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业科学   69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鳜塘底泥修复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6种不同处理方法对鳜(Siniperca chuatsi)塘底泥理化和生物性质的影响,并探讨了底泥理化因子和生物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表明:1)池塘底泥经过处理后理化性质有所改变,碱化提高底泥酸碱度(pH)和可交换性钙含量,热熏显著降低底泥水分,提高碳/氮(C/N);2)干燥、干燥后再破碎、施无机氮肥等手段能显著提高土壤呼吸强度(P〈0.05),其中干燥后再破碎效果最显著,提高了52.3%;3)土壤理化因子中对土壤呼吸强度的直接影响力(按绝对值大小)排序依次为pH〉C/N〉有机质〉水分〉总氮(TN)〉总磷(TP),而TN和TP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是通过其他理化因子间接表现出来的;4)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修复方法中整体效果最好的是干燥后破碎,其次是干燥,碱化效果最差,综合得分分别为0.905、0.895和0.695。试验结果不仅为鳜塘连作障碍的克服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他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和健康养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2.
西伯利亚鲟停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患暴发性流行病的两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肝脏和心脏中各分离到1株细菌,分离纯化后获得2个分离株,编号分别为AeBF070904、AbHT070912,对分离菌进行了菌株鉴定、致病性分析及药敏实验.分别应用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全自动细菌测定卡API 20 STREP和ID 32STREP进行检测,结果表明,2个分离株均为停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对2个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与GenBank中收录的链球菌16S rRNA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2个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同,与停乳链球菌同源性最高达97.3%,在系统进化树上与停乳链球菌聚为一簇,进一步确认2个分离株均为停乳链球菌.从人工感染后发病鱼的内脏组织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确认停乳链球菌是西伯利亚鲟的致病菌.2个分离株对两伯利亚鲟、杂交鲟及剑尾鱼均有致死毒性,37℃培养的细菌毒力比28℃培养的细菌毒力强.2个分离株均对青霉素、诺氟沙星等7种药物敏感;对头孢唑啉、庆大霉素等2种药物耐受;对红霉素巾等敏感;对卡那霉素等8种药物菌株之间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23.
为探究由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简称Av)弱毒株FS12001制备的疫苗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gibel carp)免疫效果。采用Av弱毒株FS12001制备活疫苗、灭活疫苗、ISA763A-灭活疫苗和蜂胶-灭活疫苗腹腔注射免疫异育银鲫,同时设ISA763A佐剂、蜂胶佐剂及0.65% NaCL作为对照组。于免疫后 1、3、5、7和 14 d经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脾脏组织中 IgM、IL-1β及LZM的基因表达量;于免疫后 7、14、21、28、42和 48 d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检测抗体IgM,SOD和LZM活性;于免疫28 d 后用2株不同来源的Av强毒株分别攻毒各组实验鱼,连续观察记录7 d,计算各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结果显示,各免疫组脾脏组织中IgM、IL-1β及LZM的基因表达量高于对照组,且ISA763A-灭活疫苗组和蜂胶-灭活疫苗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各疫苗免疫组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0.65% NaCL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各疫苗免疫组的LZM活性均在28 d最高,灭活疫苗组、ISA763A-灭活疫苗组及蜂胶-灭活疫苗组SOD活性均在7 d 最高。菌株AVCA07攻毒后,活疫苗组、灭活疫苗组、ISA763A-灭活疫苗组和蜂胶-灭活疫苗组的RPS 分别为 63%、56%、100%、60%;菌株YC170511攻毒后,以上4个免疫组RPS分别为59%、55%、93%、72%。研究表明用弱毒株FS12001制备的几种疫苗,注射免疫异育银鲫后均可增加脾脏中 IgM、IL-1β及LZM的基因表达量,提高血清抗体水平,增强SOD和LZM酶活性,增强其抵抗Av感染的能力。本研究为运动性气单胞菌败血症疫苗研发做储备,为该病的预防和控制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4.
硬骨鱼类黏膜免疫机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鱼类黏膜是抗原、病原等异己物质进入机体的屏障,在免疫反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总结了硬骨鱼类黏膜免疫研究所涉及的组织器官,如皮肤、鳃和肠道等,以及在这些组织器官中与黏膜免疫功能相关的细胞;描述了黏膜免疫反应中的抗原在黏膜表面被抗原递呈细胞和MHC分子摄取、递呈给效应位点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发生免疫保护记忆的过程;从鱼类血清和黏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结构、黏液抗体的峰值以及来源等方面,讨论了黏膜免疫和系统免疫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存在观点分歧的原因,并提出了鱼类黏膜免疫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5.
分离纯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肾中性粒细胞、鉴定和检测其活性, 目的在于为研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和免疫防御机制提供细胞材料。本研究使用鱼类脏器组织中性粒细胞分离试剂盒和差异贴壁法分离获得草鱼肾中性粒细胞; 应用迪夫氏染色、碘化钾-吡啰红 G (KI-Py G)染色、电镜技术鉴定细胞形态, 使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经 MPA 刺激的细胞活性, 台盼蓝染色法和 CCK-8 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显示, 获得的细胞大小均一, 细胞核圆形或肾形, 胞质有 A、B 型颗粒, 表面有皱褶, 具有中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 细胞纯度达(99.3±0.53)%, 细胞活力达 (97.70±0.76)%, 在体外培养 24 h 内细胞存活率可保持在(89.91±3.56)%; 在 PMA 刺激下检测到细胞表达 MPO、 ROS、NO 和 NETs 的量显著提高(P<0.05), 与刺激时间呈正相关。结果证实, 分离的细胞具有很好的活力, 具有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特征。本研究成功建立草鱼中性粒细胞的分离方法, 细胞具有很好的活力, 可为深入研究鱼类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和免疫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6.
鳜淋巴器官的个体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连续石蜡切片技术和组织学观察方法,对常规孵化出膜后1~33日龄鳜(Siniperca chuatsi)淋巴器官个体发育过程的组织学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温23~25℃时,出膜后第4天,部分仔鱼开始摄食并逐渐转入外源性营养阶段。同样水温条件下,出膜后第3天,出现胸腺原基,然后胸腺迅速淋巴化,能明显分为外区、中区和内区。鳜在出膜时已存在原肾管,原肾管前部分发育为头肾原基,由一些造血干细胞和肾小管组成;后部分发育为中肾和后肾,主要由肾小管组成。随着个体发育,头肾的淋巴细胞数量增多,肾小管数量减少,头肾逐渐由排泄器官转化为淋巴器官。出膜后第5天,观察到脾脏原基,脾脏主要由造血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淋巴化速度较慢。至出膜后30天左右,体形和淋巴器官的发育情况基本与成鱼相似。鳜淋巴器官原基出现的顺序是头肾、胸腺、脾脏;而这些器官淋巴化的顺序是胸腺、头肾和脾脏。  相似文献   
27.
3.应用示例 珠江所曾对广东省不同养殖区的74口发病鳜鱼池塘进行调查,发现气候变化(降水、降温)对养殖鳜鱼池塘水生态因子有明显影响,降水、降温会引起浮游生物种群的改变,进而溶氧变化,最终影响鱼的健康。将74口发病池塘水质按优劣程度、病害按严重程度分级,发现鳜鱼病害发生与浮游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图3),池塘水体浮游生物多样性越低,  相似文献   
28.
29.
30.
对鳜养殖池塘底泥脱氢酶活性的测定方法中的反应条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萃取剂、萃取时间和缓冲液的pH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为30 min,缓冲液pH为8.4,反应温度为37℃,萃取剂为乙酸乙酯,样品萃取时间为1 h的条件下,对4个底泥样品中脱氢酶活性的重复测定结果显示,该方法有较高的精密度(变异系数≤5.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