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7篇
农业科学   25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以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冷藏库为基础,从目前庞大的种质资源保存规模入手,设计构建了"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库管系统",用于受理全省农业种质资源入库保存申请,管理种质资源实物出入库记录,保存入库种质的应用反馈信息。介绍了系统功能设计、系统物理及逻辑架构以及系统数据模型等,详细描述了系统关键业务流程。  相似文献   
182.
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库(圃)绩效考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强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库圃的运行管理,使各类种质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设计构建了“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库圃绩效考核系统”,用于23家种质资源库圃绩效考核材料的网上填报,考核分值的计算、统计分析、分类排名,当前考核的流程管理及历年考核信息的分类保存.描述了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和实现情况,并详细介绍了系统功能设计、考核流程设计、数据库设计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3.
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5055的选育及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南粳5055是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日本优质粳稻关东194为父本,与江苏优质高产粳稻武粳13杂交,经数代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与半糯性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对外观与食味、品质筛选培育而成的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60 d左右,比对照武运粳7号早熟2~4 d;株高96~100 cm,株型紧凑,叶色较深;穗型中等,偏直立型穗,着粒较密。分蘖力较强,茎秆粗壮,抗倒性好;一般亩产600 kg左右,每亩有效穗20万左右,每穗总粒130~140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4~25 g;抗条纹叶枯病和白叶枯病,感穗颈瘟和纹枯病。其突出优点是品质优良,直链淀粉含量低,属半糯性品种,米饭晶莹剔透,口感柔软滑润,富有弹性,冷而不硬,食味品质极佳,适于开发高档优质大米。2011年3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和苏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4.
 以籼稻品种93-11为轮回亲本,与粳稻品种日本晴杂交并回交的高世代分离群体为研究材料,选用104个多态性的SSR标记对水稻的落粒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在BC4F2群体中,6个标记的基因型来自于日本晴;在BC4F3定位群体中,难落粒植株数与易落粒植株数的分离比例为3:1,落粒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命名为SH1;分子标记与落粒性共分离分析将SH1定位在SSR标记RM5389和RM1068、RM1387之间,与3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7cM、5.5cM和13.1cM,此结果为该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5.
[目的]对F2群体外观品质和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方法]以武育粳3号为母本,带有籼稻血缘的日本优质粳稻爱知106为父本,配组建立了由284个单株组成的F2群体,对群体进行外观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进行考查,并分析了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对F2群体外观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精米粒形性状间、垩白性状间以及粒形和垩白性状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外观品质性状与形态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株型的形态构成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外观品质性状与产量构成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则表明,多个产量相关性状与精米粒长和粒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垩白性状相关性较低。[结论]利用此分离群体解析了优良粳稻品种间杂交后代外观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在群体中的分布特征和相互联系,为高产优质型粳稻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6.
南粳390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江苏明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南粳5055系统选育而成的一个综合丰产性好、食味品质优的晚粳稻新品种。该品种株高适中,株型紧凑,分蘖性中等偏上,生长势旺,成穗率高,穗型大,灌浆速度快,后期熟相好,抗倒性强。该品种在中高肥力水平下9 750 kg/hm~2以上的穗粒结构为有效穗数300万/hm~2以上,每穗总粒数130~140粒,结实率90%~95%,千粒质量28.0 g左右。南粳3908不仅保留了南粳5055的优良食味特性,直链淀粉含量偏低,米饭晶莹剔透,冷而不硬,口感柔软滑韧,富有弹性,而且穗颈瘟抗性明显优于南粳5055,穗型大、千粒质量高,此外,该品种叶色较淡,同样产量水平下比南粳5055省肥,适合在江苏沿江和苏南地区作优质稻种植。  相似文献   
187.
南粳系列水稻品种的食味品质与稻米理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明确3个优良食味南粳品种的主要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特点及与亲本间的差异,为水稻优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以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46、南粳9108、南粳5055及其父本关东194、母本武粳13和武香粳14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稻米理化特性、支链淀粉分支结构、RVA谱黏滞性、热力学特性、米饭食味特性等25个食味品质相关性状的差异,分析稻米理化性状与米饭食味特征值间的关系、化学成分和支链淀粉分支结构与理化特性间的关系。【结果】 3个南粳品种在大多数性状上具有一致性,与常规粳稻亲本武粳13和武香粳14相比,3个南粳品种均具有更小的直链淀粉含量、峰值时间、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回复值、消减值、回生焓、回生率和米饭硬度值,更大的胶稠度、崩解值、米饭黏度值和综合食味值。在支链淀粉分支结构上,3个南粳品种的A链(DP6-12)比例更大,而B1链(DP13-24)更小。3个南粳品种大多数性状均与关东194相似,说明南粳系列品种的食味品质特性遗传自关东194。3个南粳品种中亦存在差异性状,南粳46的蛋白质含量和热力学参数更低,南粳9108的脂肪含量更高,而南粳5055的成糊温度更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除蛋白质含量、糊化温度、峰值时间外,米饭综合食味值与稻米大多数理化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而稻米理化特性主要受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结论】 3个南粳品种食味品质的优异特性是具有更低的糊化和回生特性,更高的胶稠度和米饭黏性,更短的糊化时间和更大的崩解性能。较低的直链淀粉含量是其优良食味品质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蛋白质含量和支链淀粉分支链比例主要对糊化和回生特性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8.
水稻是日本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笔者简要回顾了日本水稻育种的发展历史,介绍了日本在水稻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功能性水稻品种选育、转基因水稻研究和饲料稻育种研究等方面的主要进展,提出了日本水稻育种研究对江苏省水稻育种工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9.
 以5个水稻品种4叶1心期的幼苗为材料,比较研究了1 μmol/L GA3和10 mg/L ABA处理对不同水稻品种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GA3处理能够促进水稻地上部分伸长生长,抑制根伸长生长;同时,5个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呈上升趋势。10 mg/L ABA处理则严重抑制种子萌发和地上部伸长生长;5个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则呈现下降趋势。 用RT PCR方法对GA20ox2和GA3ox2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GA3处理后,日本晴GA20ox2基因表达略微下调,其余4个品种的GA20ox2基因表达上调。ABA处理抑制GA20ox2基因表达。GA3ox2基因表达也受GA3和ABA调控。在南粳44、关东194和日本晴中,GA3诱导GA3ox2表达,ABA显著抑制GA3ox2表达。性  相似文献   
190.
不同食味粳稻品种稻米蛋白质相关性状与食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是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来自南方(江苏)和北方稻区及国外(日本)的44份粳稻品种为材料,在南京生态条件下分析了不同粳稻品种稻米蛋白质相关性状与食味的关系。将44个品种分为江苏当地和北方与国外引进两组,每组均以武育粳3号为基准分为较优和较差两类,共形成4种食味类型,并对这4种食味类型粳稻的蛋白质性状与食味进行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北方及日本的优良食味品种的稻米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质总含量及其谷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平均值均高于其他3种类型,但全生育期则较其他类型短;45个参试品种中籽粒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清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3者为影响食味相对重要的蛋白质相关因子,且对食味的直接作用均为负值。进一步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清蛋白质含量对供试粳稻品种食味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