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业科学   13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保护性耕作对寒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寒地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四种耕作方式:传统耕作(TT),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少耕秸秆覆盖(MTS),研究耕层深度、轮作方式、季节变化对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酶均表现为0-10>10-20>20-30 cm,在0-10 cm土层MTS的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下,除了过氧化氢酶外,土壤三种水解酶均表现玉米-玉米-大豆(CCS)>大豆-玉米-玉米(SCC);相同轮作方式下,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酶活性均表现夏季>秋季,而酸性磷酸酶的酶活性在秋季较高。  相似文献   
102.
不同施肥处理对滴灌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节本、增产、增效为目的,在滴灌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的肥料用量和施肥时期处理,研究其对滴灌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滴灌条件下前期种肥的供给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形成非常重要,在种肥用量为尿素37.5kg/hm2、磷酸二胺75kg/hm2、硫酸钾45kg/hm2时,滴灌大豆效益最高;在此基础上,结荚期再滴施尿素63.75kg/hm2、磷酸二氢钾66.75kg/hm2,滴灌大豆产量提高,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103.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能够保证种子发芽的前提下,通过少耕、免耕、化学除草等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保持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农业耕作技术.通过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对比,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在减少水土流失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保护性耕作的适宜年降雨量为250~800 mm,温度不低于7℃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4.
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与温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的高低是大豆根瘤固氮能力的重要指标,温度对根瘤固氮酶活性影响较大,试验采用室内与室外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光照或黑暗条件下,根瘤固氮酶活性都随温度的升高呈单峰曲线,用二次函数拟合效果良好;光照条件下yL=-0.0022x2+0.0885x-0.2971,当温度为20.11℃时,固氮酶活性最高为0.5929mL/(g.h);黑暗条件下yD=-0.0014x2+0.0582x-0.2291,当温度为20.78℃时,固氮酶活性最高为0.3758mL/(g.h)。大豆开花至鼓粒期正值6月上旬至8月下旬,10cm土层土壤温度处于根瘤固氮酶活性最适宜温度范围(20~21℃)的概率日间为4.52%~19.68%,夜间为7.65%~26.47%;适宜温度范围(15~25℃)的概率日间为70.00%~89.35%,夜间为64.71%~100.00%。  相似文献   
105.
以5个春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框栽方法对大豆秸秆还田与不还田时土壤磷、钾的盈亏量进行估算,研究了种植大豆对土壤磷、钾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成熟期有57.2% ~70.1%的磷素、60.7% ~ 74.7%的钾素转移到籽粒中,磷、钾的收获率较高.在大豆施磷酸氢二铵75 ~ 150 kg·hm-2和硫酸钾40~120 kg·hm-2水平下,土壤磷均有盈余,而土壤钾在施钾量低时亏损,高时盈余.大豆秸秆还田时,磷、钾的盈亏量分别为7.1~22.1 kg·hm-2、-7.6 ~25.6kg·hm-2;秸秆不还田时分别为6.0 ~21.0 kg·hm-2、-14.3 ~18.9 kg·hm-2.大豆秸秆还田时,维持土壤磷、钾平衡的临界磷、钾肥用量为P2O5 18.4 kg·hm-2、K2O 29.2 kg· hm-2;秸秆不还田时,磷、钾肥的临界用量为P2O5 20.9kg· hm-2、K2O 37.3 kg·hm-2.可见,优化肥料施用量和秸秆还田是保障土壤磷、钾素平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6.
稻秆还田对水稻主要病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稻秸秆还田小区试验,初步探讨了多年秸秆还田对15个水稻品种病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的老稻田15个水稻品种的稻瘟病、鞘腐病、纹枯病的病情指数都高于对照稻田的病情指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主栽品种空育131,叶瘟病情指数增加了2.3%,穗颈瘟增加了2.6%,鞘腐病增加了2.2%,纹枯病增加了0.4%。  相似文献   
107.
抗倒伏性是大豆高产稳产研究的重要内容。选用黑农37和黑农42两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25万和35万株/hm 2密度条件下,对不同生育时期大豆茎秆的形态指标、茎秆基部挫折力等力学特性进行测定,较系统地研究了大豆生育期间抗倒伏性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豆生育期间,随着株高和单株鲜重的变化,植株重力力矩呈单峰曲线变化,R5-R6期达到峰值,茎粗和茎秆基部挫折力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而抗倒伏系数是大豆茎秆力学特性的综合表现,呈现U型变化,在R5-R6期最小,表明该期间最易倒伏;大豆株高、单株鲜重、植株重力力矩与抗倒伏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大豆茎粗、基部茎秆挫折力、弹性模量与抗倒伏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大豆株高越低、单株鲜重越小、重力力矩越小、茎粗越粗、茎秆挫折力及弹性模量越大,大豆抗倒伏性越强。供试的两种密度条件下,大豆单株鲜重、茎粗、茎秆基部挫折力、重力力矩、抗倒伏系数等性状,35万株/hm 2处理明显低于25万株/hm 2处理,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大豆倒伏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108.
试验初步探讨了井灌水稻晒水池及灌水渠道的增温作用 :晒水池的增温作用与其面积密切相关 ,面积越大增温效果越明显 ,晒水池中约 1/ 3的面积对于增温作用较大 ;灌水渠道也有明显的增温作用 ,渠道越长增温作用越强 ,但断面流量大影响增温效果 ;晒水池、渠道的增温动态与气温变化规律相一致 ,白天的增温作用明显大于夜间  相似文献   
109.
氮素营养水平对大豆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以“东农47”为试材,采用15N 标记的 (NH4)2SO4作为氮源,利用砂培方式研究了氮素营养水平对大豆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外源氮水平增加,大豆植株氮素积累量和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营养液氮浓度为50 mg/L时,植株氮素积累量和子粒产量最大。在 R4和 R5 期补充氮肥的供给明显增加植株对氮的积累,并能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大豆生长需要一定量的“启动氮”,“启动氮”的作用维持到V3期对大豆氮的积累和产量形成效果最好。随外源氮水平增加,大豆吸收外源氮的比例增加,根瘤固氮所占比例降低,外源氮和根瘤固氮积累量随外源氮水平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氮浓度为100 mg/L时,有利于植株对外源氮的吸收,当氮浓度为50 mg/L时,有利于根瘤固氮的积累,“启动氮”的作用维持到V3期根瘤固氮的积累明显增加; 在R4和R5期补充外源氮的供给可以显著增加对外源氮利用,以R5期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0.
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片蔗糖合成酶活性变化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6个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品种,运用框栽的方法,研究了大豆蔗糖合成酶(SS)含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大豆叶片SS分解方向的活性在幼嫩叶片中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成熟叶片仅表现出有下降的趋势,但不同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合成方向的酶活性在不同品种间、不同叶位上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SS分解方向的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合成方向的酶活性,说明在大豆叶片中SS主要起分解蔗糖的调节作用;SS活性与大豆叶片中的蔗糖含量间具有正相关性,其中绥农14和不结瘤大豆的幼嫩叶片中SS合成方向的酶活性与蔗糖含量间达到了显著水平(r值分别为0.765和0.732);不结瘤大豆成熟叶片的SS分解方向的酶活性与蔗糖含量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9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