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农业科学   2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紫云英根瘤菌A106L(A106菌系的一株)为出发菌株,在正常培养条件下得到的170个分离系中,有19个分离系对紫云英无结瘤能力;在吖啶橙处理条件下得到的150个分离系中有40个无结瘤能力;在热处理条件下得到的165个分离系中有30个无结瘤能力。常规形态,生理鉴定和抗原一一抗血清凝集试验表明这些不能结瘤的分离系都是A106L的后代,是A106L的Nod~-突变体。由于分离系总数不多,以及吖啶橙与热处理的方法多样,得不出两种处理能显著提高Nod~-突变率的统计分析数据。从所得Nod~-突变分离系中,随机抽出20个分离系,考查它们不能在紫云英根上结瘤的症结所在,发现障碍全部在结瘤过程的早期,即不能使根毛“卷曲”(Cur~R),不能侵入根毛形线成入线(Thr~-)。试验还表明,Nod~-突变与对链霉素和卡那霉素(10微克/毫升)的自然抗性的丧失同时发生:Nod_-~ ·Str~R·Kan~R一→Nod 一·Str~R·Kan~R。  相似文献   
12.
在pRK2073的辅助作用下,通过三亲本接合转移,将Tn5(sac B-luxAB)插入华癸根瘤菌7653R菌株基因组中.将3200个Tn5 标记菌株影印到含有8%蔗糖的YMA平板,检测这些菌株的发光酶活性和新霉素抗性.共获得8个菌株,其选择标记消失.质粒检测发现其共生质粒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甚至消除.结瘤实验证明,所有共生质粒部分缺失(有的缺失达1/3)的菌株依然结瘤.经用luxAB探针的分子杂交证实,8个菌株中有3个对应的标记菌株其Tn5插在共生质粒上.  相似文献   
13.
运用发光酶基因标记及其发光强度检测,SDH酶活染色等技术,在根盒-土壤微宇宙及塑料盒栽系统中,研究了发光酶基因(luxAB)标记的荧光假单胞菌菌株Pf.X16L2与丛枝状菌根真菌摩西球孢囊霉Glomus mosseae两者在小麦根圈的相互关系。Gl.mosseae对Pf.X16L2的种群密度和生理活性都有着抑制作用。因而能降低小麦根圈对Pf.X16L2的富集作用,而Pf.X16L2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Gl.mosseae的菌根感染率,但会降低菌丝中琥珀酸氢酶(SDH)活性,两者可共同促进小麦中后期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运用发光酶基因标记及其发光强度检测、SDH酶活染色等技术,在根盒-土壤微宇宙及塑料盒栽系统中,研究了发光酶基因(luxAB)标记的荧光假单孢菌菌株Pf. X16L2与丛枝状菌根真菌摩西球孢囊霉Glomus mosseae两者在小麦根圈的相互关系.Gl. mosseae对Pf. X16L2的种群密度和生理活性都有着抑制作用,因而能降低小麦根圈对Pf. X16L2的富集作用,而Pf. X16L2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Gl. mosseae的菌根感染率,但会降低菌丝中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两者可共同促进小麦中后期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发光酶基因标记荧光假单胞菌X16L2的发光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平  王绩  胡正嘉  李阜棣 《土壤学报》1998,35(4):545-552
通过光光光度仪和AMPN法定量测定荧光假单胞菌X16L2,在液培和土壤中的发光情况及其数量,发现X16L2在液培和土才壤中的发光动力学曲线相似,达到稳定发光强度的时间均在加入反应底物癸醛后约7分钟。X16L2在液培中的发光强度与生物量吴正相关。土壤中X16L2的发光量既与活菌数有关,也与土壤条件有关,土著微生物对X16L2的光量,土壤中X16L2的发光量既与活菌数有关,也与土壤条件有关。土著微生物  相似文献   
16.
分子态氮转化成为氮素化合物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的固定作用,也可以通过生物学的途径来实现。从1888年贝依林克分离获得根瘤菌的纯培养体算起,生物固氮作用的科学研究已快有一百年历史了。近二十来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和有关学科的相互促进下,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热潮。为了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从1974年以来每两年举行一次大型的国际固氮讨论会。第五次国际固氮讨论会于1983年8月28日至9月3日在荷兰的列文霍斯特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60个国家的550位科学工作者,是规模空前的一次会议,我国有10位中青  相似文献   
17.
用修改的Hirsch法从紫云英根瘤菌的五个菌株中分离出1—2个大质粒,比较研究了不同蛋白酶和菌液浓度对质粒分离效果的影响。用CsC1—EB密度梯度离心从菌株7653中提取出质粒DNA,得到其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作用的酶切图谱。  相似文献   
18.
有关细菌根部定殖测量的几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平  李阜棣 《土壤学进展》1994,22(6):35-41,52
在有益细菌与宿主植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引入细菌能否在根部定殖至关重要。因此,测量细菌在根部分殖的水平已成为根圈微生物学研究的常规内容。但在测量细菌根部定殖时,必须首先给予根部定殖一个明确的概念和定义,真正意义上的根部定殖者是指那些在竞争性环境中(如自然田间土壤中)能在根部定殖的细菌。所以选择的模式检验系统应是非灭菌的。引入细菌的回收方法决定于实验目的,测量根外定殖、根内定殖或是全部,要求采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李阜棣 《土壤学报》1996,33(2):217-219
在19和20世纪之交的前后约二、三十年间是土壤微生物学发展的黄金时代(Waksman,1952)[19],研究工作在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并在一些领域继续深人.当时已发现根系范围内的微生物对植物具有重要作用.慕尼黑大学上壤细菌学家和农学教授希尔特勒于1904年首次采用Rhizosphere一词来描述受豆科植物根系影响的土壤区((Soilzone),以强调这一区域中的微生物对植物营养和生长的密切关系(Hiltner,1904)[10].  相似文献   
20.
在pRK2073的辅助作用下,通过三亲本接合转移,将Tn5(sacB-luxAB)插入华癸根瘤菌7653R菌株基因组中。将3200个Tn5标记菌株影印到含有8%蔗糖的YMA平板,检测这些菌株的发光酶活性和新霉素抗性。共获得8个菌株,其选择标记消失。质粒检测发现其共生质粒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甚至消除。结瘤实验证明,所有共生质粒部分缺失(有的缺失达1/3)的菌株依然结瘤。经用luxAB探针的分子杂交证实,8个菌株中有3个对应的标记菌株其Tn5插在共生质粒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