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业科学   97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小麦从低产向中产发展,主要的栽培措施是增加每亩成苗数与增加施肥量。从光能利用角度看,这些措施的作用都是增加叶面积。但中产向高产发展,如果仍采用这些措施,叶面积增加过多,结果不但不能得到高产,而且增加不必要的投资,还将造成严重倒伏。因此,小麦生产从中产水平向高产稳产高效益的方向发展,从光能利用角度看,需  相似文献   
32.
作物模拟技术在小麦栽培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阐述了作物模拟技术的内容及其在小麦栽培中的应用 ,论述了小麦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的原理 ,分析了小麦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中常年决策、当年决策的功能与机理。将作物模拟技术与小麦栽培学相结合 ,可克服传统小麦生产管理决策的滞后性与非动态性 ,使其向动态、定量、目标与优化方向发展 ,实现智能化、精确化与科学化管理 ,促进农业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3.
中国作物模型系列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业模型是“数字农业”的核心技术之一,作物模型是农业模型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中国作物模型技术初创、发展、中国作物模型系列的形成以及中国作物模型系列的原理、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回顾与分析了中国作物模型系列的研究过程与创新点等,同时列举了其在全国范围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34.
根据在两种CO#-2有效倍增气候变化情景下进行作物模拟试验以及应用有关农业气候指标进行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中国东部样带为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若干粮食生产对策。在研究区域的北部与南部。分别采用UKMO和GISS情景进行作物模拟试验,作物模型采用的是在研究区域的23个样点经广泛检验的CERES模型系列。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粮食生产仍有回旋余地和多种适应性对策可供选择,包括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种植制度、调整品种布局、改善灌溉条件、引进和培育新品种、调整种植日期等。所有这些在模拟研究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为制定中国今后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战略与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5.
36.
本文介绍了 RCSODS 的研制背景和建模思想,阐明其原理、功能以及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一、RCSODS 的研制背景国际作物模拟研究的进展与存在问题作物生长过程的计算机模拟(以下简称作物模拟)是国际上近20年来迅速崛起的一项  相似文献   
37.
38.
数学化栽培的框架与技术体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学化栽培是作物栽培学为主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是数字农业的具体化和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探讨了数字化栽培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框架与技术体系,阐述了开展数字化栽培研究与应用的意义、作用与功能。同时,对体系中的每项技术进行了解析,并对其国内外动态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39.
一、前言江苏省位于江淮下游,东临黄河,西接安徽,南邻浙江,北毗山东,土地总面积10.2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5%。境内地势平坦,平原辽阔,山丘零散,河网稠密,湖荡众多,平原(包括水面)约占总面积85%。全省耕地面积为7.57万亩,农业人均耕地约1.4亩,每个劳力负担3.5亩左右。本省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光、温、水资源较丰富,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但因季风气  相似文献   
40.
中国不同类型水稻生育期的气象生态模式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全国有代表性的水稻品种在全国种植的生育期资料,提出不同生育期以及不同品种从播种到抽穗的气象生态模式,提出水稻三大类型1、早籼,早粳,2、中籼,中粳,3、晚籼、晚粳的不同模式类型。指出了生育期的气象生态模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运用模式计算的生育期误差和有效积温法的误差相比较,对感光性弱品种精度要提高三天左右,对感光性中等的品种要提高6—12天,对感光性强的品种则提高18—20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