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7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91篇
农业科学   149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利用顶盖埋管法,研究短期模拟增温(1年)对大青山油松人工林(Pinus tabuliformis)土壤的铵化、硝化及氮矿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增温显著提高了各层土壤温度,其中5、10、20、40 cm土层土壤温度分别增加了1.09、1.37、1.14、1.44℃,5、10、20 cm土层土壤湿度分别较CK减少了3.63%、1.91%、6.71%,40 cm土层增加1.20%。增温处理下0~1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和全氮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54.02%和40.91%,10~20 cm土层土壤的全氮、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40.00%、41.26%。增温处理下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呈现季节单峰曲线变化趋势,8月达到峰值。模拟增温使0~10 cm土层土壤的铵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分别降低了19%、200%,10~20 cm土层降低了6%、17%,表层和下层土壤的净氮矿化速率分别降低了52%和51%。增温处理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湿度降低,这是导致土壤净氮矿化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2.
为探讨不同品种糜子各性状指标对光周期的反应,通过遮阴棚处理,设置6、9、12 h光照和自然光照(对照)4个光周期环境,调查15份糜子材料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和短日抽穗促进率的光反应特性,以11个性状指标的相对敏感度值分析各性状指标的光周期敏感度,并采用2种综合评价方法对15个糜子品种的光周期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糜子在三叶期进入光敏感期,12 h光照处理为糜子短日处理标准。与自然日照相比,短日处理缩短了糜子抽穗期,株高、分蘖数、穗长、主穗小穗数、千粒质量、主茎节数和产量随着日照时数的缩短整体上呈递减趋势,日照时数低于6 h或高于12 h均会减少糜子叶片数、缩短糜子穗颈长度,降低糜子有效穗数,短日出穗促进率相对较低的品种表现为更强的适应性。11个性状指标的光周期相对敏感度值在-0.7~1.6之间,株高和主穗小穗数的光周期相对敏感度最强,其次是有效穗数、生育期、主穗长,叶片数和千粒质量的敏感度较弱,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株高和主穗小穗数可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主穗长和生育期可作为参考评价指标,千粒质量和叶片数不适合做为评价光周期敏感性指标,光周期综合指标评价D值显示‘赤糜2号’和‘固糜21号’为光周期低敏感型糜子品种。  相似文献   
993.
生物—碱氧化预处理玉米秸秆酶解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腐菌生物—碱氧化预处理(BAO预处理)具有环境友好、低能耗的优势,是一项很有前景的生产纤维质乙醇预处理技术。为获得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的最优酶解条件,通过动力学研究评价了纤维素酶负荷、反应时间、基质浓度对还原糖产量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酶解反应温度、pH值和转速。结果表明,最适的酶解糖化条件为:酶负荷30 FPU/g,基质浓度20 g/L,反应时间48 h,pH 4.8,转速200 r/min,反应温度49℃。在此条件下,秸秆的还原糖产量达到(0.479±0.012)g/g。  相似文献   
994.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 ((E)-N-(2-氟-4-三氟甲基苯乙烯基)-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4-胺,简称BDO-1) 和哒嗪酮衍生物 (4-羟基-1-(4-甲氧基苯基)-6-氧代-1,6-二氢吡嗪-3-甲酸甲酯,简称PDZ-1) 是由华东理工大学创制并合成的新化合物,本研究分别测定了其离体抑菌活性及其诱导抗病活性,并对田间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体抑菌试验结果显示,BDO-1和PDZ-1对供试黄瓜的尖孢镰孢菌和多主棒孢菌并无杀菌活性;温室盆栽试验发现,2个化合物对7种蔬菜病害具有明显的诱导抗病活性,其中:BDO-1在10 mg/L下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棒孢叶斑病、黄瓜枯萎病、黄瓜霜霉病、番茄早疫病、番茄灰叶斑和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8.81%、61.79%、69.88%、64.14%,54.42%、54.85%和63.59%;PDZ-1在10 mg/L下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33%和59.15%。田间防治效果验证结果表明,BDO-1和PDZ-1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95 %和48.45%。研究发现,BDO-1和PDZ-1在质量浓度为10 mg/L、诱导5次、每次间隔5d的条件下施用,对黄瓜枯萎病和棒孢叶斑病可发挥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农田环境因子模拟农药雾滴飘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飘移污染辐射面广,极易造成非靶标区农作物药害、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开展雾滴飘移特性研究,对研发精准施药装备、优化喷雾参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指导意义。野外环境因素的多样性与多变性使得田间雾滴飘移特性研究复杂困难,试验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基于低速风洞对温度、湿度、风场等农田环境因子的精准模拟,针对风速、雾滴粒径、雾滴群释放高度等3个影响雾滴飘移特性的主要因素开展试验研究,探讨其对雾滴运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雾滴粒径有助于减少雾滴飘移;随着风速的增大,雾滴飘失量与飘移距离呈明显的递增趋势,且小粒径雾滴的飘移更易受风速影响;作业时喷头高度过高,会使雾滴更易于向远处飘移。  相似文献   
996.
为探索研究胡杨叶面积指数高光谱反演方法的预测精度和适应性,选择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区域,将采集的叶片带回实验室,通过ASD Fieldspec4便携式地物光谱仪扫描胡杨叶片得到反射率光谱并计算胡杨LAI,然后利用回归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法构建胡杨LAI反演模型,将模型预测LAI值和真实LAI值进行建模分析,进而评价2种方法的反演精度。结果显示,BP神经网络法检验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为0.99、均方根误差(RMSE)为0.304、残差平方和(RSS)为0.0004,较植被指数法和多元回归法估算胡杨LAI的精度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索低温逆境胁迫对高粱苗期幼株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以期揭示高粱耐冷生理机制以及为耐低温高粱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晋杂12号和晋中405为试验材料,盆栽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4,6,8,10d低温胁迫处理,自然生长为对照(ck)。[结果]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高粱幼株叶片潜在光化学效率(Fv/F0)、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而初始荧光(F0)显著上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则先上升后下降,参试高粱幼苗10d低温胁迫处理的Fv/Fm比对照最大降幅23.70%,10d低温胁迫的qP比对照下降最多为50.31%。[结论]低温胁迫处理对高粱苗期幼株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具有减弱效应的影响,且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高粱幼苗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削弱。  相似文献   
998.
小流域设计洪水成果的精度直接影响山洪灾害临界雨量的可靠度和预警的准确度,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检验复核。以有资料地区为基础,采用长系列洪水资料频率计算法、小流域产汇流法和洪峰模数法对分析评价中的设计洪水进行检验复核;采用相似流域的思想,将其检验复核结论移用到无资料地区。以资料情况较好的陕西省江西营流域民生村1组和缺乏资料的马家庵村11组为实例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民生村1组20年一遇以上设计洪水结果较好,10年一遇以下设计洪水结果偏大,经重新计算或修正,有效提高了结果精度;对马家庵村11组移用结论,重新计算,并对检验结果进行验证,结论可靠。为小流域山洪灾害分析评价设计洪水复核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99.
北京山区不同林分林下植被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林下植被生物量以及根系特征,为北京土石山区人工造林树种的选择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北京土石山区典型代表红门川流域,以油松和侧柏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进行植被调查,测定林下植被生物量和根系,草本和灌木生物量采用全刈法,根系调查采用连续钻取土芯法。结果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林地根系生物量差异显著(P < 0.05),灌丛林地根系生物量最高((6.84±1.35) t/hm2),其次为侧柏((4.65±0.90) t/hm2),油松林地土壤根系生物量最低((3.33±0.93) t/hm2),且同一林地根系生物量在不同土层均基本接近;不同树种林地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均随径级的增大而减小,0~0.1 mm径级根系是林地根系分布最广的,其次为0.1~0.2 mm径级的根系;随林龄增大,侧柏、油松林不同径级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系生物量均呈递减趋势,且均明显低于灌丛林地;坡向显著影响林地根系生物量,半阴坡根系生物量明显大于阳坡和阴坡根系生物量(P < 0.05),林地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砂粒含量显著性负相关(P < 0.05),其中径级0~0.1 mm和0.2~0.5 mm根系尤为明显,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密度间显著负相关(P < 0.05),尤其是径级0.2~0.5 mm根系。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对土石山区造林树种的选取不仅要参考当地环境条件和土壤特征,还要充分考虑造林树种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索一种有效的黄秋葵保鲜方法。[方法]以黄秋葵为试材,分别经冷水预冷处理和冷水预冷复合纳他霉素处理后,放置在4℃条件下贮藏16 d,研究其贮藏期间品质的变化。[结果]与单独冷水预冷处理相比,冷水预冷复合纳他霉素处理可以更有效地抑制黄秋葵在低温贮藏期间叶绿素的降解,延缓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维持果实较高的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提高了果实的商品率,延长了果实的货架期。[结论]冷水预冷复合纳他霉素处理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保鲜方法在采后黄秋葵果实的实际贮运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