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业科学   9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目的:研究三七种子生理后熟期种类内储藏物质的变化情况,了解三七种子的生理特性,为良种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不同的种子保存温度,定期分析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三七种子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及淀粉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三七种子在贮藏过程中,各种酶活性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结论:三七种子后熟期间种内贮藏物质的变化是其生理变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引起或加速三七种子在贮藏过程中劣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2.
钙和6—BA对绿豆幼苗耐铝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3个不同的实验研究了Al胁迫条件下Ca对绿豆幼苗上胚轴的生长、电解质渗漏率、丙二醛(MDA)含量、Al含量及多胺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Al处理明显抑制上胚轴的生长,增加其电解质渗漏率和MDA含量,降低Ca含量和SOD活性,诱导多胺特别是腐胺的积累;增加钙的供应可以减轻Al对植物的毒害,降低电解质渗漏率、MDA和Al含量,提高Ca含量和SOD活性;而外加6-BA对上胚轴的生长没有影响。表明Ca缺  相似文献   
43.
小红参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外植体、基本培养基、暗培养、激素对小红参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诱导小红参愈伤组织产生的最佳条件为:以真叶和顶芽(或侧芽)为外植体,在MS BA 0.2 mg/L NAA 3.0mg/L培养基上,进行暗培养,愈伤诱导率达95%。芽形成的愈伤组织组织在MS BA 5.0 NAA 1.5~2.0中均能分化出幼苗,分化率达100%,但叶形成的愈伤组织未能分化出苗。  相似文献   
44.
在研制抗仔猪红痢高免血清时,采取七个猪场中的118头母猪血清进行中和效价测定,其中六个猪场均发生过仔猪红痢,并使用过仔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利用这些资料试用作仔猪红痢流行病学分析,根据母猪血  相似文献   
45.
46.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倒伏是限制玉米种植密度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试验以正大999、正大619和宜单629为材料,研究在一系列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这3个玉米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都有增加的趋势,但当密度达到66000株/hm2以上时,这3个品种的倒伏现象都比较严重.因此,综合考虑产量和植株抗倒伏能力,这些品种推荐种植密度为54000~60000株/hm2.  相似文献   
47.
斜坡免耕玉米地使用克无踪减少土壤流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广西,80%的玉米种植于山坡地,常规耕作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本试验在坡度为17°、年降雨量为1200~1500mm的生态条件下,分别采用克无踪处理免耕、无药物处理免耕及常规耕作等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侵蚀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克无踪免耕技术,玉米产量与常规耕作基本相同,但土壤侵蚀量比常规耕作减少43%.通过对耕作成本和整体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该项技术比常规耕作降低成本45%,增加收入825元/hm2.  相似文献   
48.
选用全国21个地理来源及株高、茎径、锤度等主要性状各异的割手密(SacharumspontaneumL.)无性系的茎梢带叶鞘部位,用75%酒精表面消毒,剥去外层老叶鞘,将生长点以上0~4cm的嫩叶鞘剪成约5mm长的小块各100块,分别接种于MS+2,...  相似文献   
49.
云南斑茅的染色体和植物学性状观察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茅是与甘蔗近缘的野生种之一,在分类学上有人将其归人甘蔗属(Ssccharum),有人将其归人蔗茅属(Erianthus).本文按前一种分类.斑茅在甘蔗杂交育种中的利用研究始于1985年,尽管至今尚未选育出以其为亲本之一的杂种后代的优良品种,但甘蔗育种界的学者们并未忽视它在杂交育种中可利用的潜力,继续在班茅和甘蔗远缘杂交及其后代性状遗传方面进行探索.为了开发利用云南丰富的斑茅野生资源,给甘蔗远缘杂交育种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特设计本研究.  相似文献   
50.
本研究对斑茅中、甘蔗属3个原种和1个商品种及蔗茅属7个原种共47个无性系进行了花、茎、叶等器官的植物形态学观察.还对甘蔗属5个原种和1个商品种、蔗茅属4个原种以及斑茅进行了过氧化酶同工酶电泳分析。比较了斑茅种与甘蔗、蔗茅二属在上述方面的异同.最后对斑茅分类归属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