个时代,何种体裁的文学现象谈春恨,而是试从古代抒情文学流脉的总体出发对春恨主题进行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29.
春恨与悲秋——中国文学史中两种美感体验形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文学作品是诗人、作家自身本质力量的写照。这种写照往往通过创作主体对客观外界的反映来展示,而借反映自然界景物展示主体自身本质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民族特色。正是在这种反映中,熔铸着不同时代,不同阶级诗人与作家的个  相似文献   
30.
王立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8(4):26-30
明清小说多神行术描写,其最大特色是与神物崇拜的联系.或是直接在腿上、脚上附加的神行器具,或是飞帕和树枝状载人飞行器,或是当事人穿戴的钻天帽和入地鞋.通常认为其来自佛经的木鸟故事,然而所强调的是跨越远距离空间,不是行动迅捷,神行术故事来源并非完全在此,还有高僧的幻术表演.后者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时代,很容易引起新闻鼓动效应,外来佛教声威借此而高扬.飞行器等神秘想象,还有现实中超人体能的神行者为基础.其多被描述日行"五百里",也是受汉译佛经叙事习惯的影响,"五百"为一个整数而极言其多,这似乎也是人类的体能的一个极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