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业科学   20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烤烟膜下小苗移栽育苗方式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黔东南烟区适宜的烤烟膜下小苗移栽育苗方式,设计了4个育苗处理,采用完全随机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苗期有重要影响,较常规育苗方式而言,喷施多效唑可以显著提高烟苗茎围,增加叶片数和叶色深度,提高根系总长和总面积,最终提前移栽期7d;喷施矮壮素效果次之.在本试验条件下,烤烟苗期大十字期喷施多效唑1次,可成为膜下小苗移栽方式最佳的育苗方式.  相似文献   
42.
以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孢子为外植体,研究了蜈蚣草无性系快繁体系技术,比较分析了蜈蚣草组织培养和自然播种繁殖的效果.结果表明:蜈蚣草孢子萌发条件并不苛刻,无论在培养基中,还是普通基质中都能萌发,且萌发率都在90%以上,分化率也较高.故而,可以创造适合孢子萌发的人工条件,通过自然播种,低成本地获得大量蜈蚣草种苗;同时可以通过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优良的蜈蚣草株系,并在相对干净的背景下研究微生物与蜈蚣草对砷吸收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3.
巨桉人工林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分形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选择3年生巨桉纯林、巨桉+粮食作物、巨桉+果树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农耕地作为对照,运用标准化平均质量直径及分形理论,分析不同巨桉人工林下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分形维数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地模式下,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的变化顺序为农耕地>林粮>巨桉纯林>林果,农耕地与不同林地模式下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差异显著,农耕地在退耕成巨桉人工林后不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3种林地模式与农耕地比较有效磷、容重差异显著,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说明林地覆盖增强了土壤的紧实度;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土壤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为大团聚体的含量,而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分形维数与<0.25mm团聚体含量、容重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与1~2mm团聚体含量、平均质量直径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维数越小,土壤大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越强;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值能反映土壤性质的变化,通过对土壤分形维数特征的研究可以定量揭示不同巨桉模式下土壤质量的特点。  相似文献   
44.
安徽省主要作物最佳施硫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安徽省土壤有效硫含量分配和丰缺频率研究的基础上,自1993到1998对小麦,大豆,油菜和水稻进行了30个田间小区试验,证明了这几种作物施硫的增产效应,找出最佳施硫水平和施硫与N(P)的最优配施组合30个田间小区试验中,(1)9个小麦,大豆和油菜简单对比试验表明,施硫使产量分别提高15%、14%和17%,产出/投入比(VCR)依次为34、29和8,大多数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增加2~5个百分点;(2)两个大豆和两个油菜的施硫水平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了施硫的正效应.两个大豆试验表明,施硫比对照增产4%~15%(每公顷增产113~527 kg),产出/投入比(VCR)6~15.蛋白质含量从对照的40%提高到施硫处理的42%左右,但对含油率未表现多大影响.5个硫水平中,S90表现最好.两个油菜试验结果表明,施硫增产4%~11%,产出/投入比(VCR)2~7,菜籽粗蛋白含量由对照的23.8%提高到施硫的26%左右.从两种作物施硫水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在安徽省目前情况下,大豆和油菜的最佳施硫水平为60~90 kg/ha;(3)用"2因素-2次饱和D-最优设计"进行的五个点的小区小麦6个N-S水平的交互效应试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处理的产量均有提高,单施N或N-S配合的比N0S0的增产2%~48%,所有N-S配合的,绝大多数比N262.5S0的增产1%~19%,增产率低的或表面减产的,因减N节本,实际效益仍然可观.5个试验点绝大部分N-S配施的,每公顷的节本和增产带来的实际增收大约为150~2000元人民币.N-S水平与产量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二元二次相关,Y=a+bN+cS+dN2+eS2+fN*S(R2=0.7695*-0.9658**)(n=6),此方程经进一步验证修改,有助于小麦施肥中N、S用量的选择5个试验点F值达1.6707*-33.3185**,在0.05~0.01水平显著.N-S配合施用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2个百分点左右.N-S配合施用对油菜和水稻的产量影响,同样表现了积极的经济效益.(4)6年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土壤磷酸二氢钙浸提性S(MCP-S)含量分别与1 kg S的净增产量(kg)、增产率(%)和VCR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r2=0.2997-0.3923,n=17),曲线示明,土壤MCP-S含量在22 mg/kg以下的土壤情况,作物施硫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5.
安徽大豆生产中最佳硫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淮北地区夏粮以大豆生产为主.1997年在该地区的砂姜黑土上进行了大豆五个施硫水平(S0~S4,相当于0、30、60、90和120 kg/ha)的两个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施硫促进大豆生长,增加了干物重及根瘤数.硫肥在盛花期-结荚期表现出来的效果比生育初期的明显,高硫的效果好于低硫处理.硫肥的施用使大豆产量在两个试验点分别增加了27~233 和133~534 kg/ha.第二试验点(龙亢农场)的增产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两个点因施硫使产投比达到3.5~14.6, 说明施硫的经济效益是令人满意的.从产量的增加,产投比的提高, 以及蛋白质产量等情况来看,初步认为,在土壤MCP-S含量低于25 mg/kg的情况下,每公顷施硫60~90 kg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46.
本文旨在研究川甘亚菊和灌木亚菊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1,8-桉叶油醇、樟脑、马鞭草烯醇、冰片和桃金娘烯醇)对赤拟谷盗幼虫的活性作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通过熏蒸、触杀和驱避等测试方法评价两种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对赤拟谷盗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川甘亚菊挥发油、灌木亚菊挥发油和1,8-桉叶油醇均具有一定的熏蒸活性(LC50分别为94.60、81.17 mg/L和18.42 mg/L)和触杀活性(LD50分别为216.93、100.50μg/头和52.69μg/头)。同时,在高测试浓度(78.63 nL/cm~2和15.73 nL/cm~2)时,分别处理2 h和4 h后川甘亚菊和灌木亚菊挥发油以及桃金娘烯醇对赤拟谷盗幼虫均表现出较明显的驱避活性,冰片驱避活性接近于阳性对照避蚊胺。因此,川甘亚菊和灌木亚菊挥发油对赤拟谷盗的幼虫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7.
泥石流对岩性的敏感性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泥石流对岩性的敏感性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该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指出了今后泥石流对岩性敏感性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8.
甘草的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乌拉尔甘草、刺毛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刺果甘草等 5种甘草从资源分布及在医药、畜牧、食品、化工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对甘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
硒和硫相互作用对烟草硫吸收与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第四纪红色粘土为母质的红壤和下蜀黄土为母质的黄褐土为供试土壤 ,进行盆栽试验 .结果表明 ,施硫可提高烟草各部位硫含量 ,烟叶硫含量高于根部 .施硒对烟草中硫含量影响不明显 ,但对硫积累量的影响比较明显 .红壤施低硒 (Se<3.71 μg/ g)时烟草地上部积累增加 ,高硒 (Se >3.71 μg/ g)时有降低趋势 ;黄褐土上则随施硒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50.
针对广西早期引进的凤梨释迦老龄果树存在低产、裂果、果品不佳等问题,通过树形改造和产期调节技术,对10年生以上凤梨释迦大树进行了低产改造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实现了老龄树形结构优化,促进树冠透风透光,均衡树体营养供应,为轻简化栽培管理提供了便利;结合人工授粉和产期调节,显著提高了着果率,改善了果品质量,株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