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业科学   78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生态农业模式研究及模式建设建议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生态农业模式建设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随着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开发,生态农业模式的系统工程概念逐步明确,生态农业模式分类体系也日趋完善。分析了生态农业模式的机制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指出生态农业模式建设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2.
中国西南地区坡地钾素平衡及管理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坡地钾素平衡及管理研究于2000年开始在贵州南部开展。试验分别设条带种植1、条带种植2、工程梯化、横坡种植四个水土保持农艺措施和农民习惯种植(对照)5个处理,探讨坡地钾素的平衡及其管理措施。试验结果表明,坡地的钾素平衡除了与施肥和植物吸收有关,还与降水、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简化了的坡地钾素循环中(不包括地下渗漏的钾素部分),肥料提供给土壤的钾素达89.66.kg/hm2~176.83.kg/hm2,对土壤钾素输入总量的贡献达96%以上。而9.80%~26.26%来源于无机肥的钾素是通过作物吸收而带离土壤。地表径流和侵蚀泥砂中具有较高的有效钾含量,地表径流所含的有效钾是降水的4.28~6.67倍;侵蚀泥砂所含的有效钾是侵蚀前土壤耕层的1.51~1.92倍。它们不但带走降水中有效钾,而且还带走土壤中的有效钾,流失量每年分别达到14.82~23.10.kg/hm2和4.46~9.35.kg/hm2。每年通过作物吸收而造成土壤钾素损失为28.46~90.10kg/hm2。坡地农业活动造成土壤缓效钾水平急剧下降,缓效钾亏缺每年达175.34~306.04.kg/hm2。因此,在坡地钾素平衡中,应重视水土保持、秸秆还田及肥料的有效利用。条带种植措施可减少地表径流40.31%~43.77%、泥砂53.60%~65.63%、提高土壤有效钾12.62%~33.69%,使得无机肥的利用率达到26%,是坡地钾素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3.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和有机碳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研究了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的试验区水土流失和有机碳流失的特征 ,结果表明 :径流、泥沙及有机碳流失主要集中在 5月、6月及 8月份 ,其间径流流失量占全年流失量的 68.8%~ 73 .1 %,泥沙流失量和有机碳流失量占全年流失量的 90 %以上。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大小顺序均为无保护性措施、侵蚀严重的试验区 5>粗放经营利用的试验区 1 >保护性经营利用试验区 2 >保护性经营利用试验区 4>恢复保护性植被试验区 3 ;流失的泥沙主要为推移质 ,有机碳流失量的大小顺序为粗放经营利用的试验区 1 >保护性经营利用的试验区 2 >保护性经营利用的试验区 4>无保护措施、侵蚀严重的试验区 5>恢复保护性植被的试验区 3 ,径流流失的有机碳和推移质流失的有机碳基本接近。从保护资源角度来看 ,恢复保护性植被试验区 3的利用方式控制水土流失和有机碳的效果最好。从农林利用角度来看 ,以有保护性经营利用综合性措施 (等高梯田、植被篱笆、农林间作等措施 )的试验区 2和试验区 4利用方式 ,既有利于水土保持 ,又有利于防止土壤肥力下降  相似文献   
74.
几种挺水植物净化生活污水总氮和总磷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研究了石菖蒲、灯心草和蝴蝶花3种不同植被系统、基质为河砂的潜流型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总氮和总磷的效果,并同无植被系统、相同基质的潜流型人工湿地净化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较低浓度范围里无植被的人工湿地和3种有植被的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总氮有较好的去除作用,随着污水中总氮浓度的增加,虽然无植被的人工湿地和有植被的人工湿地去除总氮的效果均有下降的趋势,但有植被的人工湿地仍然能维持较高的总氮去除水平,无植被的人工湿地总氮去除效果则下降较快。在有植被的人工湿地中,以石菖蒲植被人工湿地氮素净化能力最强,其次为灯心草和蝴蝶花,这与植被自身吸收同化污水中氮素水平以及植物根系微生物作用有关。对于污水中总磷的去除,本研究中由于污水中磷素浓度较低,无植被和有植被的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磷素均有很好的去除作用,没有明显差异,但不同的植物体中磷素仍有明显的吸收同化富集现象,其中石菖蒲吸收同化磷素能力最强,其次为蝴蝶花和灯心草,植被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对于污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
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研究了有、无植被覆盖径流小区红壤坡面周年内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径流小区产流、产沙量的高峰期与降雨量的高峰期相一致.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季节分布的不均匀性是由于不同时期的降雨特征和降雨侵蚀力构成因素决定.坡面流失泥沙悬移质养分浓度均高于推移质中的养分浓度.顺坡种植油菜-花生处理,坡面流失泥沙钾、磷养分浓度高于休闲裸坡处理.红壤坡面养分以泥沙结合态流失为主,但磷、钾以水溶态流失也是一个重要的养分流失途径.流失泥沙悬移质和推移质都有明显的养分富集现象,坡面有、无植被覆盖会使流失泥沙养分富集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6.
在能定量控制水分的模拟槽中,对水稻的生理生态需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田的蒸散作用主要受水稻冠层的控制.同一生育阶段内,温度因子对蒸散作用有显著影响.1992年杭州市郊区早稻湿润灌溉的蒸散总量为323.2mm,日平均4.1mm,比对照减少0.27mm.晚稻本田期蒸散总量为398.8mm,日平均为4.5mm,比对照减少0.34mm.叶面蒸腾与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早稻的相关系数为0.96**,晚稻为0.974**.早稻的蒸腾系数为236,晚稻的蒸腾系数为223.淹灌处理的蒸散量比湿润处理高10.3%,而节水处理的产量比淹灌高10.5%  相似文献   
77.
红壤坡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侵蚀模型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利用土壤侵蚀定位土芯Eu示踪新方法所获得的大量侵蚀及其因子实测数据,建立了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空间分异和坡面侵蚀预测模型,模型的可操作性强,所需因子数据用常规方法即可获得,因而可用来预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和坡面侵蚀。  相似文献   
78.
红壤坡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侵蚀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