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业科学   2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为探索不同微生物菌剂对设施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021—2022年以‘浙樱粉1号’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微生物菌剂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菌剂1 (复合微生物菌剂)后,植株较粗壮,生育期提前,果实大,品质好,耐贮天数长,产量比对照(不施菌剂)高33.1%,收益比对照高29.7%;施用菌剂2(医壤枯草·地衣芽孢杆菌)后,植株大小与对照相差不大,但收获期早于对照,果实品质也较好,产量比对照高11.9%,收益比对照高11.4%,因此这两种微生物菌剂在番茄种植中可适当推广。  相似文献   
212.
为探明厚唇裂腹鱼的精巢、卵巢周年发育及血清中性激素含量的变化,2020年8月—2021年8月,每月在克孜勒河采样,获得样本共计194尾,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对其精巢和卵巢进行观察,以耳石为鉴定材料对厚唇裂腹鱼最小性成熟个体年龄进行研究,选取成熟鱼卵描绘卵径分布判断其产卵类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厚唇裂腹鱼各发育周期的雌二醇和睾酮的质量浓度。试验结果显示:厚唇裂腹鱼精巢和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雄鱼最小性成熟个体年龄为2龄,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年龄为3龄,精巢发育早于卵巢;厚唇裂腹鱼产卵期在3—5月,卵粒的数量百分比在直径2.9~<3.1 mm时出现峰值,产卵后的Ⅵ期卵巢中极少存在成熟的卵粒,判断其产卵类型为完全同步产卵类型;雌鱼与雄鱼血清中雌二醇和睾酮的质量浓度均在Ⅴ期时达到最高。厚唇裂腹鱼属于完全同步产卵类型,性腺于2017年3—5月发育成熟并产卵,雌二醇和睾酮的质量浓度在厚唇裂腹鱼繁殖期间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13.
宽口裂腹鱼为塔里木河水系的特有物种。为建立其尾鳍细胞系,笔者采用组织块法和胰酶消化法相结合,分别用含胎牛血清的DME/F12培养基体外培养尾鳍组织。初步建立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细胞传代培养至45代。细胞呈悬浮生长,最适培养液为DME/F12,最适胎牛血清质量分数为20%,最适温度为25℃。第10代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为24.94 h,细胞呈“S”型生长。第6代细胞液氮冷冻保存180 d后复苏,经台盼蓝染色计数,(88.72±0.99)%的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具有活性,复苏后增殖速度快,可正常传代。细菌、真菌、支原体的鉴定未发现污染。第10代细胞线粒体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基因序列做一致性对比,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与NC036933.1的一致率达99.91%,从分子水平证明,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来自宽口裂腹鱼。NaCl质量分数为8‰时,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的相对增殖率最高;NaHCO3质量浓度为7 g/L时,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的相对增殖率最高;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的相对增殖率随盐碱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  相似文献   
214.
为促进淮安稻米产业转型提升,以96份有效问卷为基础,对淮安地区水稻种植户实施种粮一体化种植模式进行调研,采用描述性统计对水稻种植户选择种粮一体化种植模式进行梳理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水稻种植户选择水稻种粮一体化模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种植面积、家庭属性、是否属于水稻种植示范户、未来一定时间内发展种粮一体化的意愿程度,以及种粮一体化对当地稻米产业发展的效果均是水稻种植户是否选择种粮一体化种植模式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强主体、推品种、树品牌、组联盟、优政策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淮安稻米产业转型提升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15.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EM)是土壤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互惠共生体,在改善植物生理状态,增加植物对不良环境的抵抗性、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内蒙古地区具有复杂的气候、地貌和土壤等生态环境特征,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森林类型,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EM真菌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研究技术和手段的发展,可将EM真菌多样性和群落学的研究历史分为早期子实体调研阶段、中期EM根尖观察结合Sanger测序阶段和当下流行的高通量测序阶段,其研究目的从最初的多样性调查变为现在的群落生态学研究。笔者对近20年内蒙古地区EM真菌相关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当前内蒙古地区EM真菌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内蒙古地区EM真菌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16.
探明氨基酸叶面肥对黄化茶树夏秋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黄化茶树夏秋茶提质增产提供技术支撑。以黄化茶树品种ʻ中黄3号ʼ为试材,设置不施叶面肥(CK)、喷施氨基酸水溶性叶面肥(氨基酸≥100 g/L、锌≥10 g/L、硼≥100 g/L,T1)、喷施活性氨基酸叶面肥(氨基酸≥100 g/L、有机质≥130 g/L、锌+硼≥100 g/L,T2)、喷施茶树叶面肥(氨基酸≥100 g/L、锌+硼≥100 g/L,T3)、水溶喷施1.8%尿素(总氮≥46.4%,T4)5个处理,比较分析各处理对夏秋茶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叶面肥处理的发芽密度、一芽二叶百芽鲜重分别大于、显著大于CK。CK产量最低,T1、T2、T3的产量分别高于T4,T1和T3产量分别略高于T2。各处里间的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无显著差异。CK的酚氨比最高,T2的酚氨比最低,T1和T2的酚氨比显著低于CK和T4,而CK、T3、T4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夏秋季T1、T2能较好地提高黄化茶树茶叶产量,改善绿茶品质,T2的综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17.
为筛选出适合鲁南地区短季棉推广种植的最佳品种,选择4个短季棉品种进行麦后直播试验,分析各品种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构成要素、产量、品质性状等。结果表明,鲁棉241为早熟品种,单铃重高,产量和品质表现好;鲁棉2387皮棉产量与鲁棉241相差不大,品质综合分析也不占优势;中棉425和中棉50产量差异不大,中棉425单铃重最小,且产量较低。综合分析,鲁棉241和鲁棉2387可作为短季棉品种种植,适宜在鲁南地区晚播推广种植,中棉425和中棉50不适宜鲁南地区6月10日以后麦后直播。  相似文献   
218.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是重要的饲料来源和工业原料。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玉米进口国,玉米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阻碍了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从而严重影响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基于面源数据,分析了玉米的贸易额、进口渠道、贸易逆差和进口依存度,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我国玉米贸易规模呈持续增长趋势,进口渠道相对集中,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存在玉米竞争力不足、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风险。今后要适度发展规模经营以增加玉米单产;推动玉米进口来源多元化,提高我国议价能力;加大扶持和补贴力度,提高玉米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19.
为了解新疆土著鱼类幼鱼氯化钠和碳酸氢钠胁迫下机体耐受性,本研究采用单因子急性毒性实验法,以斑重唇鱼(Diptychus maculates)、厚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irregularis)、宽口裂腹鱼(S.eurystomus)、重唇裂腹鱼[S.(Racoma)davidi]4种5月龄裂腹鱼幼鱼为研究对象,对其氯化钠和碳酸氢钠的急性耐受能力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4种裂腹鱼的24 h和96 h的氯化钠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9.9、12.8、9.3、12.6 g/L和6.5、8.6、6.2、10.0 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7、0.9、0.6、1.0 g/L,氯化钠急性耐受能力为:重唇裂腹鱼>厚唇裂腹鱼>斑重唇鱼>宽口裂腹鱼。4种裂腹鱼的24 h和96 h的碳酸氢钠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2.3、107.2、110.9、86.3 mmol/L和88.5、81.3、94.3、72.1 mmol/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8.9、8.1、9.4、7.2 mmol/L,碳酸氢钠急性耐受能力为:宽口裂腹...  相似文献   
220.
为筛选出鲁南地区适宜推广种植的籽粒机收夏玉米品种,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宜籽粒机收的10个夏玉米品种开展种植试验,分析各品种生育进程、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过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果穗生长情况、植株生长情况等。结果表明,京农科728、登海618、新单58、登海111、登海518、MC812生育期较短,果穗生长松散,机收特性(破碎率、杂质率、落粒率)均表现较好,建议在黄淮海夏玉米优势区作为籽粒机收品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