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业科学   7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6 毫秒
51.
以江汉平原主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漯麦6010、郑麦9023、鄂麦580为试验材料,设置了每公顷225万、300万、375万3个密度处理,分析了密度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含量比值、孕穗及开花期旗叶叶绿素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密度处理间,3个品种在密度为300万/hm~2时,子粒产量和旗叶叶绿素SPAD值均达最高,旗叶MDA含量最低;郑麦9023和鄂麦580在密度为375万/hm~2时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含量比值最高,密度为225万/hm~2时最低,而漯麦6010则在密度为225万/hm~2时比值最高,300万/hm~2时比值最低。同一密度不同品种间,漯麦6010子粒产量和旗叶叶绿素SPAD值最高,鄂麦580最低,郑麦9023居中;而旗叶MDA含量以漯麦6010最低,鄂麦580的最高,郑麦9023居中;鄂麦580的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含量比值最高,其次是漯麦6010,郑麦9023最低。  相似文献   
52.
为了探讨粘型小麦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累加和互作效应,以含有显性太谷核不育基因的小偃6号为工具材料,选用9个粘型小麦雄性不育优良恢复系进行聚合杂交,对其育性恢复基因的累加和互作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恢复系不同组合与各世代间恢复基因聚合所产生的恢复力明显不同,其中5906、WN9888、V1、西纯2号具有大穗、多花多粒的特点,聚合其中之一,再累加其他恢复基因,恢复力有明显提高;(2)供试材料WN9888和5451的育性恢复基因有较好的互补性,二者累加极易选育出高恢复力的恢复系;(3)小穗中间小花结实性与国际法恢复力累加效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不同恢复系间彼此累加杂交,恢复力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可以进一步挖掘主、微效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来改良恢复系的恢复能力;选配多小花、小穗中间小花孕性好的恢复系和杂交种,提高杂交种国际法恢复度,增加其穗粒数,是改良当前粘型雄性不育恢复系恢复力及提高其恢复效能、促进不育系走向生产实践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3.
对照国家专用小麦粉的行业标准,对高产小麦品种鄂麦12的品质性状进行了初步评价,讨论了高产型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偏低的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54.
作为有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有机生产对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省南漳县小麦有机生产为例,总结了发展小麦有机生产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标准生产过程和提高种植效益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了适度规模经营、中长期规划和集成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等措施缓解小麦有机生产中存在的监管难、周年生产衔接难和病虫草害防控难等问题的进展;提出了通过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加快新品种新技术转化以及与养殖业的合理布局和深度融合等建议,以助力小麦有机产品认证基地创建。因地制宜地利用有机农业理论和技术改造常规农业,可更广泛地促进我国小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5.
分析了湖北省发展弱筋小麦的资源、规模和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加强弱筋小麦品种选育和配套保优栽培技术的研究是发展湖北省弱筋小麦的前提,科学合理布局和实现规模化生产是发展湖北省弱筋小麦的保证,对龙头加工企业和粮食流通中介组织给予政策扶持和其他方面的必要支持,发挥其转化和流通的优势是发展湖北省弱筋小麦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56.
发挥区域优势 抓好豆类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湖北省豆类作物生产现状和发展豆类作物生产的重要意义,提出湖北省“十五”期间豆类生产目标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7.
高产优质小麦品种郑麦9023鉴定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小麦品种郑麦9023等13个品种进行了多年多点的区域试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郑麦9023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性较强等优点,在湖北省具有较大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8.
为了解种子颜色目测法和色差计法对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鉴定效果,利用这两种方法对1 018份小麦材料种子颜色进行测定,并分析了色差计量指标L~*、a~*、b~*及a~*/b~*、b~*/a~*、a~*/L~*、b~*/L~*值与种子颜色和穗发芽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红粒小麦a~*、a~*/b~*和a~*/L~*的均值均显著高于白粒小麦,其他指标均值显著低于白粒小麦;(2)a~*/b~*和b~*/a~*值与种子颜色相关性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934和0.941,其线性回归方程可用于判断小麦种子颜色;(3)红粒小麦的穗发芽抗性显著高于白粒小麦,但不同红粒品种之间穗发芽抗性差异很大,变异系数为122.36%;(4)种子颜色及a~*/b~*和b~*/a~*值与穗发芽抗性相关性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0.831和0.835;其次是a~*/L~*值与穗发芽抗性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735;(5)目测法获得的种子颜色可解释穗发芽抗性72.9%的变异,色差计参数可解释穗发芽抗性72.5%的变异,但在单独分析时,色差计参数对红粒和白粒小麦穗发芽抗性分别仅能解释11.4%和8.7%的变异。总之,色差计法测量种子颜色,可以作为目测法判别小麦种子颜色的补充方法,用于种子颜色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尽管红粒小麦比白粒小麦抗穗发芽,但鉴于红粒小麦品种(系)间穗发芽抗性差异很大,仍需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59.
镰刀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脱毒菌及脱毒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由镰刀菌在侵染小麦等禾谷类作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毒次级代谢产物,是目前小麦及其制品中污染最为普遍的一种真菌毒素。DON能够对真核细胞产生多种毒性作用,严重危害人畜健康。DON又是一种毒力因子,促进镰刀菌扩展蔓延,加重赤霉病发病程度。利用脱毒菌、脱毒酶对DON毒素进行生物脱毒是最好的脱毒方式之一,其可将DON转化成低毒或无毒代谢产物,减少毒素对人畜健康的危害。脱毒基因还可作为新型抗源用于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加速抗性品种的选育,从源头防止DON毒素的污染。本文概述了DON毒素生物脱毒的类型、代谢产物的毒性、脱毒基因的鉴定以及脱毒材料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DON毒素的生物防控和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
为了解湖北省小麦种质资源特性并发掘可供育种利用的优良基因资源,对保存的874份湖北省小麦种质资源从地理分布、农艺性状、品质及抗病性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湖北省小麦种质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江汉平原麦区分布数量最多,而鄂西北山地麦区小麦资源最为富集,除东经112°74′至114°15′之间、北纬31°18′至32°09′之间和北纬29°37′以南地区分布较少外,其他地区分布较为均匀;(2)供试小麦种质以具有长芒、白壳、红粒、弱冬性和中熟等性状为主,4个产量性状(株高、穗长、千粒重和穗粒数)和4个品质性状(硬度、沉淀值、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的变异幅度大,多样性指数高;(3)抗病性以对根腐病、黄矮病和条锈病抗性最强,而对赤霉、叶锈、秆锈及白粉病的抗性较差;(4)各性状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千粒重>粗蛋白含量=赖氨酸含量>株高>穗粒数>沉淀值>穗长>硬度>条锈病抗性=黄矮病抗性>根腐叶病抗性>成熟期>赤霉病抗性>根腐穗病抗性>冬春性>芒>壳色>白粉病抗性>粒色>叶锈病抗性>秆锈病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