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3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运用桉叶素-松油醇混合型互叶白千层精油对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处理后,依据供试菌种的生长曲线、细胞溶出物和菌液内还原糖含量的变化研究了其抑菌机理.并且尝试了将混合型互叶白千层精油与山苍子精油进行复配,以达到提升其抑菌活性性能的目的.实验证明:复配精油相比单方互叶白千层精油抑制大肠杆菌增长上...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湿地污染物的来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洞庭湖水文观测站、环境监测站和实地考察资料,分析了洞庭湖湿地的TN、TP、COD、六价铬等重金属、硫化物、氰化物、氟化物和石油类等污染物的来源和数量。结果表明:每年输入湿地TN 670132.47 t、TP 41103.85 t,COD输入317849.26 t,重金属元素、有污染的无机和有机化合物输入量10156.616 t。在输入洞庭湖湿地的污染物中,有54.76%N、44.30%P、81.83%COD和95.59%重金属元素和化合物来自四水(湘、资、沅、澧4条江河)和三口(长江分洪流入的松滋、藕池和太平3口),有94%~99%的污染物是由面源污染引起的,点源污染只占1%~6%。因此,在洞庭湖湿地水污染的治理上,控制系统外水系输入比控制湿地周边更重要,控制面源污染比点源污染更重要。  相似文献   
13.
广州城市森林涵养水源、固土保肥的功能及价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广州城市森林涵养水源、固土、保肥的功能及其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广州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每年贮水量比无林地多6.429亿m3,调节径流防洪能力大2.609亿m3;每年植物组织净积累N元素4.949万t,P元素0.428万t,K元素4.400万t;每年凋落物归还林地N元素3.524万t,P元素0.216万t,K元素1.539万t;每年土壤流失减少123万t,有机质流失减少3.905万t,N元素流失减少0.218万t,P元素流失减少0.066万t,K元素流失减少2.368万t;森林贮水效益1.286亿元,防洪效益0.522亿元,储存在植物组织中养分效益3.497亿元,保持土壤效益1.145亿元,改良土壤效益1.872亿元,广州城市森林每年涵养水源、固土保肥的功能价值共8.322亿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类次生林土壤有机碳(SOC)分布特征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为该地区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准确计量及森林土壤固碳增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海拔1230~1300 m区域内的杉木、粤松林和竹林内设9个固定标准地,采集不同层次土壤样品32个,测定其SOC、土壤容重及田间持水量,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法研究不同植被类型SOC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容重和田间持水量间的关系.[结果]杉、松、竹三类林地不同土层SO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不同林分变化幅度差异不同,且各土层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三类林地0~40 cm土层SOC存贮有机碳在整个土层所占比重不同,分别为77.7%、77.1%和85.9%.经回归分析发现,杉、松、竹三类林地SOC和土壤容重拟合值R分别为0.632、0.727和0.615,杉木林SOC含量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相关(P<0.01,下同);三类林地SOC含量与田间持水率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黏粒、粉粒、砂粒含量在同一土层中的三类林地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黏粒、粉粒、砂粒含量与SOC含量相关不显著(P>0.05),而砂粒与黏粒、粉粒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杉、松、竹三类林地砂粒含量在土壤垂直剖面各层均高于黏粒、粉粒含量.[结论]莽山不同次生林SOC与土壤物理性质密切相关,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机械组成等物理性质可作为营林和增加森林土壤碳汇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水稻作物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广州市水稻作物系统的相关资料和实地的观测数据,通过实验分析,研究了广州市水稻作物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结果表明:2005年广州市水稻作物生态系统净生产力吸收CO2 1621649t?a-1,其土壤CO2排放1168625t?a-1,吸收大于排放,系统净吸收CO2 总量为453024t?a-1,广州市水稻作物生态系统具有碳汇功能,单位面积CO2吸收量为5.58t?hm-2 a-1,是一个弱的碳汇。  相似文献   
16.
长沙市城区热岛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长沙市城区的热岛特征及变化规律,利用长沙市城区和郊区气象观测站的观测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对长沙市城区热岛强度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1年间(1988-2008年)长沙市平均热岛强度为0.92℃,年均变化在0.76~1.46℃之间。(2)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是秋、冬季强,春、夏季弱。(3)热岛强度日变化表现为夜间比白天强;夏季整天存在热岛现象,其他季节表现为快速形成和快速消失的现象。结论表明:长沙市热岛强度的年变化与城市建设的进程相一致;近20年来,长沙市城区和郊区的气温同步增高,同时热岛强度越来越大,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也是人类活动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2019年湖南省林木资源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湖南省各市(州)林木生物质能资源储量、可收集量和可利用量的分布状况,为湖南省林木生物质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湖南省林木生物质能资源总储量为76253.70×104 t,其中主要林分生物质能资源储量占比最高,为87.26%,以市(州)为单位,分布在1357...  相似文献   
18.
根据标准样地取样和实验室得出的数据及莽山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估算莽山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和储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黄棕壤>山地黄壤>红壤>紫色土。莽山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约为3.436×106 t,各类型土壤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山地黄壤>黄棕壤>红壤>紫色土>草甸土,莽山主要土壤类型有机碳平均密度为195.35 tC·hm-2。莽山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平均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草甸土>黄棕壤>山地黄壤>红壤>紫色土,空间分布在106.85~216.83 tC·hm-2范围内变动。莽山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密度差异较大,变化范围在41.74~85.67 tC·hm-2之间,面积加权平均值为75.30 tC·hm-2。莽山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493×106 t,占莽山土壤有机碳库总碳储量38.55%。  相似文献   
19.
城市森林对小气候的调节及其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广州市城市森林调节小气候的功能及其价值。结果表明:城市森林降低城市热岛效能晴天2.37℃,雨天2.0℃,增加空气湿度11%,这些带网片点结构的城市森林使得广州市热岛效应分布呈小而窄的断续分布,而不是大而集中的连续分布;降低紫外线指数日平均为2.23,降低辐射量热值日平均为6.10 MJ.m-2;使舒适天数增加36.36%,较舒适天数增加28.57%,而稍不舒适天数减少8.38%,稍闷热天数减少21.42%,闷热天数减少67%;城市森林改善小气候的功能价值包括降低热岛效应价值1 254 125.52×104元.a-1,增加空气湿度价值932 479.20×104元.a-1,共计2 186 604.72×104元.a-1。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产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客观地评价江西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产出结构及其发展趋势,为该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运用能值理论和能值分析方法,研究江西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产出。结果表明:1990-2009年,江西省农业系统能值产出1.73×1023~1.82×1023 sej。其中,种植业占54.01%~61.36%,畜牧业占27.15%~29.78%,渔业占8.01%~12.81%,林业占3.34%~4.11%;谷物和油料作物产出能值在种植业总产出能值中的比重为78.19%~79.18%,猪肉产品能值在畜牧业总产出能值中的比重为74.5%~77.4%;20年内种植业产出能值年平均增长速率为0.85%,畜牧业为2.28%,林业为2.16%,渔业为5.46%;经过20年的发展,系统产业结构发生改变,种植业产出能值比重由原来的61.39%下降到54.01%,牧业和渔业由原来的27.15%、8.01%分别提升到29.78%、12.42%;谷物和油料作物产出能值在种植业能值中占较高比例,猪肉产出能值占畜牧业绝对地位,江西省农业系统经营过程中保守性、传统性较强;根据畜牧业增长趋势,将会成为江西省农业系统的引擎和主导产业,渔业生产的强势劲头,江西省农业系统将有可能出现种植、畜牧、渔业“三强鼎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