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9篇
农业科学   36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为调查四川省某规模化豪猪养殖场中豪猪大面积腹泻死亡的原因,本研究采集病死豪猪的肠道内容物和肺脏等病料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通过培养特性观察、革兰染色镜检、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的克隆测序进行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耐药性分析,对其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进行PCR检测并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得到1株革兰阴性菌,该分离株符合福氏志贺菌的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并且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福氏志贺菌该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对小鼠具有较强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具有多重耐药性,仅对丁胺卡那敏感,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和氯霉素类药物均表现为耐药;分离株的DNA促旋酶Ⅱ和拓扑异构酶Ⅳ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均有突变,且携带有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qnr A和qnr S。本研究是国内首次关于豪猪源福氏志贺菌病的报道,为豪猪养殖中该细菌性疾病的诊断防治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文章旨在探讨苜蓿干草切割长度对湖羊增重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择60只体重和日龄相近的断奶湖羊,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日粮中的苜蓿干草为自然长度,其余3组分别饲喂切割长度为5、15和25 mm的苜蓿干草,预饲期为10 d,正试期为90 d,在饲喂试验结束前的最后10 d开展消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苜蓿干草切割长度对育肥羔羊的干物质采食量具有显著影响,育肥羔羊的干物质采食量随苜蓿干草切割长度的增加而降低。苜蓿干草切割长度对育肥羔羊的平均日增重具有显著影响,以苜蓿切割长度为15 mm具有最大日增重。育肥羔羊的营养物质表观率受苜蓿干草长度的影响显著,日粮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随苜蓿干草切割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育肥羔羊饲料配制过程中,应考虑苜蓿干草的切割长度,本试验中以苜蓿干草切割长度为15 mm具有最佳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43.
特璞棉116于2022年通过西北内陆棉区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在西北内陆早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 d,株型较紧凑,株高76.5 cm,单株结铃6.5个,铃重5.6 g,衣分42.7%,籽指10.4 g;在2021年西北内陆早熟常规棉花品种生产试验中,平均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469.2 kg、202.7 kg和187.0 kg。对特璞棉116的选育过程、产量、纤维品质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4.
为探究投喂频率对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生长、生理指标及肝脏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设5个投喂频率,分别为1、2、3、4和5次/d (分别简称为F1、F2、F3、F4和F5),每个处理组设3个平行,每缸养殖30尾鱼[(6.47±0.56) g]。实验期间,水温为17℃~ 26℃,盐度为30~31,pH为6.8~7.6,溶解氧≥5 mg/L,养殖周期为30 d。结果表明,不同投喂频率对绿鳍马面鲀幼鱼的生长、体成分、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均有影响。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绿鳍马面鲀幼鱼的摄食和生长均呈上升趋势,F5组数值最大,摄食率为3.95%,增重率为347.19%,特定生长率为5.07%/d,增重率为F1组的2倍多。F1组的肥满度为1.79,显著低于其他4组(P<0.05);肝体比逐渐升高,F4和F5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增加投喂频率,鱼体的粗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F2组最高,为59.82%;粗脂肪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F5组最高,为31.23%。胰蛋白酶活性随投喂频率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F3组活性最低,为37.48 U/μg prot;脂肪酶活性逐渐升高,F5组最高,为2.67 U/g prot;淀粉酶活性不受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最高均在F5组,分别为14.71 U/mg prot、250.32 U/mg prot和2.73 nmol/mg。肝脏中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不受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基于绿鳍马面鲀幼鱼的生长性能和生理效应的综合考虑,其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45.
为研究临县境内不同树龄枣树坡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利用轻型人力钻采集坡地土壤剖面样品,采用烘干称重法测得土壤含水量,对不同树龄的枣树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a、30a、50a树龄的枣林地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为7.54%、8.64%、7.69%,各林龄枣林地在0~5m土层深内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林...  相似文献   
4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不同防裂剂处理对壶瓶枣完熟期果肉和果皮中有机酸及V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枣果肉和果皮中均可检测到草酸、酒石酸、奎尼酸、苹果酸、莽草酸、柠檬酸、富马酸7种有机酸,不同防裂剂处理的果肉和果皮中有机酸含量差异显著。果肉中,与对照相比,处理3、处理4苹果酸分别增加82.16%,28.08%,柠檬酸分别增加18.57%,62.29%,处理4酒石酸增加70.70%,且差异显著;果皮中,与对照相比,处理2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含量分别降低25.15%,31.42%,30.19%,且差异显著;果肉中Vc含量差异不显著,果皮中Vc含量显著降低。防裂剂Ⅲ和Ⅳ对枣果肉和果皮中有机酸和Vc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7.
缓释尿素对土壤和玉米植株氮素及干物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在等量普通尿素、磷、钾肥(纯N 60、P_2O_5120、K_2O 90 kg·hm~(-2))作种肥一次性施入玉米种下8 cm基础上,在拔节期前施入不同类型缓释尿素(纯N记160 kg·hm~(-2)),采用随机区组设4个施氮处理:树脂包膜尿素(A);硫包膜尿素(B);植物油包膜尿素(C);普通尿素(CK)。测定玉米整个生育期0~20 cm土层中硝态氮、铵态氮和全氮含量,测定植株不同器官干物质量和氮含量。结果表明缓释尿素可以提高玉米生育后期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与普通尿素相比处理A、B、C灌浆期分别提高硝态氮20.37、29.76、5.18 mg·kg~(-1)和铵态氮8.19、2.31、1.85 mg·kg~(-1),成熟期分别提高硝态氮5.50、5.93、2.04 mg·kg~(-1)和铵态氮7.12、3.39、1.02 mg·kg~(-1);土壤全氮含量灌浆期提高0.22、0.11、0.05 mg·kg~(-1),成熟期提高0.20、0.20、0.01 mg·kg~(-1);与对照相比树脂包膜尿素(A)、硫包膜尿素(B)、植物油包膜尿素(C)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89.41、60.92、48.97 g·株-1和73.12、51.60、34.84 kg·hm~(-2),成熟期籽粒氮素吸收量提高56.98、43.58、29.36 kg·hm~(-2);缓释尿素处理较普通尿素处理增产2.22%~18.82%。三种缓释尿素处理相比较,树脂包膜尿素施用有效提高了生育后期土壤氮素含量、植株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和产量,施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8.
为探索微波辅助提取吴茱萸多糖工艺的可行性,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法,利用软件Box-Behnken实验设计原理,获得二次线性回归方程式(整体模型P0.01)。以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图,确定微波提取吴茱萸多糖的优化工艺条件修正为:微波功率400 W、提取时间为100S、提取次数2次、料液比为1∶100,吴茱萸多糖实际提取率为21.01%(预测值为21.9%,传统水提仅为12.3%),验证实验表明,所得模型方程能较好地预测实验结果,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49.
为了研究小麦种质资源对麦长管蚜的抗性,分析了种质资源的抗蚜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由田间表型鉴定结果分析可知:金铃麦1号与千斤早优系为中抗种质资源.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蚜情指数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排序为:不孕小穗>穗长>株高>颈长>穗下节长>可孕小穗>成穗数>整齐度>穗粒重>穗粒数;参试品种与参考品种之间的关联度排序为:千斤早优系>豫70>陕糯1号>金铃麦1号>东旱1号>3399>长武613>98-10-30>Astron> PI 262660.聚类分析表明,可以把种质资源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PI262660一个种质资源;第二类有98-10-30和Astron两个种质资源;第三类7个种质资源,分别为金铃麦1号、千斤早优系、东旱1号、陕糯1号、豫70、3399、长武613.通过对小麦抗蚜性和农艺性状的综合分析,筛选了主要性状和优异的种质资源,为抗蚜品种的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生物炭不同施用量(0、10、20、40、80 t/hm2)对玉米茎秆中的钾含量、茎秆形态特征、茎秆质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施加生物炭能够促进玉米茎秆各节的钾含量,并且生物炭的施入矮化了蜡熟期玉米茎基部3~5节的节间长,增大了玉米茎粗,增强了茎秆弹力和茎秆外皮穿刺力,增加了茎秆干物质积累,使茎秆粗壮、坚韧。随着生物炭施用量增加对玉米茎秆钾含量、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均表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施炭量40 t/hm2为最优施用量,产量达13261 kg/hm2,较对照提高了25.99%。当施炭量为80 t/hm2时茎秆中的钾含量、茎秆形态特征、茎秆质量性状及产量的提高幅度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