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业科学   1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以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为例,重点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在农民教育培育中的科研基地优势、人才优势、科技服务优势,以及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培养、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科技知识的更新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20年1月至12月,利用样线调查法并结合红外相机调查对勐海县曼稿保护区勐遮片区的印度野牛种群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区域内印度野牛活动时间主要集中于1—2月以及4—5月,活动区域主要为勐遮片区的南双岭村周边范围内,分布面积约173 hm2,红外相机拍摄到个体数量最多为5头,成年雄性2头,成年雌性2头,未成年个体1头,印度野牛常于夜晚20点至清晨6点间活动。为有效保护该区域印度野牛,并吸引印度野牛进入保护区内,应加强日常巡护管理,扩充及增大现有人工硝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秸秆分解过程中同化利用秸秆碳源的微生物生态演替过程,明确参与秸秆分解的主要微生物类群,为秸秆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3C标记高丰度玉米秸秆。微宇宙室内培养试验的供试土壤为华北平原石灰性潮土。共设置3个处理:不添加秸秆(soil)、添加自然丰度秸秆(soil+12C-straw)和添加13C标记秸秆(soil+13C-straw)。培养30天时,结合同位素示踪与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测定秸秆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分析利用秸秆碳源的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关系。【结果】1)秸秆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CO2排放,添加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在培养第1天达到峰值,土壤和秸秆CO2排放比例均在培养第3天达到峰值。2)整个培养时期共发现参与秸秆碳同化利用的细菌微生物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 238个,真菌OTUs 24个。细菌OTUs主要属于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  相似文献   
14.
以25年来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构建不同土壤肥力梯度为平台,研究品种演替过程中籽粒产量和磷效率对土壤肥力的响应。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随品种演替小麦籽粒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郑麦0856的产量最高(8 157. 3kg·hm-2),郑麦7698次之,豫麦13的产量最低(5 915. 39 kg·hm-2);不施肥处理(CK)则下降。无论施肥或不施肥处理,100 kg小麦籽粒对磷素的需求量均随品种的演替呈上升趋势。此外,随品种演替,磷的生理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郑麦941 (172. 48 kg·kg-1)的磷生理效率最高,郑麦9023 (145. 79 kg·kg-1)、郑麦7698 (130. 51kg·kg-1)和郑麦0856 (147. 65 kg·kg-1)次之,三者之间差异不明显,豫麦13 (66. 71 kg·kg-1)的磷生理效率最低;同一品种,单施化肥处理(NPK)小麦磷生理效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MNPK、1. 5MNPK和SNPK)(豫麦13除外)。同时,品种演变明显提高了磷农学效率;但在施肥条件下,继续增施肥料和养分投入使豫麦13、郑麦941、郑麦7698和郑麦9023的磷农学效率降低;而郑麦0856的农学效率随着土壤肥力的增加而增加,与籽粒产量协同提升。因此,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演替在土壤肥力养分充足时籽粒产量显著提高,磷效率也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GS开麦18是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用(开64×89中170)F1作母本,(开1003×温2540)F1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0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本文利用GS开麦18连续4年参加河南、国家中间试验的有关数据,对该品种的优良特性综合分析,并总结了GS开麦18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开麦20是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用矮开79为母本、开麦14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矮秆抗倒,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生育期适中等特点。在2007-2009年河南省小麦区试中,每hm^2平均产量7482.00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6.15%;在2009-2010年河南省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7278.00kg,比对照增产6.80%。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11006。  相似文献   
17.
郑楚亮  熊庆  宋晓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2):163-165
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开拓补充耕地的新途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缓解人地矛盾,依据对共青城市耕地后备资源的全面调查,建立了园地补充耕地的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以共青城市为例,对利用园地补充耕地数据库的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共青城市耕地后备资源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监控信息化水平及茶叶生产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减少因茶园施肥、用药、加工等所造成的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将信息技术和茶叶生产质量管理关键控制点结合起来,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设计并开发了绿茶生产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绿茶产地环境、种植环节、加工过程及包装储运等质量关键控制点信息的网络化管理。  相似文献   
19.
潮土小麦和玉米Olsen-P农学阈值及其差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磷农学阈值是指导不同作物磷肥用量并获取最佳经济产量的重要依据,然而,不同地区不同的耕作制度、土壤类型、作物种类、pH、温湿度条件下,作物的磷农学阈值不同。明确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典型潮土区小麦和玉米的磷农学阈值,并分析其差异。【方法】本研究基于“国家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站”25年的定位试验,选取氮、钾肥施用充足和磷肥用量不同的NK (不施磷肥)、NPK (施用氮磷钾化肥)、NPKM (氮磷钾化肥和有机肥配施)、1.5NPKM (高量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NPKS (氮磷钾化肥与玉米秸秆还田配施) 5个处理的试验数据,使用米切里西指数模型 (Mitscherlich exponential model) 拟合小麦和玉米的Olsen-P农学阈值,并通过对比不同土壤磷水平下两种作物的磷吸收利用特性,分析其阈值不同的原因。【结果】获得最大相对产量的95%时,潮土区小麦Olsen-P农学阈值为13.1 mg/kg,玉米Olsen-P农学阈值为7.5 mg/kg。玉米Olsen-P农学阈值低于小麦主要原因:1) 土壤磷水平较低时,小麦对磷缺乏更为敏感,而玉米可保持相对较强的吸磷能力,25年不施磷处理玉米吸磷量是小麦的1.4倍;2) 土壤Olsen-P含量达到玉米阈值,而未能达到小麦阈值时,可保障玉米籽粒、茎秆及小麦籽粒正常生长对磷的需求,但小麦茎秆磷浓度仅能达到相对最大磷浓度的68.9%,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和获取较高产量的能力;土壤Olsen-P含量提高到小麦阈值后,小麦茎秆磷浓度提高到相对最大磷浓度的80.5%以上,进而可保障小麦获得较高的产量;3) 土壤磷素养分充足时,小麦对磷的吸收量大于玉米,且主要是由于小麦茎秆磷浓度和吸磷量随土壤Olsen-P含量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加。【结论】小麦和玉米作为典型潮土区两种重要的粮食作物,Olsen-P农学阈值分别为13.1和7.5 mg/kg。由于两种作物的生理特性不同,小麦对磷素的吸收利用率较低,茎秆需要较高的土壤磷浓度维持正常生长,产量形成对磷养分需求更大。因此,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小麦的磷农学阈值更高,小麦季所需土壤磷供应量大于玉米季。为增强磷肥利用效率,减少磷肥投入量和土壤中磷素的过量累积,玉米季磷肥使用量应适当小于小麦季。当土壤Olsen-P水平高于作物磷农学阈值后,减少或短时间停止施用磷肥并不会对作物产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揉捻工艺对夏茶品质影响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束鲁燕  汤一  仇平  宋晓  龚淑英 《茶叶》2010,36(3):148-151
本文以鸠坑种鲜叶为原料,研究不同嫩度和揉捻程度对夏茶品质的影响,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实验,感官评定不同茶叶的品质,并测定冲泡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结果表明:采用一芽二叶的鲜叶原料,轻揉5min,重揉25min,所得成茶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