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篇
社会科学   7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一、问题的由来和三种答案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农业中绝对地租的来源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展开的:由于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工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等量资本在农业中可以吸收较多的劳动力,在剥削率相等的条件下可以产生较多的剩余价值。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资本不能从其他部门无限制地转移到农业中来,因此由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而多剥削到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便不参加社会平均利润的均衡化过程,而是留在农业部门作为绝对地租支付给土地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绝对地租的来源就是农产品价值超过其生产价格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由于农业中资本  相似文献   
42.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否需要修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效率优先",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持续快速的发展,这始终是社会发展占第一位的因素。社会主义社会公平决不是平均主义,应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使社会全体成员都能有机会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成果。"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可以不必再提,但决不可以倒过来,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来代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社会公平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不是以否定"效率优先"为代价来达到,而仍然是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来实现的。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逐步实现的过程,既要看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能性,也要防止急躁冒进和简单化处理。  相似文献   
43.
当前,我国和亚洲、欧洲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由于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人口和自然资源的条件不同,各国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经验不同,因而,各国的建设和改革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自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采取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运用这样或那样的手段,开展这样或那样的探索,在改革的道路上各种改革的具体模式纷然杂陈,是很自然的。但是,既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都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经济基础,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那么,各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尽管在具体形式、具体途径上千差万别,但在基本方面必有共同之处。这个基本共同之处是什么呢?那就是大家已日益清楚地认识到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具体形态虽然也是千差万别的,但它的理论模式,即它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的运行机制,必然是有共同之处的。探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模式,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4.
序言對商品生產及其客觀法則即價值法則的研究,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政治經濟學中佔着一個重要的地位。大家都知道,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分析,是從對簡單商品生產的分析出發的。列寧在反對民粹派的鬥爭中,也是根據對商品生產和市場問題的分析來論證俄國資本主義的的發展的。在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命革勝利以後,列寧和斯大林又一再指出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及社會主義建成以後研究商品生產及價值法則的必要。  相似文献   
45.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关系的性质、特点和作用,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认识上过与不及的偏离,都会对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害。 (一)历史的经验教训 我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劳动人民取得政权以后,如果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商品关系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就会给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46.
人民币的价值基础是否是黄金,即人民币是否客观上是黄金的符号,这是一个争论了三十多年的问题。多年争论的问题难于一时解决,但只要有新的观点,就应该展开讨论。姚先国和周人伟两位同志就“人民币的价值基础不是黄金”基本观点,阐述了自已的论据,这是值得欢迎的。但我觉得他们的论据还有可商榷的地方,现在谈谈我的看法。(一)关于人民币的价值继承关系周人伟和姚先国两位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周文)说,人民币的价值基础不是黄金,理由之一是:主张人民币价值基础是黄金的人,往往是从“人民币←法币←美元、英镑”的价值继承关系来论证  相似文献   
47.
《资本论》第一卷中有好些地方分析到劳动的形态,例如:“在劳动过程中,劳动不绝地由变动的形态,转化为存在的形态,不绝地由运动的形态,转化为对象性的形态。”“流动状态中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是形成价值的,但不是价值。它在凝结状态中,在对象化的形态中,方才成为价值。”以上两段引文中已经有了劳动的两种形态:一种是劳动的“变动的形态”或“流动状态”,指的是劳动者正在进行生产工作时所呈现的那种劳动;一种是劳动的“存在的形态”或“凝结状态”或“对象化的形态”,有时,马  相似文献   
48.
精神生产、精神劳动和精神产品的内涵关于精神生产和精神劳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有较集中的论述: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分工是先前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现  相似文献   
49.
苏绍智同志曾在1962年第6期的(《学术月刊》上发表过一篇题为《试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的文章。他在那篇文章中提出下列几个观点:(一)考察生产资料所有制,既不应该把它的外延不适当地扩大到全部社会生产关系,也不应该窄到仅仅归结为一个归谁所有的问题,而应该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来综合加以考察。(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是相互联系的,但又不是不可分割的。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几个“权”可以分属于不同的阶级或个人,在公有制的条件下,可以分属于不同的单位或个人。(三)在“四权”中,所有权是最根本的,其他几个“权”都是由所有权决定的。而不论起决定作用的所有权或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最终都要体现在产品分配权上。苏绍智同志提出的上述观点,我认为是基本上正确的,也是很重要的。苏绍智同志的文  相似文献   
50.
近一两年间,环绕着全民所有制经济如何改革的问题,出现了尖锐的争议。在讨论过程中,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思路认为,公有制特别是全民所有制与商品经济是不可兼容的。要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适应市场机制导向,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基础,使之摆脱全民所有制的束缚。第二种思路认为,为增强全民企业生产和经营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心,以适应市场机制的引导,不应该否定全民所有制,而应是从深化改革来完善全民所有制经济,并且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来弥补经济动力和物质刺激的不足。本文就第一种思路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