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近几年来应用滚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过追踪油田实际生产动态,开展惠州26-1油田的生产历史似合,不断加深了对油田地质条件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优化各种生产作业措施,并向油田作业提出了多项合理的生产作业建议,给油田生产动态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有力地推进了惠州油田群的增储挖潜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2.
西江23-1油田是一个典型的疏松砂岩底水油藏,针对油藏在整体开发过程中的难题,创新性地采用了中心管完井技术、适度出砂开采技术、储集层保护技术以及提高水平井段质量的钻井等多项技术。克服了钻水平井增斜难度大、开采过程中油层堵塞和底水锥进严重等困难,实现了油田整体开发的成功,并积累了适用于疏松砂岩底水油藏开发的水平井配套技术和开发经验。  相似文献   
63.
松潘-阿坝地区盆地演化及油气远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松潘-阿坝地区在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中,经历两个主要拉张-挤压构造阶段。一是由元古代晚期中国古陆解体开始,在早古生代形成分隔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天山-祁连-秦岭洋,在松潘-阿坝地区北缘发育被动陆缘盆地。早古生代洋盆随原特提斯的消亡,经加里东期的俯冲,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最终形成加里东俯冲造山带,由此导致被动陆缘盆地的反转。二是在晚古生代以来,随着古特提斯洋的扩张,在扬子西缘出现的裂陷槽及其间的小洋壳,松潘-阿坝地区西(南)缘形成张裂大陆边缘,发育浊流沉积盆地。晚三叠世随古特提斯的闭合,经印支运动张裂陆缘发生反转,形成印支褶皱造山带。其后,随着新特提斯的俯冲消亡,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这一地区与青藏高原一起发生隆升,其东部受龙门山陆内俯冲影响,发育陆内褶皱造山带,最终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因此,松潘-阿坝地区沉积组合类型、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多旋回的特点。松潘-阿坝地区总体处于过成熟的早期阶段,进入生成大量甲烷气阶段,具有寻找天然气的前景。从区内已有化探及非地震勘探成果表明,若尔盖坳陷为油气保存条件最好的地区,是松潘-阿坝地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64.
以陆丰13-1油田恩平组储层为例,基于HHT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在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内构建了深层储层沉积模式,结合地震反演、井控地层切片和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开展了沉积微相空间展布预测和演化规律等地震沉积学研究,较好地解决了深层储层沉积环境复杂、砂体小层对比困难所造成的储层横向展布预测难题。基于以上研究成果,2013年在陆丰13-1油田深层实施了两口调整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5.
裂缝作为礁灰岩储层的主要流体渗流通道,其空间展布规律对油田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如何实现定量描述一直存在技术困难。以珠江口盆地流花4-1礁灰岩油田为例,依托钻井、取心、测井、GVR成像及地震等资料,利用沉积演化模拟和离散裂缝网络建模,探索对复杂礁灰岩油田储层和裂缝空间展布规律的定量表征技术,建立了该油田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模型,开展了基于双重介质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并在充分考虑裂缝影响下分析了复杂礁灰岩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而立体评价了剩余油分布情况,为该油田开发后期调整挖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6.
页岩气保存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规天然气与页岩气在储集空间上的本质差别就是孔径或孔隙结构的差异。根据四川盆地涪陵焦石坝地区页岩埋藏史、含气量、生产数据及解吸气同位素分馏这4方面资料,指出页岩气是以单个或多个有机质碎片所形成的连通孔隙网络为单元被保存在页岩中,毛管压力与静水压力是页岩气孔隙压力的保存机制,因此页岩的富气程度不受构造形态或圈闭的控制。构造活动对页岩气保存条件的破坏主要决定于构造升降对静水压力破坏及地质应力对页岩页理面的破坏程度,水平挤压条件下层理面张开所引起的毛管封闭能力下降,导致页岩气散失。而断层往往是应力释放区域,使页理面不会受到进一步的破坏,相反可能对下盘起到保护作用,成为页岩气的有利勘探目标。根据毛管力原理可进一步估算页岩气的可采收率,从而为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7.
为加快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围绕页岩自封闭性阐述了页岩气保存的微观机理。页岩层系的自封闭能力主要与其纳米喉道为主的低连通性、束缚水赋存引起的低速扩散和毛细管力封闭、埋藏条件下沿层方向的突破压力有关。基于页岩孔隙形态以及连通性分析表明,页岩有机孔以纳米喉道为主,连通性差且具有明显的滞留效应,同时顶、底板及页岩层系内部多套相对致密的封隔层叠置,有利于形成纵向自封闭。结合束缚水对基质孔隙流动能力及突破压力的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揭示束缚水赋存使得页岩基质孔隙有效扩散能力显著下降,并可形成高的毛细管力,从而对储集于有机孔隙中的气体形成有效封闭。研究中构建了渗透率—突破压力演化关系,揭示深埋条件下页岩沿层方向层理缝有效闭合可形成高的突破压力封闭,抬升阶段相对弱的挤压环境沿层方向仍可以保持较高的封闭能力,有利于页岩气保存;而强挤压改造导致层理缝开启并沟通开启性断裂面,导致保存能力失效并使得页岩气发生较大规模的散失。该研究利用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手段获取的认识,进一步阐述了页岩气保存的微观机理,可为复杂构造区海相页岩气勘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