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2篇
农业科学   3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目的]鉴定和筛选水稻极端耐热种质或基因,为培育耐高温水稻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耐热等级和幼苗存活率为指标对不同类型水稻苗期耐热性进行鉴定评价,以筛选和鉴定耐热种质资源及主效QTL.[结果]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苗期耐热性存在明显差异,籼稻品种耐热性明显强于粳稻品种,籼稻和粳稻品种均存在极端耐热和极端敏感种质资源;共...  相似文献   
72.
典型东北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赵哈林对东北农牧交错区的界定范围,选取内蒙古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以及辽宁西部的康平县和法库县四县为代表,利用1987年、1995年、2003和2007年4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和ArcView,分析1987-2007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农田和草地大幅度减少,未利用地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林地和建设用地保持较小增长,水域面积减少幅度不大.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农田转化为草地(转化面积为1060.88 km2,占2007年草地面积的27.19%)和未利用地(转化面积为280.10 km2)、林地转化为草地(转化面积77.95 km2)、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转化面积为1265.07 km2).人口压力和生态政策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3.
叠式蚕框育蚕,操作方便,程序简化,蚕房、蚕框消毒方便,节省用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便于集中管理,提高共育室及设备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小蚕共育质量,是取代传统蚕框育蚕的良好的育蚕方式。  相似文献   
74.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地质与地貌学”课程具有自己独特的专业背景,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适合此专业的本科教育。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把课程体系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强调用课程的基本理论去客观分析地质与地貌现状,帮助学生构建地质与地貌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并进行了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了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75.
76.
分析了两系杂交稻晚造早穗现象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初步得出早穗与秧苗期的高温及高温日数有密切的关系,两系杂交稻秧苗期积温≥826℃时会发生早穗,秧苗期积温≤750℃时一般不会发生早穗现象。  相似文献   
77.
植标志 《植物保护》1964,2(6):262-263
一、发生概况 花生青枯病(Pscudomonas solanacearun)俗称“死藤”“暗枝”。病菌从根部侵害,使维管束腐败变褐,逐渐向茎部扩展,横切病部有时有污浊的乳状物溢出;在油镜下可见带1—3根鞭毛的秆状细菌。植株被害初期地上部没有明显病状,后期由于根茎导管被严重破坏,分枝迅速失水雕萎,最后整株干枯死亡。枯死病株最早见于4月上、中旬,一般年份春花生出现三次枯死高峰:第一次是4月下旬至5月初,开花期间;第二次是5月中旬结莢盛期;第三次是6月初结莢后期,其中以前两峰最甚。秋花生多在9月,旱季以后才出现枯死病株,9月中、下旬到达高峰。  相似文献   
78.
水稻幼苗期耐冷性选择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利用籼粳稻杂交后代(密阳23/通88-7、密阳23/TR22183、密阳23/高产102)探讨了水稻幼苗期耐冷性选择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从籼粳稻杂交后代F2和F3中选择的耐冷个体群或系统群与随机个体群或敏冷系统群间进行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结果表明,在F2和F3水稻幼苗期耐冷性选择对秆长、穗长和穗数并不产生显著的影响,但选择获得的幼苗期耐冷性强的F2个体群的孕穗期耐冷性(结实率)、F3系统群的分蘖期耐冷性(赤枯度)和孕穗期耐冷性(结实率)均显著强于随机个体群和敏冷系统群;在冷水处理下F3幼苗期耐冷性强的耐冷系统群的产量显著高于敏冷系统群。提出在水稻幼苗期以叶赤枯度来选择幼苗期耐冷性强的个体是获得高产耐冷后代材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9.
一、防控目标 通过科学防控,使柑橘木虱常发区虫口密度同比上年减退率保持在20%以上,或虫口密度在每百株1头以下;零星发生区保持常年不见虫状态. 二、防控策略 采取梢期主治与其他时期兼治并举的策略.  相似文献   
80.
小麦小G蛋白Rab2基因TaRab2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G蛋白Rab在真核细胞内的小泡运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反向Northern筛选,从小麦抗旱品种旱选10 号水分胁迫诱导表达的cDNA文库中分离到与小G蛋白Rab2基因高度同源的EST片段。利用电子克隆和RT-PCR方法,在小麦中克隆了该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TaRab2(GenBank编号为AY851657)。测序结果表明,TaRab2的cDNA长度为824 bp,包含一个完整的633 bp的ORF,推测编码一个21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氨基酸多重比对分析表明,TaRab2编码的蛋白质与玉米、水稻、拟南芥及Sporobolus stapfianus等植物小G蛋白Rab2的同源性均大于90%。Northern杂交分析结果表明,TaRab2为水分胁迫诱导上调表达的基因,在水分胁迫6 h的表达量最高,随着胁迫时间的推移表达量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