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社会科学   49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1.
科学解释和人文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释”与“理解”这两个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分别被用来代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方法论,并经历了长期的争论。新老实证主义者皆主张一元的方法论,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也应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为楷模,它们的目的都在于把握规律。新康德主义、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主张“理解”的方法论,强调从“意义”、“价值”的角度来把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象。哲学解释学提出了“解释学经验”的概念,将它作为理解的对象,意在把握科学活动与人类行为的本体论前提。笔者则提出“语境论”的解释观,将科学解释与人文理解的不同,归结为问题语境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的提出与论争,可以说是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对基督教与儒家学说进行了比较以及反思了“资本主义精神”之后,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只有基督教的文化是适应于资本主义精神的,能够培植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而儒家的道德伦理,由于要求人们去适应现世秩序,因而是无法成为产生资本主义的精神力量的。其次是由于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以及这一时期港台新儒家为宏扬中华传统文化所作的努力,促使人们重新反思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交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无须从我们哲学思维方式在吸收了西方哲学思维方式之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来考察,单从我们对哲学的分类(本体论、知识论、方法论等),所使用的哲学话语(如概念、判断、推理)等比较直观的层面来看,就可以看出这种交融...  相似文献   
14.
尽管行为哲学的研究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可以从康德、斯宾诺莎一直上溯到亚里士多德,然而它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哲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却是本世纪中叶以后才产生的。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与赖尔是它的奠基者。现代行为哲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两大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从科学主义到非科学主义──现代西方哲学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近代到现代,西方哲学经历了由科学主义模式到非科学主义的范式转换。对科学主义的挑战首先来自康德、新康德主义与早期解释学,它们主要是以人文科学方法论的特殊性问题出发展开思考的。本世纪对科学主义的批判反思则深入到"科学危机"、"理性危机"的层面,并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那里实现了哲学思考范式的根本转变,即由"我思"模式变为"我在"的思考。现代西方哲学的这种反科学主义有其必然性,它是由社会、文化的发展背景以及哲学自身的语言转向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现代性的研究构成了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其论争的焦点关涉到两个根本的问题:一是有关中国国情及其相应的现代性性质的判断,二是有关西方启蒙思想与价值观念的普适性问题.反思这段时期的研究,它基本上属于借用西方的有关概念与框架来分析问题的阶段.这一情况在有关"自由主义"思想的实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的理解上显得尤为突出.现代性研究方面的困惑,说到底在于我们无法从哲学的层面上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以帮助人们从学理上将"问题语境"、"普适性"之类的难题说清楚.  相似文献   
17.
"先验论证"问题的实质,在于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作为非经验的学说,在论证方式上的可能性.康德所提出的证明有关论题的"正当主张"及其"正当性"、"权利根据"问题,或者说从"学理上"对有关论题进行严格论证的问题,关涉到的正是先验论证的这一实质.中国传统哲学类似"哲学如何能够成为严格的科学"的问题一直没有发生,所以类似"先验论证"之类的问题也无从产生.先验论证所体现的重视学理性论证的精神,我们亟须加以吸收,使之成为学术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基础主义是西方知识论中的主流理论,有其渊远的源流与不同的表现形式。康德的先验哲学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建构性”的基础主义。它努力为知识寻求客观性与普遍必然性的根据。这种基础主义表现为将范畴作为基础的信念,论证范畴对非基础信念(判断、命题)的支持关系。在道德哲学中,它表现为道德的建构主义。康德的基础主义构成了现代性思维方式的一个要素,它凸现了范畴在思维中的根据作用,阐发了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思维方式;其缺陷则在于作为基础信念的范畴过于绝对化。  相似文献   
19.
理性与现代性--兼论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理性"是现代性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认识之源、价值之源,是所有人类精神意识的最高表现与成就,是事物的现实性的标准,"理性化"因而成为现代性的标志性符号。建构当代中国的现代性,有必要运用理性与理性化概念来解释有关的对象与事实;要深化对现代性的理性本质的认识,而五四运动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有所不足;中国现在还不是侈谈"后现代"的时候,在现代性的进程上,无疑我们与西方社会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现代性的许多规范,我们还未建立或完善起来。而规范是需要理性来建立与完善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西方哲学表现为从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思潮的转变,科学的思维方式向人文思维方式的转变.后现代主义哲学是这一趋向的发展结果,"现代性"问题成为这一思潮中的争论焦点.后现代主义哲学在思维逻辑方面的意义,在于转换了一种模式,即从主客体对立的、以实证科学为楷模的认识模式,转向以语言游戏为类比的知识模式.这种人文思维逻辑的根本特征,在于将知识论问题的基础由"客观性"与"普遍性"转向"合法性",反对本质主义和对普遍性的追求,重视对象的差别、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