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业科学   1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正>青海省工厂化循环水制种育种中心5年来通过养殖三倍体虹鳟试验,总结探索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三倍体虹鳟技术,为今后推广冷水鱼工厂化养殖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本文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三倍体虹鳟技术提供参考。一、材料及方法1.地点与材料试验地点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南川河边。三倍体虹鳟苗购于青海大通县。2.水源循环水制种育种中心水源为西宁市南川河水引入中心外10号蓄水池,蓄水池建有一个渗井,水源来自于渗井。  相似文献   
52.
首次报道了黄河上游特有鱼类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在池塘、流水池、网箱中人工驯化养殖试验情况。395g/尾的花斑裸鲤855尾,经过170d的池塘驯养,成活778尾,驯养成活率91.0%,均重450g/尾,平均增重55g/尾,增重率13.9%;378g/尾的花斑裸鲤405尾,经过180d的流水池驯养,均重530g/尾,平均增重152g/尾,增重率40.2%,成活308尾,驯养成活率76.0%;345g/尾的花斑裸鲤2029尾,经过14个月的网箱驯养,均重500g/尾,平均增重155g/尾,增重率44.9%,成活1002尾,驯养成活率49.4%。野生花斑裸鲤驯养试验平均总成活率为72.1%。寄生虫病是导致花斑裸鲤成活率偏低的主要原因。驯养试验对黄河上游土著鱼类的人工繁育和增殖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3.
<正>《青海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编制大纲的具体要求,以及青海渔业水域资源状况、渔业生产总量规模,由省级渔业主管部门统筹开展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形成青海省总体规划,各县不再独立制定规划。本文就《规划》编制过程中涉及的青海省水域滩涂承载力,青海渔业现状及存在的  相似文献   
54.
分离培养了SD大鼠的小肠上皮细胞, 用3H TdR掺入法分别检测了 0、0 1、1、10、100和 1 000ng·mL-1 2种大豆异黄酮 (大豆黄酮和染料木素) 对该细胞生长的影响, 并测定了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同时, 利用翻转的离体小肠囊研究了 0、0 1、0 5、1和 5μg·mL-1大豆异黄酮对小肠葡萄糖与氨基酸吸收的影响, 并检测了小肠黏膜总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 100ng·mL-1的大豆异黄酮 (大豆黄酮、染料木素 ) 能够提高该细胞3H TdR的掺入量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 提示大豆异黄酮可能有促小肠细胞生长的活性; 0 1和 0 5ng·mL-1的大豆黄酮和 0 5和 1 0ng·mL-1的染料木素对离体小肠葡萄糖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 而对赖氨酸与色氨酸的吸收以及小肠黏膜总ATP酶的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5.
高白鲑发眼卵孵化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在黑泉水库利用水库库底水进行高白鲑发眼卵大规模孵化情况。孵化水温3~8℃,积温达到364.5~469.1℃.d时破膜孵出稚鱼,孵化率为96%。全过程的观察发现,昼夜水温稳定是提高孵化率的主要因素,在破膜前期保持4℃左右低水温对提高孵化率和保证仔鱼质量起关键作用,在积温达到临界值时适当升温会促使发眼卵集中破膜。  相似文献   
56.
9日龄雏鸡128只按初重随机分为4组: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C组)、基础日粮 3 mg/kg大豆黄酮组(3Da组)、基础日粮 6mg/kg大豆黄酮组(6Da组)和基础日粮 染料木素组(Ge组),试验期持续2周。与对照组相比,3Da组、6Da组和Ge组的日增重有增加趋势,料重比有所下降;空肠食糜、肝脏和肌肉中6Da组大豆黄酮含量分别增加288.15%(P<0.01),81.48%(P<0.05),155.97%(P<0.01);Ge组分别增加415.64%,172.48%,164.18%。食糜、肝脏中染料木素含量,6Da组分别增加154.16%和150.51%;Ge组分别增加238.13%和148.48%。肌肉内未检测出染料木素。上述结果提示,大豆黄酮和染料木素在雏鸡体内吸收、转运,并在肝脏和肌肉内代谢。两者可相互转化,仅大豆黄酮在肌肉内沉积。  相似文献   
57.
分析了柿树落花落果的原因,并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期为柿树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旨在探讨日粮中添加大豆黄酮对肉用鹌鹑生产性能及免疫内分泌的影响。试验分2组:对照组和大豆黄酮(3 mg/kg)组,各有4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试验期为28 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豆黄酮组雄性鹌鹑平均日增重和胸肌重显著增加,饲料转化率下降;血清IGF-Ⅰ含量显著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刺激指数升高,雌性鹌鹑则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变化。试验表明大豆黄酮可通过内分泌途径促进雄性鹌鹑的生长,对雌性鹌鹑则无此作用,提示大豆黄酮的作用存在一定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9.
豫麦56号(原名郑优6号)是郑州市农科所以郑州891×周88367为母本、冀541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1999年9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1 特征特性 弱春性、幼苗半直立,田间生长健壮,抗倒伏,株高80cm左右。穗长12cm,每穗45粒,千粒重50g,长芒、白壳、白粒、角质,生育期223天。分蘖成穗率高,增产潜力大,其综合抗病性、抗逆性强。2 籽粒品质 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中心化验结果:容重780g/L,蛋白质含量15%,沉降值35.5ml,湿面筋36.8%,形成时间3.5~5分钟,稳定时间5.6~7.5分钟,评价值58,面包评分88分。该品种…  相似文献   
60.
不同类型冬小麦灌浆期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3个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藁麦8901(强筋品种)、豫麦49号(中筋品种)和洛麦1号(弱筋品种)灌浆期籽粒中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冬小麦籽粒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P)、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淀粉粒结合的淀粉合成酶(GBSS)、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豫麦49号在灌浆期上述几个酶活性变化的峰值均高于其他2个品种,且大部分被研究的酶类在灌浆中后期仍维持较高活性。可见,与藁麦8901和洛麦1号相比,豫麦49号具有较强的淀粉合成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