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业科学   2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随着我国城镇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对城镇园林绿化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为了尽快达到绿化美化的目的,移植大规格苗木已成为必然需求和要求。因此,必须抓紧培育观赏效果好且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的大规格绿化苗木。1绿化苗木的培育规格绿化用大规格苗木主要是指:高度在2~3.5m,冠幅1.  相似文献   
12.
以197份玉米自交系为试材,人工加速老化后进行标准发芽试验,检测种子耐储性相关表型性状,结合平均分布于玉米基因组的SNP标记进行关联分析,挖掘关联SNP位点和候选基因。结果表明,共检测出8个与相对发芽势(RGE)、相对发芽指数(RGI)、相对活力指数(RVI)和相对简易活力指数(RSVI)等性状呈显著关联的SNP位点(P<0.000 1),分布于染色体bin1.08、bin3.08、bin4.03、bin4.05和bin6.05区域;PZE-104063000、PZE-104064763和PZE-106085414这3个SNP位点均与2个性状关联。预测到7个候选基因,分别与纤维素合成酶活性、翻译起始因子、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磷酸二酯酶活性、类囊体膜组分、脂肪酸生物合成酰基转运活性和微管有关组分等相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以LH1037、合344、05-2044等7份优良玉米自交系为试材,转化转录因子BcWKKY1基因,并优化了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当转化DNA溶液浓度为200μg/mL、授粉后9 h转化,结实率和转化率最高;转基因玉米的发芽率均低于非转基因对照。共获得T0代PPT抗性植株89株,PCR阳性植株55株,其中36株结实。T1代转基因植株的PCR和PCR-Southern阳性率为86.7%。  相似文献   
14.
周羽 《中国种业》2020,(12):54-57
本文通过低温发芽试验对25份玉米自交系的相对发芽指数(RGI) 、相对发芽率(RGR)、相对根长(RRL)、相对芽长(RSL)、相对总长(RTL)、相对简易活力指数(RSVI)、相对活力指数(RVI)等7个耐低温性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在组间仅RRL差异不显著,而RSL差异显著,其余指标均达极显著水平;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指标间均有相关性,其中RGI与RRL显著相关,其余指标间均呈极显著相关。以RGR、RGI及RVI为指标对25份玉米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其分为5个类群:其中P138、东101、LX347、CA87和DNC34属于高度耐低温;DN4206、DN101、L288、DN2VK、DN8792以及DN6082中度耐低温;XL326、DN3417、东0752、DN3517以及DN6088是中性材料;LX247、LX350、齐319、LX128以及LX896是中度敏感性材料;DN6794、LX897、DN8467及东1524是高度敏感性材料。本试验为评价玉米萌发期耐低温性,筛选具备优良遗传特性的耐低温玉米自交系提供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5.
鄂北岗地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蓄墒期、失墒期和振荡期)和垂直变化(活跃层、富水层和缓慢变化层)。透墒雨标准与土壤干湿程度有关,伏秋时节遭遇持续少雨天气或出现重度干旱时,透墒雨量级最高。透墒雨大小是灌溉预报模型的重要参数,结合土壤准耗散和有效降水可建立鄂北岗地旱地灌溉日期及灌溉量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土壤微生物重要的碳、氮源,有机物料在调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善土壤养分循环、提高作物产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常规化肥处理为对照,设定等有效氮条件下水稻秸秆还田、油菜绿肥翻压和饼肥(腐熟)等3种有机物料类型对烟草根际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烟叶产质的影响,以期为合理施用有机物料来提高烟叶品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和油菜绿肥翻压处理显著提升了烟草根际脲酶活性,但对根际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Biolog分析发现稻草还田和油菜绿肥翻压显著提高了烟草生育后期根际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指数,碳源利用类型差异是引起有机物料处理下烟草根际微生物群落变异的重要因素,其中糖类碳源影响最大。有机物料处理下烟叶化学指标无显著变化,但上中等烟叶比例显著提高,其中稻草还田和油菜绿肥翻压处理下烟叶产值分别比对照提高29.4%、19.8%。本研究表明,植烟土壤上合理采用有机物料部分替代化肥的施肥措施有效改善了烟草根际微生态环境,提升烟叶品质,可作为烟草优质生产的有效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 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的高低与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了解和掌握其规律,对因地制宜安排生产、避免气象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1 中稻 1.1 幼苗期: 1.1.1 温度:种子萌发出苗及幼苗生长所要求的最低温度,粳稻为10~12℃、籼稻为12~14℃,最适温度为26~32℃,但在低温条件下,秧苗生长较健壮。一般地,秧田水温保持在20℃左右,对育成壮苗最为有利。 1.1.2 水分:播种至一叶期,根和芽对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在秧田保持湿润的情况下,种子先扎根后出苗;秧田长期灌水或积水,则先出  相似文献   
18.
玉米芽尖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玉米骨干自交系郑58和丹598为试材,建立了芽尖再生体系,对芽尖再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添加水解酪蛋白(CH)和光照条件可以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郑58和丹598在添加不同激素浓度时丛生芽诱导率达到最高;继代培养基中添加1.0 mg/L6-BA和1.0 mg/LIBA时外植体分化苗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为了加强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改良大麦籽粒性状,选用来自国内外214份大麦材料,按照其地理来源、棱型、皮裸性进行分类;并对其9个籽粒表型性状和籽粒蛋白质含量(grain protein content, GPC)进行多样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按遗传进化关系划分,野生大麦的GPC(10.89%)、粒长(11.36 mm)与籽粒直径(5.57 mm)均显著高于栽培大麦的GPC(9.06%)、粒长(8.97 mm)与籽粒直径(5.10 mm);而野生大麦的粒宽(2.99 mm)和籽粒圆度(0.26)显著低于栽培大麦粒宽(3.12 mm)和籽粒圆度(0.34);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之间千粒重差异不显著。按地理来源划分,中亚野生大麦和西南亚野生大麦各籽粒性状均无显著差异,所有地区中西藏野生大麦表现出最高千粒重(36.25 g)和最低GPC(6.85%)。6个地区栽培大麦的GPC由于长期的人工选育已经趋于大致相同水平。按其棱型划分,野生二棱大麦的GPC(11.26%)显著高于野生六棱大麦(7.30%),而其千粒重(30.77 g)却显著低于六棱野生大麦(34.66 g);相反,栽培二棱大麦的GPC(8.51%)显著低于栽培六棱大麦(9.64%),而其千粒重(31.81 g)显著高于栽培六棱大麦(28.34 g)。按皮裸性划分,无论是栽培种质还是野生种质,皮大麦的粒长与籽粒直径均显著大于裸大麦。同时,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分别与粒宽和籽粒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和0.681;而千粒重与GPC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籽粒的长宽比呈显著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16和-0.121。在野生六棱大麦中,千粒重与GPC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r=0.569~(**))。基于10个籽粒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大麦与野生皮大麦之间、裸大麦与皮大麦之间聚为不同的类群,大部分栽培大麦聚为Ⅰ类群,大部分裸大麦聚集为Ⅱ类群,而大部分的野生皮大麦聚为Ⅳ类群。  相似文献   
20.
脱水速率和灌浆速率对玉米收获期子粒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省极早熟和早熟玉米种植区域两对收获期含水量差异显著的玉米主栽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为试材,极早熟玉米种植区域品种为德美亚2号和克玉17,早熟玉米种植区域品种为德美亚3号和哲单37,对比调查子粒含水量动态变化、灌浆速率、生理成熟前后脱水速率等,分析与收获期子粒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收获期含水量低的德美亚2号和德美亚3号,与同熟期含水量高的克玉17和哲单37相比,均提前3 d达到生理成熟期,此时期两对杂交种间子粒含水量均无显著差异,灌浆速率平均快0.12 g/d,灌浆时间缩短3 d,各自的母本自交系间呈现出同样的变化;生理成熟后德美亚2号和德美亚3号与克玉17和哲单37相比,随着子粒脱水速率的加快,子粒含水量差异逐渐增大,收获期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父母本自交系间也具有同样的表现。玉米收获期子粒含水量与生理成熟后子粒脱水速率和子粒灌浆速率均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7和-0.5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