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0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255篇
农业科学   6120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80篇
  2019年   255篇
  2018年   272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332篇
  2013年   282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305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8篇
  1966年   6篇
  1965年   7篇
  1964年   7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为了确定内蒙古地区奶牛中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表型及其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采用生化鉴定法结合PCR方法对奶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分离、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15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2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制菌浓度(MICs)。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1%和75.5%;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也较高,均在60%~70%之间;对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40%~50%之间。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对3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低,均小于30%;对庆大霉素也比较敏感,耐药率13.2%。以上分离菌株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联合用药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高度敏感,耐药率仅9.5%。多重耐药表型结果显示,75.5%的菌株耐2~7种药,24.5%的菌株耐8~13种药。通过PCR方法对奶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所携带的耐药表型及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中有3种四环素耐药基因组合在流行。分别是tet M+tet L1株(4.76%)和18株分离菌携带bla Z耐药基因,检出率为85.7%。由此可见,内蒙古地区奶牛乳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5种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多重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分离菌株中有tet M、tet K、tet L和bla Z耐药基因在流行,分别编码了对四环素类和β-内酰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82.
本研究以感(岷山红三叶)、抗(澳大利亚红三叶品种♀Sensation×Renegade♂杂交新品系“甘农PR1”)白粉病红三叶材料为父母本杂交并种植成苗经人工接菌后筛选出抗、感白粉病的F1群体为作图群体,利用AFLP标记构建红三叶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利用区间作图法对抗白粉病QTL进行了定位分析,可以为红三叶抗白粉病基因克隆和转基因等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49个AFLP标记构建得到的遗传图谱包含7个连锁群(LG1,LG2,LG3,LG4,LG5,LG6和LG7),遗传图谱的总距离为640.5 cM。其中,LG1连锁群的遗传距离(140.6 cM)和标记间平均距离(9.4 cM)均最大;LG4连锁群的遗传距离(55.2 cM)和标记间平均距离(1.8 cM)最小。应用区间作图法对红三叶抗白粉病基因进行QTL分析定位,共检测到5个抗白粉病相关QTL位点(qrp-1,qrp-2,qrp-3,qrp-4和qrp-5),其中qrp-1、qrp-2、qrp-3和qrp-4位于LG4连锁群上,qrp-5位于LG5连锁群上。5个QTL位点对抗白粉病的贡献率为29%~90%,qrp-1对红三叶白粉病抗性的贡献率最大(90%),为主效QTL。  相似文献   
83.
植物的花序结构及其形态特征是影响种子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对于禾本科植物而言,其花序大小、小穗数、小花数及小花的外稃、内稃和芒的性状特征直接影响种子形成和产量。本研究通过测定小黑麦品系C2、C35和黑麦品系C13、C33的花序结构特征,得到以下结果:小黑麦花序[(14.30±0.52) cm×(1.24±0.09) cm]明显大于黑麦[(13.20±0.35) cm×(0.82±0.02) cm],小黑麦花序长而粗,黑麦花序短而细;小黑麦花序的小穗数[(21.35±1.47)个]少于黑麦[(30.20±0.79)个];小黑麦每个小穗的小花数较多,为3~4朵,黑麦的小花数趋于稳定,每个小穗有2朵小花。从花序中部小穗的小花结构看,小黑麦下位护颖长[(1.27±0.11) cm]和宽[(0.26±0.03) cm]、上位护颖长[(1.30±0.09) cm]和宽[(0.23±0.04) cm]均显著大于黑麦下位护颖长[(1.04±0.05) cm]和宽[(0.08±0.01) cm]、上位护颖长[(0.94±0.10) cm]和宽[(0.06±0.01) cm];小黑麦中部小穗第1小花的外稃宽[(0.32±0.03) cm]、外稃高[(0.24±0.03) cm]和芒长[(8.35±0.51) cm]、第2小花的外稃宽[(0.35±0.04) cm]、外稃高[(0.25±0.05) cm]和芒长[(8.37±1.19) cm]极显著大于黑麦相应值[(0.26±0.01),(0.15±0.01),(5.50±0.19),(0.25±0.01),(0.17±0.01)和(5.18±0.23) cm];第1和第2小花的外稃长[(1.35±0.06),(1.37±0.06) cm]和内稃长[(0.84±0.04),(1.41±0.06) cm]均小于黑麦的外稃长[(1.49±0.05),(1.47±0.05) cm]和内稃长[(1.45±0.05),(1.47±0.04) cm]。小黑麦的穗粒数[(52.50±1.80)粒]显著低于黑麦[(58.50±2.50)粒] (P<0.05),但其穗粒重[(2.08±0.04) g]、粒重[(0.04±0.00) g]和籽粒宽[(3.04±0.32) mm]均极显著高于黑麦 (P<0.01),每个花序的籽粒不仅体积大,而且质量较重,其籽粒的生产性能高于黑麦。小黑麦籽粒呈椭圆形或长卵圆形,浅黄色,表皮皱缩,饱满度差;黑麦籽粒呈窄纺锤形,青灰色,表皮光滑,籽粒饱满。小黑麦和黑麦花序结构与籽粒性状的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小黑麦花序宽和花序基部小穗数与籽粒长显著正相关(P<0.05),花序长与籽粒宽极显著正相关(P<0.01),花序中部小穗的下、上位护颖宽分别与穗粒重和穗粒数极显著正相关(P<0.01);黑麦花序中部小穗第2小花的内稃长与籽粒长显著正相关(P<0.05),外稃高与穗粒数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小黑麦和黑麦的花序结构和籽粒特征,对正确区分二者和了解其籽粒的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小黑麦的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84.
本试验旨在探讨赖氨酸缺乏或过量对肉鸡生长发育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将360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3个处理组的赖氨酸水平分别为0.60%(缺乏,LL)、1.00%(适量,ML)、1.40%(过量,HL)。试验期3周。结果表明:与ML组相比,LL组极显著降低了21日龄肉鸡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增加了耗料增重比(P0.01),而HL组对其生长性能影响不显著(P0.05);与ML组相比,LL组极显著降低了肉鸡的胸肌率(P0.01),显著降低腹脂率(P0.05);与ML组相比,LL、HL组均显著降低了肝脏中FABP1、ACC、ME、SREBP-1mRNA表达量(P0.05),HL组显著降低PPARɑmRNA表达量(P0.05),而LL组对其没有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日粮赖氨酸缺乏或过量及其导致的氨基酸不平衡可能主要是通过下调肝脏脂质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肉鸡的生长发育及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85.
枞阳县稻茬直播小麦单产和效益偏低,影响小麦生产发展和粮食安全,导致稻茬冬闲田面积呈扩大趋势。分析制约枞阳县稻茬小麦单产效益提高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供种植者参考。  相似文献   
86.
87.
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正反求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现有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较难同时具备理想的移栽轨迹和姿态的问题,提出了正向设计与局部轨迹微调的反求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以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为例,阐述该方法的实现过程。建立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设计要求,并分析其工作原理,在前期正向设计的基础上,局部调整其移栽静轨迹,通过反求设计进一步优化设计移栽机构。进行局部反求设计的运动学分析和运动学建模,基于Matlab平台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得到移栽机构的机构参数,使其不仅满足移栽臂移栽的姿态要求,同时获得更理想的移栽工作轨迹。根据最终得到的机构参数设计移栽机构结构,完成三维建模、虚拟仿真试验,加工、装配移栽机构物理样机,完成了高速摄像运动学试验。将移栽机构理论计算、虚拟仿真、样机试验得到的移栽静轨迹比较,同时逐一将轨迹相关参数、取秧角、推秧角、角度差等设计目标参数与相应数值化目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均满足要求,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与以往单一的正向设计、反求设计方法相比,该方法设计的移栽机构不仅具有更优的移栽工作轨迹,也可满足较好的移栽姿态要求。  相似文献   
88.
89.
以3个不同种源的砂生槐种子为研究对象,对种子外部形态特征、千粒重及不同处理条件下其发芽率和发芽势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砂生槐种子的横纵径差异不明显,千粒重之间有差异,其中,日喀则种源千粒重最大.拉萨种源在各水温浸泡后其发芽率较其余2个高,达到42%,3个种源的砂生槐种子随着浸泡水温的升高,其发芽率也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均表现为沸水浸泡后发芽率达到最大.3个种源的砂生槐种子在不同温度下发芽率不同.温度越高并不表现为发芽率较高,其中拉萨和林芝种源的砂生槐种子在15℃时发芽率最好,日喀则种源在20℃发芽率最好.GA3对砂生槐种子的萌发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切破种皮和酸碱处理均有利于不同种源砂生槐种子的萌发,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砂生槐种子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90.
<正>"新铁杆大葱"叶深绿,叶肉肥厚,葱白硬实、粗壮,叶硬抗风力强,抗病能力强,葱味浓,生长速度快,株高150厘米,在佳木斯地区种植效果良好,现将寒地"新铁杆大葱"无公害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播种育苗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种,以春、秋季为主。1.1种子处理可用干籽直播。也可用30℃温水浸种24h,除去秕籽和杂质,将种子上的粘液冲洗干净后,用湿布包好,放在16-20℃的条件下催芽,每天用清水冲洗1-2次,60%种子露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