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4篇
农业科学   15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冬小麦?夏玉米体系磷效率对塿土磷素肥力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塿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利用效率 (PUE) 和土壤肥力 (磷素) 的关系,可以界定土壤磷素的最佳管理范围及合理施磷量,为实现作物高产和减少磷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取塿土长期定位试验5个不同磷素水平的土壤,有效磷含量依次为3.90 (F1)、15.00 (F2)、23.60 (F3)、35.70 (F4) 和50.00 (F5) mg/kg进行盆栽试验,供试作物为小麦‘小偃22’和玉米‘郑单958’。每个磷素水平土壤上设置5个施磷量 (P2O5 0、30、60、90、120 kg/hm2)。作物成熟后,收获地上部所有植株,晒干、脱粒后测定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籽粒和秸秆样品粉碎后测定其含磷量。作物收获后均匀采集盆内土样约50 g/盆,风干并混匀后分别过1 mm和0.15 mm筛,测定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计算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磷肥利用效率与土壤磷素水平的关系。 【结果】 F1土壤增施磷肥可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的籽粒产量,与P0相比,所有施磷处理小麦增产52.2%~119.7%、玉米增产94.7%~212.7%;F2、F3、F4和F5土壤磷肥增产效果不显著。经过两季作物种植,与P0相比,F2土壤施磷60 kg/hm2、120 kg/hm2和F5土壤施磷120 kg/hm2显著提高了全磷含量,其他磷水平土壤全磷含量无显著变化;F1、F2、F3、F4和F5土壤施磷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4.08%~434.69%、26.49%~112.77%、6.74%~48.24%、4.07%~43.65%和?4.84%~28.29%。冬小麦磷肥利用效率 (PUE) 与土壤Olsen-P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 < 0.05),P30、P60、P90和P120线性关系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96、0.899、0.760和0.820。夏玉米PUE在P30下随土壤磷素水平的提高呈二次抛物线形式增加,据此可得出在Olsen-P为12.32 mg/kg时PUE达到100%,当土壤速效磷为33.63 mg/kg时PUE达到最大值155.24%;在P60、P90和P120时,PUE随土壤Olsen-P含量上升而直线增加,Olsen-P分别达到12.22 mg/kg、16.64 mg/kg和14.39 mg/kg后维持在一个水平。整个冬小麦?夏玉米体系PUE随土壤速效磷的变化趋势和夏玉米类似,冬小麦 (P30) 和夏玉米 (P30) 总施磷量为P 2O5 60 kg/hm2时,可算出土壤速效磷为17.97 mg/kg时PUE达到100%;当速效磷达到40.11 mg/kg时,PUE达到最大值131.51%。在同一磷素水平土壤上,随施磷量增加,小麦和玉米PUE均显著降低,尤其是施磷量高于60 kg/hm2后。 【结论】 关中塿土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小麦季土壤速效磷应大致控制在17~40 mg/kg范围内,玉米季土壤速效磷控制在13~34 mg/kg范围内进行管理;整个冬小麦?夏玉米体系将土壤速效磷大概控制在17~40 mg/kg范围内,总推荐施磷量为P2O5 60~12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82.
关中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磷肥减施增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通过合理的磷肥减施结合调控措施来减少土壤磷累积对于提高磷肥施用效率和降低土壤磷淋溶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田间试验比较不同施磷水平和调控措施对作物产量、磷效率和土壤磷库状况的影响。与CK相比,采用撒施的RF与CF处理玉米产量显著提高,但小麦和年度作物总产量没有显著差异。RF基础上减磷15%的JF处理(撒施改为条施)相对于CF和RF产量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磷回收率和偏生产力显著高于CF。相对于JF,减磷结合调控措施(秸秆包裹或铵态氮肥硫铵代替尿素)中的JFT2和JFT3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JFT1、JFT2和JFT3的回收率和偏生产力较JF处理均有所提高,其中JFT3提高显著。JFT1、JFT2和JFT3的土壤速效磷和微生物量磷也均有所提高,其中JFT1和JFT2的微生物量磷显著高于JF处理。RF处理的回收率略高于CF处理,但没有显著性差异,JFT3处理的磷肥回收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除CF和RF处理,其余处理的磷素均处于亏缺状态,随着减磷量的增加,磷素亏缺逐渐增加。在目前关中农田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相对较高的情况下,RF较CF处理能够减少磷肥施用12.5%,可获得较好产量并提高磷肥利用率,且能够维持土壤磷水平稳定,是相对比较优化的施磷量。于推荐施肥基础上减磷15%结合秸秆包裹或生理酸性肥(硫铵)调控措施是值得推介的磷肥减施增效方案,但其长期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田间验证。  相似文献   
83.
长期不同施肥对塿土大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对土大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特征的影响,揭示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固持机制,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土35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样,分析其大团聚体中各组分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试验处理为: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单施有机肥(M)和有机肥配施化肥(MNP)。【结果】与CK相比,长期NP处理对大团聚体中粗颗粒有机碳(cPOC)、细颗粒有机碳(fPOC)、大团聚体中微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iPOC)以及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组分的有机碳(OC)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而M处理以及MNP处理可显著提高两土层cPOC和iPOC组分的OC含量以及0—10 cm土层MOC组分的OC含量,其中,cPOC含量增幅分别为174%~338%和215%~245%,iPOC含量增幅分别为127%~241%和106%~130%,MOC含量增幅达28.9%~34.6%。MNP处理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fPOC组分的OC含量,增幅达482.1%。累积碳投入量与大团聚体中各组分的OC含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尤其是iPOC含量,表明长期施肥过程中土有机碳在大团聚体中固存的差异主要受物理保护的颗粒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论】关中地区土长期施化肥对大团聚体中各组分OC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而长期单施有机肥能进一步增加大团聚体中各组分OC含量,有机肥配施化肥能显著增加团聚体中各组分OC含量,特别是大团聚体中微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组分的含量,进而增加土的有机碳固持。因此,有机肥配施化肥是提高土有机碳含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4.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NO3--N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2个不同年限的施氮量试验和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施肥量对土壤NO3^-—N的累积影响非常大,对0m~2m土层NO3^-—N累积的影响尤为突出。0m~4m土壤剖面的NO3^-—N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蔬菜地70%以上NO3^-—N累积在1m~4m的土层中,1m以下累积的NO3^-—N很难被吸收而成为潜在的地下水污染源。作物吸氮量与化肥氮施用量呈非线性关系。超过正常施氮量,土壤NO3^-—N会大量累积。  相似文献   
85.
旱地冬小麦返青前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置田间试验,研究旱地麦田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采用微型温度纪录仪连续24 h观测,获得了小麦返青前10 cm和20 cm深度土壤温度的系统数据.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使麦田冬前(11月21日~12月20日)和越冬前期(12月21日~1月20日)的昼夜平均温度显著升高;冬前和越冬前期,秸秆覆盖土壤10 cm温度在13∶00~17∶00之间低于无覆盖,其余时间高于无覆盖土壤,越冬后期,秸秆覆盖土壤10 cm温度在12∶00~23∶00之间低于无覆盖,其余时间则高于无覆盖;覆盖土壤20 cm温度在24 h内则始终高于无覆盖土壤(冬前和越冬前期);8∶00~10∶00覆盖与无覆盖温差最大.土壤20 cm昼夜平均温度均显著高于10 cm土壤;秸秆覆盖条件下20 cm与10 cm温差昼夜平均值在冬前显著低于无覆盖,在越冬期则稍高于无覆盖;秸秆覆盖显著降低土壤温度的变幅,土壤的升温速率和降温速率也显著低于无覆盖土壤.  相似文献   
86.
本文研究了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氮磷钾化肥不同配合施用方式及氮磷钾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合施用对钾素平衡以及土壤钾库的影响。试验包括9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N)、氮钾(NK)、磷钾(PK)、氮磷(NP)、氮磷钾(NPK)、氮磷钾配合一季秸秆还田(SNPK)、氮磷钾配合低量有机肥(M1NPK)和高量有机肥(M2NPK)。结果表明,除NK、PK和M2NPK处理外,其它处理小麦和玉米钾的携出量均大于钾的投入量,导致土壤钾素处于亏缺状态,20年累计亏缺量为6174333 kg/hm2。与试验前相比,长期施肥种植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全钾含量; 长期施用钾肥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但长期不施钾肥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也未显著降低; 无论施钾与否土壤非交换性钾(Mactotal K)以及非交换性钾中更容易被HNO3溶解提取的钾(Step K)均明显低于试验前水平。表明土壤非交换性钾可以作为该土壤钾素消耗的指标。考虑到施钾肥的经济投入和现有资源高效利用(如秸秆、有机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维持土壤钾素肥力以及土地可持续生产力,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采用秸秆全部还田或施有机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7.
通过20 a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下,小麦、玉米生育期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量碳(MB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动态变化。试验包括7种不同的施肥措施:不施肥对照(CK)、单施氮肥(N)、磷钾配合(PK)、氮磷配合(NP)、氮磷钾配合(NPK)、秸秆还田+氮磷钾(SNPK)和有机肥+氮磷钾(MNPK)。结果表明,SNPK和MNPK显著增加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小麦生育期中MBC含量在开花期最高,而WSOC在开花期最低,与MBC趋势相反;各处理根际土壤MBC和WSOC含量均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玉米生育期各处理MBC变化不明显,根际土MBC含量高于非根际,而WSOC则非根际土稍高。MBC和总有机碳(TOC)比率为17.18~33.54 g·kg-1,以玉米乳熟期CK最高。WSOC/TOC变幅为2.43~6.67 g·kg-1,玉米乳熟期均较小麦成熟期有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88.
本文利用Hunter温室调查法对潮土养分障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潮土缺磷严重,不施磷处理与最佳处理相比减产差异达极显著水准L.S.D0.01;供硼能力很强,加硼处理与最佳处理相比,减产差异亦达到极显著水准,其它养分N、K、Fe、S、Mo供应充分,Cu、Mn、Zn供应不足。  相似文献   
89.
为了使畜禽寄生蠕虫形态学分类更加方便、简捷,采用Visual Basic可视化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根据绦虫纲、吸虫纲、线虫纲和棘头虫纲的各目、科和属的虫体形态特征建立数据库,通过资料查询系统,可方便快捷的对相关资料进行查询。同时模拟寄生虫形态学分类检索的步骤,以虫体名称与虫体形态双向检索,建立分类检索系统。本系统对从事畜禽疫病防治、公共卫生检疫、食品卫生检验,海关进出口检疫以及市场检验等项工作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0.
通过12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有机一无机肥料配施对蝼土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以及土壤的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孔隙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化肥配施秸杆与有机肥均能提高土壤肥力,但效果不同;与长期施无机化肥的NPK相比较,M(H)NPK、M(N)NPK培肥效果明显好于SNPK,以有机质提高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