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业科学   110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分析农村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介绍苍山县在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以为农村财务管理新体制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将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PC465添加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水体中至终浓度分别为10~4、10~5和10~6 CFU/mL,以无益生菌添加的养殖组为对照组,定期检测实验对虾肠道和养殖水体中的细菌总数、弧菌总数以及水体中氨氮含量和亚硝酸氮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水体中添加益生菌能降低凡纳滨对虾肠道内细菌数量,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高浓度的益生菌处理组可以明显降低养殖水体内弧菌数量(P0.05),但是益生菌并没有显著影响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和亚硝酸氮含量。养殖4周后进行WSSV投喂感染实验,感染实验表明,实验组H组(益生菌浓度为10~6 CFU/mL)和M组(益生菌浓度为10~5 CFU/mL)凡纳滨对虾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63.9%和74.6%,显著低于对照组100%的累计死亡率(P0.05)。感染实验期间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了凡纳滨对虾3种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统计数据显示,益生菌处理组的脂多糖-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β-1,3-glucan-binding protein,LGBP)、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脂蛋白(beta-1,3-glucan-binding protein-lipoprotein,βGBP-HDL)、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Hsp70)mRNA的表达量在WSSV感染后呈显著上调趋势。实验结果提示,水体中添加蜡样芽孢杆菌PC465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抗WSSV感染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对虾肠道和水体中的细菌和弧菌数量,或调节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3.
人工养殖对虾肠道内可培养细菌数量及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人工养殖条件下养殖对虾肠道内菌群结构和携带病毒情况,应用常规细菌分离、培养与纯化,细菌16S rD NA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山东、江苏、韩国不同养殖场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中国明对虾(Fenneorpenaeus chinensis)肠道内可培养细菌的总数、优势菌组成和数量,并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 PCR)方法检测对虾携带病毒情况。结果显示各批次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样品肠道内的可培养细菌总数在105~109cfu/g之间,并对分离出的优势菌进行属(种)鉴定,结果表明这些优势菌分别属于乳球菌属(Lactococcus sp.)、弧菌属(Vibrio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 sp.)、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微小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均有样品检测为WSSV阳性,6批次WSSV阳性对虾样品中均检测到弧菌属细菌,占可培养细菌比例为33%~93.58%。2批次WSSV阳性对虾样品中检测到希瓦氏菌属细菌,占可培养细菌比例为21.67%~34.21%。4批次WSSV阳性对虾样品中检测到发光杆菌属细菌,占可培养细菌比例为21.03%~66.83%。  相似文献   
24.
根据多年造林经验.针对渭河北坡春季干旱少雨、坡度大,立地条件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该地区造林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5.
周进  黄倢  宋晓玲 《中国饲料》2003,(23):23-26
海洋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知识为基础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直接或间接利用海洋生物或其成分 ,来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类技术。近年来 ,海洋生物技术在水产领域中的发展日益迅速 ,并体现出极高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它对解决水产业中的技术难题、开拓新领域、改造传统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就海洋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作一简要介绍。1 海洋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品种培育上的应用渔业发展的基本问题是“种苗”。目前 ,我国开展的水产养殖动植物种类已有近百种 ,但是除了少数种类如海带与紫菜外 ,基本上都没有进…  相似文献   
26.
采用溶液培养、PEG处理等方法,研究干旱、高温单一逆境以及干旱-高温和高温-干旱交叉逆境下小麦叶片蛋白质含量和组分的变化,同时探究外源 Ca2+和 Ca2+螯合剂 EGTA 对交叉逆境下小麦叶片诱导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Ca2+信使系统及逆境蛋白表达与交叉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逆境胁迫会引起小麦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升高,且交叉逆境下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单一逆境胁迫;对小麦叶片全蛋白进行 SDS-PAGE分析发现,逆境胁迫诱导产生新的蛋白质,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分子质量为34.3 ku 和 24.0 ku 的两种新蛋白,且交叉逆境下两种逆境蛋白的百分含量明也显高于单一逆境,特别是干旱-高温交叉胁迫表达量最高。用不同浓度的Ca2+(CaCl2)处理小麦幼苗,均可提高两种逆境蛋白的表达量;而EGTA对两种逆境蛋白的表达产生抑制作用。逆境下可溶性蛋白质(包括新的逆境蛋白)的表达是植物对不同逆境交叉适应的生理基础之一。可见,Ca2+作为胞内信使参与植物的逆境信号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27.
转化差生“二”、“三”、“四”冯鲜宋晓玲余元雯一、贯彻两个字:严与导怎么“严”?其一: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教师“其身正,不令则行”;从接任之始至学生毕业,教师以“严”字律己,以模范的言行影响、感召每一名学生。其二:民主监督,自我教育。召开班级民主会,...  相似文献   
28.
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坚强芽孢杆菌活菌(Bacillus firmus)、坚强芽孢杆菌活菌(1.0×108 CFU/g)+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damsela)灭活菌(1%)、坚强芽孢杆菌活菌(1.0×108 CFU/g)+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灭活菌(1%)配制3种免疫饲料.每组3个重复,对个体质量为(3.2±0.26)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进行了为期30d的养殖实验.每5d取样,以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UL)活性为免疫指标,探讨了肠道益生菌及其灭活菌体作为免疫制剂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水平的影响;在投喂免疫饲料后的第16天,按0.9 g/10尾剂量,直接投喂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对虾病料,计算各实验组每天的累计死亡率,分析肠道益生菌及其灭活菌体作为免疫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病毒感染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益生菌的实验组对虾血清中SOD、ACP、AKP和NOS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特别是显著提高了对虾抗WSSV感染的能力.其中坚强芽孢杆菌活菌(1.0× 108 CFU/g)和美人鱼发光杆菌灭活菌(1%)实验组的抗病毒感染能力最强,感染WSSV 14 d后累计死亡率为10.71%;而对照组为64.28%.结论认为,饲料中添加肠道益生菌及其灭活菌体能提高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和抵抗疾病的能力,有望作为新型对虾免疫增强剂应用于对虾养殖业.  相似文献   
29.
将经过不同酶解方式处理的肽聚糖制剂配制成饲料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测定不同肽聚糖对对虾血清酚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的影响并分析不同酶解处理组肽聚糖制剂中的成分及其含量。肽聚糖制剂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经72h溶菌酶水解的肽聚糖制剂的低分子量肽聚糖含量较经过24h水解的肽聚糖制剂高,且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可促进溶菌酶的水解作用。对虾血清酶活力结果显示,对于提高对虾的酚氧化酶及酸性磷酸酶活力,酶解后的肽聚糖制剂比未经酶解的肽聚糖制剂效果明显,且含有较多低分子量肽聚糖的制剂组的效果优于含有较少低分子量肽聚糖的制剂组。实验结果表明,肽聚糖的免疫增强活性与肽聚糖分子量的大小相关,肽聚糖制剂中低聚糖含量的增加会提高其免疫增强效果。[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31—636]  相似文献   
30.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IHHN)是国际兽疫局(OIE)划定的甲壳类其他重要疾病之一,它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对世界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影响重大。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区域间个体的流动有可能造成该病病毒传播。有迹象表明,近几年来中国养殖对虾中已发现IHHNV,且呈流行趋势。目前,国际上已建立起多种标准检测方法以监控疾病的流行。本文就该病毒的病毒特性、感染宿主、传播途径、地理分布及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旨为对虾病毒性流行病学调查及疾病监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