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业科学   1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海洋贝类病毒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概述目前已报道的海洋贝类病毒病的病原生物学、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进展,提出了目前国内外海洋贝类病毒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2.
高粱作为我国主要的杂粮作物之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高粱因具有抗旱、耐涝、耐贫瘠、广适性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特调查研究了浙江省高粱产供销情况,分析了浙江省高粱产业发展现状,并针对当前高粱品种选育滞后、生产种植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低、田间管理粗放、高粱产品缺乏深加工等问题,提出了加强高粱优良品种选育技术攻关、提纯优质本土品种、科学引导高粱产业规模化发展、提升机械应用水平、进行高粱产品多用途开发等发展建议,旨在为进一步推进浙江省高粱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3.
高粱作为中国主要的酿造原料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高粱炭疽病是高粱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整个生育期中均可发病,且在温暖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栽种地区更易发生和流行,不仅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时会引起产量的大幅下降和籽粒品质的劣变。多年来,高粱病理学家和育种家对高粱炭疽病病原菌菌株分离、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发生原因、寄主抗性利用和抗炭疽病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研究为炭疽病的生化防控以及培育抗炭疽病品种奠定了基础。开展高粱炭疽病研究,发掘更丰富多样的优异抗性种质资源,减少农药使用,不仅可以满足中国高粱产业对天然有机高粱原料的巨大需求,还可以推动高粱生产向高产优质转变。对高粱炭疽病的分布和发病症状、炭疽病病原菌侵染机理、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流行原因、抗性资源鉴定和高粱抗炭疽病基因定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以期从分子水平上更好地认识高粱与炭疽病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为高粱炭疽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4.
本研究以ArcGIS为平台,采用Python计算机程序语言及PyQt5封装库,开发了一个工程化营造林设计批量制图工具,其主要功能为利用相关设计表格、预制作模板,规范化、自动化生成每个营造林地块的作业设计图。以淳安县为例,进行森林生态修复工程项目营造林设计图制作,经验证,该工具可以有效提升营造林作业设计效率,极大地减轻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能减少因人工疏漏而造成的差错。  相似文献   
125.
永定河流域的清水河和潮白河流域的白河,是张家口建成首都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关键流域。利用清水河流域(1951-2020年)和白河流域(1970-2020年)的多年水文资料,运用有序聚类分析、小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别对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径流量、气候要素(降水和气温)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分析,并基于Pearson相关分析和贡献率分析的方法讨论了降水量、气温和蒸散量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降水量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1960-2020年间平均上升速率分别为0.964 mm/10a和3.316 mm/10a,分别在1965年和2016年发生突变;(2)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气温均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清水河流域平均气温上升速率是0.246℃/10a,白河流域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207℃/10a,气温都在1988年发生突变;(3)近70年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都达到了99%的显著性检验水平,并在1979年和1974年发生突变;(4)径流量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降水量对径流量年内变化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降水相对充沛的5-8月份。  相似文献   
126.
钙调素是一类钙依赖性调节蛋白,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抗逆胁迫等多种生物学过程。本课题组前期通过蛋白质乙酰化修饰组学研究发现,红麻钙调素蛋白7的乙酰化修饰参与了红麻花粉的发育调控。为研究其参与抗逆性的机制,本研究以红麻保持系P3B双核期的花药为材料,使用PCR法克隆了钙调素基因HcCaM7,最大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为450 bp,其由149个氨基酸组成,编码相对分子质量16.85 kD的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 HcCaM7蛋白的表达主要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膜中;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沉默HcCaM7基因,导致红麻沉默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进一步在体外采用基因密码子扩展技术对发生乙酰化修饰氨基酸位点进行突变,成功获得具有体外乙酰化修饰位点的蛋白HcCaM7mut,并成功诱导表达了无乙酰化修饰的蛋白HcCaM7,结果表明HcCaM7蛋白发生乙酰化修饰后可以显著促进NADK(NAD激酶)活性;用点板法检测含有HcCaM7蛋白和HcCaM7mut蛋白的重组菌在盐(400 mmol L–1和500 mmol L–1  相似文献   
127.
<正>2021年5月,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实施以来,动物疫病净化成为主旋律,创建净化场或无疫小区成为疫病防控的主要发展趋势。不论自主选疫苗后的免疫水平监测还是创建及维持净化场的净化病种监测,都离不开实验室技术诊断这个平台。采用正确的方法,科学地进行实验室监测,出具有效的监测数据,将成为研判免疫效果、监督预警净化成果,辅助区域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关键环节。而基层兽医实验室(以县级为主)作为承担该职能的主要部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