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3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为二甲戊灵的安全使用和对农业生态的风险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室内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二甲戊灵对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培养期间(0~60 d)高浓度二甲戊灵(2 000 g/hm2)对脲酶表现为激活作用,低浓度二甲戊灵(400、800、1 200 g/hm2)对脲酶表现为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浓度的降低,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各处理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没有规律性;各处理对脱氢酶活性与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比较一致,浓度越高激活作用越强.[结论]高浓度二甲戊灵(1 600~2 000 g/hm2)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大田推荐浓度800~1 200 g/hm2,对土壤影响较小,对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32.
不同小麦品种对啶磺草胺的耐药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快速测定不同小麦品种对啶磺草胺耐药性差异的方法.[方法]室内采用培养皿法和酶活力法,测定不同小麦品种的IC50、ALS比活力、GSTs活力.[结果]不同小麦品种芽长对啶磺草胺的耐药性差异较大,其中中优9507、石冬8号、石麦15和济麦22耐药性最强,IC50值分别为15.308 3、9.197 6、8.527 6和6.065 3 μg/mL.耐药性最差的为垦冬00(2)、新冬27号、新冬20号、藁城8901、烟农19、新冬38号和新冬17号,其IC50值都小于1μg/mL.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测定表明:新冬18号比新冬22号对啶磺草胺有较强的耐药性.[结论]建议使用啶磺草胺时有效成分最大不应大于18 g/hm2.测定不同小麦品种对啶磺草胺除草剂的耐药性,可用GSTs酶法代替ALS酶法.  相似文献   
33.

通过在全封闭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 研究了不同气水比对曝气生物滤池净化效能, 以及对DO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 本试验系统在温度为(19±1)℃, 系统循环次数为15, 养殖池DO保持在12 mg/L以上的运行条件下, 随着气水比由0.75 : 1~1.50 : 1的增加, 生物滤池氨氮的去除率由35.0%增加至52.0%, NO2-N的去除率由8.2%增加至44.6%, 气水比对硝化反应影响显著, 但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影响并不显著, 其平均去除率为10.14%; pH值有增加的趋势, 生物滤池进水口到出水口的pH值由7.97增加至 8.08; 气水比最佳运行参数为1.25:1。同时还发现1级生物滤池进水口DO接近饱和, 1级到末级滤池间DO仅降低了10%, 系统pH7.9~8.1。本研究所获参数, 可供生物膜法处理养殖循环水的条件优化作参考。

  相似文献   
34.
本文通过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臭氧,研究其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活性及其净化效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氧化还原电位(ORP)小于450 mV时,氨氮的去除率随着臭氧浓度升高而升高,最高去除率达39.9%,亚硝酸盐氮的平均去除率为28.2%,生物膜菌群的平均存活率为88.1%,生物膜对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处理效果良好;当氧化还原电位为500 mV时,经过臭氧24 h处理,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由36.5%、28.1%降到12.2%、8.4%,而臭氧4h处理后,生物膜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由47.5%、32.1%降到5.0%、3.3%,水处理效果明显下降,生物膜菌群存活率由88.1%降到31.5%.由此可见臭氧添加浓度对生物膜及净化效能有重大影响.综合试验结果和分析评估,建议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臭氧添加量以控制生物滤池内的氧化还原电位低于400 mV为宜,可保证循环水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35.
对驼背鲈(Chromileptes altivelis)的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与研究,描述了从受精卵到仔、稚、幼鱼各发育期的时间和形态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在水温25-26℃、盐度30的海水中,受精卵历时27 h 25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经历从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到肌节形成、各器官的逐渐形成、变化、完善等一系列的胚胎发育和变化过程;根据其卵黄囊消长情况、鳞片的覆盖状态、体色发生的不同变化以及第二背鳍和腹鳍的消长,将胚后发育分为仔、稚、幼鱼3个阶段。在水温22-26℃、盐度29-31、DO≥5 mg/L的条件下,2-3 d仔鱼卵黄囊消失,开口摄食;生长发育至31 d,仔鱼已变态进入稚鱼期;培育至57 d,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收缩等石斑鱼类早期发育的共性生长特征及其体表特性体色变化特征为驼背鲈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