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工业技术   2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01.
裂缝性油藏水驱过程中基质的动用程度及基质贡献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缝性(双重介质)油藏渗流过程复杂、注水开发过程中含水上升快、开发难度大,针对注水能否有效采出基质中原油问题,研究基质动用机理、程度及规律。采用ECLIPSE油藏数模模拟软件,分析裂缝系统和基质系统的采出程度、基质产油量在总产油量中的比例,分析窜流系数、基质渗透率、裂缝渗透率、注水速度等因素对水驱基质贡献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裂缝越发育,基质渗透率越高,基岩的渗吸排油作用越明显,越有利于提高水驱油效果;注水速度越低,越能发挥基质的渗吸排油作用,水驱效果越好。该研究获得了基质贡献率和动用程度的数值范围及变化规律,建议对裂缝性油藏采取低速注水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02.
煤矿中配合单体液压支柱做临时支护的排型钢回收上来后,多数严重变形,无法进行二次利用。由于某矿现有压力机的压力达不到规定,无法对其调直,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了专门针对这种排型钢调直的压力机。  相似文献   
103.
为准确识别白云质泥岩缝洞型油层,准确计算其储量,通过测井响应机理及电性—缝洞关系研究,得出各类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构建了储量关键参数的定量评价模型。将石油地质评价油气的方法纳入到储层测井评价中,形成了电阻率—电阻率比值交会、核磁共振锐化处理识别、电阻率—自然电位幅度交会、电阻率—海拔深度交会等缝洞型油层测井识别方法,建立了油、水层判别标准,测井解释符合率由原来的76.2%提升至90.5%,较好地解决了自生自储缝洞型油层的测井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快速鉴定克罗诺杆菌的方法,实现对该菌显色培养基上生长的可疑菌落高通量、低成本初筛。方法 通过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设计针对克罗诺杆菌的属特异性引物,以7株参考菌株为对照,对2013年国家食品安全污染物监测网上报、初步鉴定为克罗诺杆菌的214株菌株进行复核鉴定。同时随机挑选其中84株菌,采用MALDI-TOF-MS技术和VITEK革兰阴性细菌鉴定卡鉴定。结果 7株参考菌株的PCR结果与对应大小一致,214株待测菌株PCR结果均为阳性。84株菌MALDI-TOF-MS和VITEK鉴定的结果均为克罗诺杆菌,符合率为100%。结论 PCR和MALDI-TOF-MS技术具有高通量、低成本、耗时短等优势,可以实现大量可疑菌落的初筛,为我国克罗诺杆菌的监测和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究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iNTS)的基因组和毒力特征。方法 针对收集的7株iNTS菌株开展全基因组测序,通过与相关数据库进行比对检索,对菌株的血清型和基因组信息以及毒力因子进行鉴定、注释和分析。结果 7株iNTS菌株中有6株单相菌,包括1株鼠伤寒血清型、2株 I 4,[5],12∶i∶-(MLST型为ST34型)、2株肠炎血清型、1株科瓦利斯血清型和1株未知血清型 I 4,[5],12∶d∶-(ST279型)。基因组组分未发现较一致规律,不同血清型菌株间基因组组分参数差别大于同种血清型不同来源菌株。不同血清型沙门菌之间毒力因子分布差异较明显,尚未发现iNTS菌株共有的毒力因子分布特征,荚膜/免疫逃逸、毒素、周生鞭毛、肠菌素Salmochelin可能与菌株高侵袭性相关。所有测试菌株均含有III型和VI型分泌系统,且科瓦利斯沙门菌和I 4,[5],12∶d∶-沙门菌的III型和VI型分泌系统蛋白数量分别高于其他菌株。分泌系统效应蛋白SseI在部分沙门菌基因组中可能存在与侵袭性增强相关的假基因化。结论 暂未在毒力基因水平观察到与iNTS菌株高侵袭性相关的共性致病机制,仍需从功能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层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以确定iNTS发生和传播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06.
目的阐述2012~2014年中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离自市售谷类辅助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罐装辅助食品和其他乳制品等4类食品的417株克罗诺氏菌的药敏特征。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选择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萘啶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四环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氯霉素、复方新诺明在内的9大类11种抗生素进行克罗诺氏菌的耐药特征分析。结果 417株克罗诺氏菌中有8株耐药,平均耐药率1.92%,其中7株耐药克罗诺氏菌来源于谷类辅助食品。耐药株中耐阿莫西林3株、氨苄西林2株、氯霉素2株、头孢噻肟1株、萘啶酸1株、复方新诺明1株、四环素1株。有3株菌耐受2种抗生素。28株菌抗生素中介,其中阿莫西林中介16株,氯霉素中介15株,头孢他啶中介1株。结论我国2012~2014年市售婴幼儿食品来源的克罗诺氏菌总体对抗生素敏感,耐药菌株主要来源于谷类辅助食品,阿莫西林和氯霉素显示出一定的耐药趋势,应持续监测以阐述主要抗生素的耐药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7.
研究2012年中国23个省市自治区10类食品中分离的63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耐药特征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测定。方法 采用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选择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氯霉素和万古霉素8种抗生素,对耐药株进行MLST分型。结果 635株单增李斯特菌检测出66株耐药菌,平均耐药率为10.39%。耐四环素菌株最多为49株,其次为耐环丙沙星20株、红霉素10株、氯霉素7株、复方新诺明3株、氨苄青霉素1株、庆大霉素1株、万古霉素1株。耐受2种抗生素有8株,耐受3种及以上抗生素有7株。77株菌耐药性介于中介度,其中75株菌对环丙沙星耐药性介于中介度。耐药株MLST分型表明,ST155、ST9、ST705和ST87为我国单增李斯特菌耐药株常见型别。四环素和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耐药谱在MLST聚类分析中有集中趋势,耐药菌株主要来源于熟肉制品和中式凉拌荤菜。结论 我国目前食品来源的单增李斯特菌耐药率普遍较低,但与往年相比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耐药株的主要MLST型别分布与相关耐药谱在聚类分析中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08.
研究生孢梭菌代谢产物对ICR小鼠的毒性作用。方法 将分离自浓缩乳清蛋白粉及其制品样品中的生孢梭菌分别培养在庖肉肉汤及TPGY肉汤培养基中,将过滤除菌及处理后的培养液分别经灌胃和腹腔注射给予ICR小鼠,观察其中毒及死亡情况。结果 生孢梭菌培养液及处理后的培养液经腹腔注射ICR小鼠后均对其有毒性作用,中毒症状表现为小鼠急促呼吸后猝死,死亡时间多集中在10 min内,平均为5~7 min,A-F多价抗肉毒毒素诊断血清对小鼠无保护作用。结论 生孢梭菌代谢产物中含有不同于肉毒毒素的有毒代谢产物,腹腔注射可导致ICR小鼠猝死。  相似文献   
109.
了解我国食品中分离的110株大肠埃希菌O157的耐药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特征,完善我国食品中大肠埃希菌O157菌株特征的基础信息,为该菌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琼脂稀释法对确认的110株大肠埃希菌O157进行药敏试验,完成耐药特征的分析。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ulseNet试验方法,对110株大肠埃希菌O157,运用XbaⅠ酶进行酶切并完成PFGE分析,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离株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①110株菌中,43株菌至少对一种抗生素有抗性。耐药率最多的前三种抗生素依次是四环素(30.0%,33/110),磺胺甲恶唑(29.1%,32/110),萘啶酸(26.4%,29/110);②一共有24个耐药谱,耐两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有34株,耐3种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菌株有32株。最常见的三种耐药谱依次是SMX(6),AMP-NAL-SMX-SXT-TET(6),AMP-CHL-NAL-SMX-SXT-TET(4)/AMP-SMX-SXT-TET(4)/TET(4);③大肠埃希菌O157非H7 (O157∶hund)对所测试的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大肠埃希菌O157∶H7(χ2=72.010 P<0.05)。其中37株携带了志贺毒素基因的大肠埃希菌O157∶H7仅对磺胺甲恶唑(2.7%,1/37)、萘碇酸(2.7%,1/37)有耐药,没有多重耐药菌株;④通过不同种类食品中大肠埃希菌O157菌株耐药率比较发现,从生猪肉、生禽肉中分离的菌株耐药率相对高于其他食品种类;⑤PFGE分子分型研究显示菌株具有基因多态性,且可以很好将大肠埃希菌O157非H7和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株区分开。结论 我国食品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O157耐药现象严重。我们应加强养殖环节和零售环节食源性致病菌,特别是大肠埃希菌O157(包括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O157)菌株药敏特征的监测,探明食品与养殖环节菌株耐药的传播关系,并为国家制定科学的养殖业抗生素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0.
鲜切果蔬是一种新型果蔬加工产品,通过分级、整理、清洗、切分、去皮(核)、修整、保鲜和包装等加工程序制成的即食食品,有“新鲜、营养、方便、安全”的特点。然而在加工过程中,机械加工手段易使鲜切果蔬受食源性致病菌侵染,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制约了鲜切产业的发展。本文旨在调查研究即食鲜切果蔬中主要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五种食源性致病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属为目标菌的污染情况,对即食鲜切果蔬污染途径做出分析并提出防控措施建议,以保障鲜切果蔬食品安全,降低食源性致病菌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