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业科学   26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随机选取中国江苏与韩国通营两个不同地理群体魁蚶,分别测量壳长(X1)、壳高(X2)、壳宽(X3)、壳顶宽(X4)、外韧带长(X5)、背缘长(X6)和放射肋宽(X7)等7个形态性状指标并称量活体重(Y),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分析了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两群体魁蚶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不同。江苏魁蚶各性状相关性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壳长、壳高和壳宽对体重的直接影响和辅助其他性状的间接影响作用较大;通营魁蚶各性状相关性没有全部达到极显著水平,壳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和辅助其他各性状间接影响体重的作用最大。经显著性分析,将偏回归系数显著的变量对体质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江苏魁蚶Y=-77.05+1.366X1+1.306X3;通营魁蚶Y=-108.22+1.979X1+0.964X2,两方程的回归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2.
为探讨急性温度胁迫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基因组 DNA 甲基化水平的影响,本研究从表观遗传学角度,运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比较分析了升温海水(17℃和24℃)急性胁迫虾夷扇贝(原暂养于9℃的海水中)9 h 和24 h 后基因组 DNA 甲基化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9对引物在各组的总扩增位点数为314–337,总甲基化位点为79–94,所占比例为23.45%–28.51%;所有处理组基因组 DNA 总甲基化率低于对照组,急性升温胁迫使虾夷扇贝基因组 DNA 发生去甲基化,而且去甲基化程度随胁迫温差增大和胁迫时间增长而增强,说明急性升温胁迫能够改变 DNA 甲基化水平和模式。本研究为进行虾夷扇贝抗逆基因的筛查提供了新思路和研究基础,丰富了表观遗传学在扇贝中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53.
以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中国群体(C)和韩国群体(K)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分析了各实验组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和稚贝的生长、存活以及杂交子一代的杂种优势.结果显示,4个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较高(80%以上);自交组的受精率略高于杂交组,但孵化率无显著差异.在幼虫期,KK组和KC组的壳长平均值大于CK组和CC组,但存活率和变态率无显著差异;在稚贝期,KK组和KC组的壳长平均值也均大于CK组和CC组,但CC组和CK组的保苗率比KC组和KK组高.综合分析比较表明,杂交KC组的杂种优势率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壳长生长上均表现为正值,在稚贝期的存活率方面也表现为正值,杂交KC组结合了两群体的部分优良性状,是理想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54.
采用不连续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及其杂交子一代的ADH、MDH、SDH、IDH、ME和SOD共6种同工酶的酶谱进行分析,以探讨双亲遗传物质在杂交子代中的表达情况及杂交子代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杂交子代的同工酶酶谱与母本栉孔扇贝的相似,而与父本虾夷扇贝的明显不同,说明父本虾夷扇贝的同工酶在杂交子代中没有表达。幼虫阶段的同工酶酶谱亦表明,父本虾夷扇贝的同工酶在杂交子代的幼虫阶段仍然没有表达。另外,在对母本栉孔扇贝群体和杂交子代群体的同工酶酶谱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在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杂合子,因此不能确定杂交子代是由雌核发育而来。  相似文献   
155.
用ISSR-PC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PCR)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 ♂及其单对杂交子一代担轮幼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4个引物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单对杂交子一代担轮幼虫进行PCR扩增,共得到153个清晰稳定的扩增位点,其中母本栉孔扇贝的特异位点有38个,父本虾夷扇贝的特异位点有32个.对ISSR扩增图谱的分析结果证实,所研究的杂交子代是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的杂交种.杂交子代与母本栉孔扇贝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086,与父本虾夷扇贝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4402,表明杂交子代在遗传上偏向于母本栉孔扇贝.  相似文献   
156.
<正>在当前种粮效益不高、农机服务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如何通过产业链延伸增多农机服务组织盈利点,已成为农机服务组织转型升级的关键。宁波连创农机作业服务有限公司通过紧跟市场需求、攻破薄弱环节、创新服务模式等,在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农机服务组织经营能力等方面作出了表率。  相似文献   
157.
本文以杨树新品种丰林一号和丰林二号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区域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下,两个杨新品种胸径生长量和年蓄积生长量均高于对照,与对照均差异显著。两个杨新品种在两个立地类型中均有较好的适应性,丰林一号的适应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8.
通过对‘洛茄2号’茄子5个密度组栽培试验,得出结论:60 cm×30 cm密度组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均较高,且果实商品性好。以此对当地‘洛茄2号’生产种植密度做出正确指导,建议生产上推广60 cm×30 cm密度组。  相似文献   
159.
山区农畜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及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按农畜血吸虫病不同山区疫区研究控制技术,为防治提供指导。【方法】将四川山区农畜血吸虫病疫区划分为以芦山县为代表的半封闭式疫区(Semi-closing epidemic district)和以普格县为代表的封闭式疫区(Closing epidemic district)两大类,并进行了流行病学及控制技术研究。【结果】此病牛是血吸虫病流行最主要的传染源,3~8岁的牛IPC较高,以牛粪为主的野粪是重要的传播因数,农畜之间以及与人之间的血吸虫病疫情呈显著正相关(r>r0.01,P<0.01)。在半封闭式疫区中,水牛作用大于黄牛,水牛RTI为67.8%,黄牛RTI为20.4%,牛以外的其它农畜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上不占重要地位。在封闭式疫区中,黄牛作用大于水牛,黄牛RTI为80.1%,水牛RTI为19.4%;马、羊、猪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中也不同程度地占有重要位置(马的感染率13.5%,羊为8.5%,猪为6.7%),狗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上的地位不可忽视。人既是传染源,又是所有传染源的控制者。所以,人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上占有特殊地位。【结论】明确了各农畜血吸虫病控制的适宜药物、剂量和方式,以秋末冬初查治优于传统的夏季查治。在半封闭式疫区,主要抓耕牛的查治。在封闭式疫区,所有农畜都须查治。并加强牛粪管理和道路边沟灭螺,反复查治是降低感染率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0.
扬花初期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期,为了探索错过扬花初期用药补防对小麦赤霉病和毒素的管控效果,本试验选择姜堰地区存在的13个小麦品种,用48%氰烯·戊唑醇SC进行赤霉病防控,通过扬花初期漏防6天后补防1次和扬花初期用药1次、扬花初期用药2次3种方式,对各品种小麦赤霉病防效和DON毒素控减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错过扬花初期6天后用48%氰烯·戊唑醇补防1次,对各品种赤霉病的平均病穗率和病指防效、DON毒素控减效果比扬花初期防治1次分别低15.87%、21.25%、35.48%,比扬花初期用药2次分别低39.79%、44.87%、66.84%。赤霉病最适首次防治时间是扬花初期,扬花初期漏防6天后补防1次,对赤霉病和DON毒素的管控效果较差,坚持扬花初期+6天后两次用药效果最好,在各个品种中该趋势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