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业科学   15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水稻机播幼苗旱长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水稻机播幼苗旱长栽培技术体系4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与结果:以壮苗宝为种子消毒剂.667m^2施纯氮20kg。播稻种15.0~17.5kg时产量最高,水稻幼苗旱长栽培比水稻插秧生产费用少,并且省工、省时、节水,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间试验与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不施肥(CK)和施肥(NPK)条件下,研究了耐低NPK养分效率的高效、中效、低效基因型春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低肥条件下,旗叶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在3类基因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大小依次为高效>中效>低效基因型;施肥条件下正相反。在低肥条件下,耐低NPK养分的高效基因型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叶绿素含量降期和旗叶功能期较中效、低效基因型延长。  相似文献   
13.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大气中CO2浓度急剧增加,对植物的各种生理特性及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都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的主要生理特性(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和化感作用)、作物产量及植物种群消长、群落组成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不同干燥方法与不同收割期对裂纹米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水稻不同干燥方法、收割时期对宁夏水稻裂纹米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法、收割时期对水稻的裂纹米率存在极显著差异,与收割时期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有明显相关性.在不同的干燥方法中水泥场晒干处理产生裂纹米最多,裂纹米率最高;晾干处理产生裂纹米最少,裂纹米率最低;晒2天处理介于二者之间。表明适宜的干燥方法会降低裂纹米率,在田间晒干后再运回脱粒会增加裂纹米率,降低整精米率,从而使加工品质下降。而适期收割是优良品种获得优质米最佳值的最简便方法之一,在适宜收获期前后收割的水稻裂纹米率都会增加.而水稻适期收割后,随田间放晒天数的延长裂纹米率亦会增高,故收割后应尽量减少在田间放晒的天数,以减少裂纹米的产生,提高整精米率。  相似文献   
15.
宁夏灌区春小麦更替品种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田间条件下,对解放以来宁夏灌区春小麦四次更新品种的旗叶光合作用日变化的研究表明,与地方品种相比,现代育成品种的光合午休现象明显减轻。宁春4号孕穗期日变化为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1:00;白秃子开花期为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3:00;其他品种的光合日变化为双峰曲线,峰值孕穗期出现在11:00和16:00,开花期出现在12:00和14:00。所有品种上午的光合速率均高于下午。平均来看,育成品种的光合速率日均值稍有提高,而叶面积显著提高,表明育成品种增加了对光能的捕获,抵抗强光伤害的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研究了块茎形成期增温对马铃薯淀粉形成期及之后淀粉、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机理。【方法】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3种处理,常温处理(T1):(25±2)℃,当地自然温度(T2):(29±2)℃,高温处理(T3):(35±2)℃。在马铃薯块茎形成初期进行温度处理,在马铃薯块茎形成初期、中期、后期、块茎膨大期、主要淀粉积累期及收获期测定块茎总淀粉、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含量,ADPG-PPase、GBSSase、SSSase、SBEase活性以及产量及构成因素。【结果】与T1处理相比,T3降低总淀粉含量、直链和支链淀粉含量分别降低33.70%,7.85%和35.88%;T3处理淀粉形成关键酶ADPG-PPase、GBSSase、SSSase、SBEase活性较T1分别降低32.24%、27.90%、16.11%和42.74%,通过通径分析,马铃薯淀粉形成关键酶对不同生长阶段淀粉形成的影响不同得出:①高温不利于马铃薯块茎淀粉的形成;②块茎形成期高温会降低马铃薯淀粉形成酶ADPG-PPase、GBSSase、SSSase、SBEase的活性;③块茎形成期高温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降低其经济效益。【结论】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低温有利于马铃薯块茎的形成及后期淀粉的积累,以期为宁夏南部旱作雨养区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压砂西瓜→大豆(W→S)、西瓜→辣椒(W→P)、西瓜→油葵(W→O)3种轮作模式以及西瓜连作(对照,CK)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不同砂田轮作模式对酶活性与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3种不同轮作模式土壤脲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轮作均显著增强,土壤蔗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W→P模式显著高于对照,其它轮作模式与对照保持平衡;轮作模式下微生物总菌数增加,其中细菌、放线菌数量、细菌与真菌比值(B/F)均高于对照,真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通过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分析表明,轮作提高了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增强了微生物群落生理活性。合理的轮作倒茬对延长砂田寿命、恢复和提高砂田地力有着积极的意义,W→P为较合理的轮作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以宁夏平原主栽春小麦品种宁春4号与宁春47号为材料,在人工可控温的气候室内,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花后不同时期高温胁迫处理对春小麦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两品种旗叶荧光值F0、Fm、Fv/Fm、Fv/F0、PI值均呈下降趋势,且高温处理越早下降幅度越大,与对照相比,F0下降24.02%~24.43%,Fm下降27.09%~19.63%,Fv/Fm下降19.23%~30.80%,Fv/F0下降43.64%~40.34%,PI下降66.95%~69.39%;花后不同时期的高温处理都会降低春小麦的每穗粒重、千粒重和生物量,且高温处理时间越早,下降幅度越大,其中宁春47号的千粒重降幅为17.42%~37.55%,宁春4号千粒重的降幅为36.74%~52.18%。可见花后高温导致PSⅡ遭受破坏,使春小麦的各项荧光指标降低,进而使粒重降低,产量下降。两个品种发现,宁春4号对高温较为敏感,花后高温处理会明显地降低产量,而宁春47号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强。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宁夏灌区春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源库的演替规律,以宁夏灌区四次更新的主栽春小麦品种和搭配品种及近年来的重要育成品种为对象,分析了源库指标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品种的更替,宁夏灌区春小麦的源强从1953年以前的35.66 μmol CO2·m-2·s-1增加到了1995年以后的106.99 μmol CO2·m-2·s-1,提高了3倍;库容由289.97 g·m-2增加到554.18 g·m-2,提高了1.91倍,经济系数从0.29增加到0.38。源库协同改良使得春小麦的产量逐年增加。生物产量的增加主要依赖于源指标的改善,而籽粒产量的增加需要改善源库综合指标。因此,实现宁夏灌区春小麦产量的突破,应在增库的基础上扩源,建立合理的群体,协调源库比,促进春小麦光合产物向库的运转。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起垄覆盖集水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选择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种植最佳集水技术,采用5种不同处理方法(秸秆覆盖、起垄覆膜膜侧种植、起垄无膜、无垄覆膜和常规耕作)对土壤蓄水量和玉米的生理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土壤蓄水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产量性状等指标均存在差异,以起垄覆膜膜侧种植为最优种植模式,其耕作层土壤蓄水量在抽雄期(8月9日)比对照高72.3%;整个生育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比对照平均高16.95%、9.77%和16.21%,籽粒产量比对照提高27.28%。表明各种起垄覆盖集水模式对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种植均具有增产效果,其中起垄覆膜膜侧种植集水效应最好,增产效果最优,是该区大面积推广的最佳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