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业科学   6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麦长管蚜种群动态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12.
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产品进入我们的生活,转基因生物及产品安全性已受到广泛关注。为防范转基因生物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风险,并促进转基因产业的健康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研究并制订相应政策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3.
燕麦蚜茧蜂种群动态及其控蚜效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5—1991年在济南进行燕麦蚜茧蜂田间系统调查,明确其种群动态,并将控蚜效能区分为四种类型,提出相应的保护利用措施。该蜂无越冬越夏虫态,抗高、低温能力弱,成蜂存在“突增”“突消”现象,高山与平地、海岛与陆地出现时间一致,我国东部地区发生期相互衔接。据此认为燕麦蚜茧蜂有追随寄主麦长管蚜季节性同步远距离迁飞现象。  相似文献   
14.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生物学性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 1996~ 1999年研究 ,明确了侵染甘薯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的失毒温度为 6 0~ 6 5℃ ,稀释限点为 10 -3 ~ 10 -4 ,体外保毒期为 1天 ,用 2 3种植物测定表明 ,SPFMV侵染普通牵牛和巴西牵牛 ;桃蚜、棉蚜、豆蚜、绣线菊蚜均为SPFMV传毒介体 ,白粉虱不传。免疫电镜观察 ,SPFMV质粒线条状 ,长度 830~ 85 0nm。制备的SPFMV抗血清效价为 1∶10 2 4。  相似文献   
15.
大豆蚜生物学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研究表明,大豆蚜在济南地区每年可繁殖18-22代,世代历期、产仔历期及产仔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田间有翅蚜有2次迁飞高峰,分别为6月上旬和7月下旬至8月下旬;大豆上苗期仅见零星群体。8月上旬植株上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播种时沟施铁灭克、呋喃丹对苗蚜控制作用较好,田间蚜量高峰前喷一次氧化乐果或速灭杀丁,可基本控制蚜牙为害。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主要大蒜品种和品系的病毒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96份大蒜品种和品系进行了病毒病症状及有关农艺学性状观察记载 ,其中 6 6份用 5种病毒抗血清作Dot-ELISA和免疫电镜检测及观察 ,发现大蒜不同品种 (系 )对不同种类病毒侵染存在明显差异 ,84.8%的大蒜品种 (系 )受 2种以上病毒侵染。韭葱黄条斑病毒 (LYSV) ,洋葱螨传潜隐病毒 (OMbFV)和洋葱黄矮病毒 (OYDV)是侵染中国大蒜的主要病毒种类 ,大蒜普通潜隐病毒 (GCLV)和青葱潜隐病毒 (SLV)也有检出  相似文献   
17.
混脂酸·铜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病是各种农作物普遍发生的一类病害。尤以番茄病毒病发生较重。山东省是我国较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复种指数较高,加上近年高温、干旱,病毒病的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开发和筛选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抗病毒病农药势在必行。通过 2000年防治药剂筛选试验,我们发现 24%混脂酸·铜乳剂对番茄病毒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计 试验设 667 m2用 24%混脂酸·铜水乳剂 (毒消,下称。北京市东旺农药厂产品 )600、 900、 1 200倍液, 10%混合脂肪酸水乳剂 (83增抗剂,下称。北京市瑞宝生物技…  相似文献   
18.
脱毒甘薯培育、增产效果及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1991~1994年通过甘薯茎尖培养,筛选出适于甘薯茎尖成苗的培养基和简便快速的消毒方法;并采用目测、指示植物鉴定、血清检测和电镜观察法汰除带毒苗,采用切段培养、单叶扦插或防虫冬暖大棚越冬繁苗,加速脱毒苗繁育;1991~1993年在济南选地区用7个品种在田间系统挖株调查,看出脱毒苗长势旺,结薯早,薯块膨大快,平均增产88.7%,大、中薯率平均提高19.9%,出干率平均提高1.8个百分点。1993年用5个品种,在9个点进行大田示范试验,平均增产42.9%,增产幅度为16.7~158.1%。脱毒苗对甘薯黑斑病、黑痣病的抗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来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分子生物学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如整个基因组的全序列、整个基因组作为一个可译框架(ORF)的某些精细结构和特点、各个功能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如蚜传机理)、基因组组分与其它马铃薯Y病毒属(PVY)成员的同源性比较、该病毒在PVY属病毒成员的分类地位等都有所涉及。了解这些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赢余中病毒进行鉴定、检测和加强抗SPFMV病毒基因工程的研究,开辟甘薯等抗病毒育种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玉米推广品种与品种资源抗病毒病苗期鉴定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苗期人工接毒 ,对当前推广的 3 8个杂交种、1 8个自交系玉米品种进行了抗玉米矮花叶病毒鉴定 ,调查了 4 3 8个品种资源材料田间自然感染玉米矮花叶病毒和玉米粗缩病毒的情况。鉴定出高抗玉米矮花叶病毒的玉米杂交种 1 4个、自交系 6个 ,分别占供试材料的 3 6 84 %和 3 1 58% ,品种资源中存有大量的抗性材料 ,抗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的材料均在 70 %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