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的总体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春时 《求是学刊》2003,30(1):44-47
现代性有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等三个层面。感性现代性是被解放的享乐欲望 ,理性现代性是理性精神 ,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反思—超越层面的现代性包括艺术、哲学以及宗教等 ,是对感性现代性和理性现代性的批判。中国现代性的历史 ,存在着感性现代性没有充分发育、理性现代性缺乏科学精神和对个体价值的肯定 ,以及反思—超越的现代性即哲学、审美以及宗教的缺失等根本性的缺陷。这些问题 ,在当前的改革开放中必须解决  相似文献   
62.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标志着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型。经过这场论争,美学的研究方向发生了由实践本体论转向生存本体论,由主体转向主体间性,由世俗现代性转向反思—超越的现代性的变化倾向。  相似文献   
63.
《学习与探索》创刊已经十年了。在这十年里,它与我们的改革事业同命运,并且始终站在理论战线的前列。在批判封建主义、宣传人道主义和推进改革的斗争中,它树起了鲜明的旗帜。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变革中,它突破了一个又一个传统的堡垒,为新的理论体系浇灌基础。改革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学习与探索》的十年历程也几经波折。但是,春寒毕竟过去,它播撒的思想的种子已经发芽。在北国大地上,我们为有《学习与探索》这样的理论刊物而自豪。作为一个由《学习与探索》扶植起来的青年理论工作者,我与它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它成为广大中青年学者成长的摇篮,也是他们锤炼思想武器的洪炉。在一些刊物以拾名家宿儒的余唾为荣时,《学习与探索》却热情地向中青年学者敞开大门,发表了大量思想新颖、  相似文献   
64.
现代性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性的发生,摧毁了传统知识分子对于家族的社会认同、对于国家的政治认同和对于儒教的文化认同,使新知识分子发生了身份认同危机。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就是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历史。随着革命及新中国的建立,这种危机得到特殊形式的解决。改革开放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5.
存在与自由     
自由是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的意义只有在存在论上才能得到解决。但由于哲学史上的存在论的偏差,自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必须建立正确的存在论,才能解决自由的问题。自由不仅体现为超越性,还体现为主体间性。超越性来源于存在,是存在的本真性使生存具有了超越性。作为自由的规定,主体间性不能在现实生存领域充分实现,而只能在审美体验中充分实现。审美是最自由的生存方式,自由在审美中实现。  相似文献   
66.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核心是恩情观念,它以施恩-报恩理念来规定人际关系,由家族伦理的孝到社会伦理的义和政治伦理的忠,都贯穿着恩情理念。恩情文化一方面构建了一种人情社会,减缓了暴力性,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权力关系:施恩者对受恩者具有支配性,而受恩者对于施恩者具有依附性。中华美学具有主体间性思想,主张主体与世界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同一性。因此,中华美学以主体间性思想解构了恩情文化。这具体体现在自然审美对社会关系的解构;审美意识对伦理观念的解构;审美同情对权力关系的解构等,从而证明了审美的超越性、自由性。  相似文献   
67.
西方美学是时间性美学,而中国美学是空间性美学;中国哲学不是时间性的——“天不变道亦不变”,而是空间性的,这个空间是天人合一的世界,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气,气流动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天人感应,仁民爱物。西方美学通过审美理解消除时间距离而达到自由,因此是理解论美学;中国美学认为审美是空间性的活动,通过审美同情(感兴论)超越空间距离,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情景交融)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美善相乐),因此中国空间美学是异于西方的同情论美学。在西方后现代主义重返空间性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空间美学为世界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也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可望在存在的主体间性和超越性基础上,确立审美超越现实时间和现实空间的性质,消弭时间和空间的分裂,使理解与同情无别,达到审美的自由境界。重建时空一体的美学,才是中国美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68.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教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思想由古典到现代的转折点。它包括了这样一些内容 :以再现论、认识说取代表现论、主情说 ;以发展的、进步的文学观取代停滞的、复古的文学观 ;以人的文学取代非人的文学 ;以平民文学反对贵族文学和士大夫文学 ;以现实主义反对古典主义 ;以文学独立反对“文以载道”;以世界文学反对民族文化本位主义等。但是 ,五四文学革命理论上的片面和思想上的偏颇导致自我否定 ,其科学主义、进化论、国家主义、平民化倾向以及反对古典主义的不彻底性、文学启蒙的功利主义和极端反传统等 ,造成了五四文学革命失败 ,最后转向苏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69.
审美主义问题的提出与现代性问题紧密相关,它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审美批判.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在其发表<真理与方法>之后逐渐开始了一个审美主义的转向历程,其转向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对工具理性过度扩张的不满及其审美现代性批判,海德格尔审美主义转向的影响,其本身理论体系的困境及其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70.
当前,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应当引起理论界的注意,就是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文学与文化的冲突日益明显。一方面,纯文学的现代主义思潮涌起,它的非理性倾向导致对传统价值的毁弃,也引起主流文化的强烈反弹。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兴起的背景下,俗文学崛起,它的消遣娱乐性后隐藏着的反文化性消解着传统文化规范,也引起主流文化的警惕和抵制。这种文化冲突不应仅仅归结为文学的堕落(如前不久发生的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就有这种倾向),因为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这是文学作为特殊文化形态所具有的异质性所致,而市场经济和社会现代化不过是诱发和强化这种异质性,从而导致文学与文化冲突的外因。这启示我们,必须把文学作为异质文化来考察,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调适文学与文化的冲突,而且会深化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从而具有实践意义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