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业科学   80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给7尾体质量325~520g的成熟海捕野生大黄鱼人工催产后采精液,在20℃(室温)和4℃(冰箱)下保存0、1、3、6、12、24、36h,以砂滤海水为激活剂,观察大黄鱼精子活力,以精子的激烈运动、摇尾运动、缓慢运动和寿命作为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4℃和20℃下随保存时间的延长,精子活力逐渐减弱;4℃下保存24h、20℃下保存12h,精子仍具有激烈运动的能力;4℃下保存的3个运动阶段和寿命较20℃下均有所延长,4℃保存大黄鱼精子更佳。  相似文献   
102.
为研究水蛭素的HPLC最佳色谱分析条件,通过对比重组水蛭素的HPLC分析方法的洗脱条件、检测波长、色谱柱的分离效果,拟合水蛭素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方程,优选最佳水蛭素色谱分析条件。结果显示,ODSC18柱分析最佳条件为:采用梯度洗脱,流动相A和B洗脱程序:0~60 min,B:0%~100%,进样量20μL,柱温35℃,流速为1 mL/min,波长205 nm;TSKgelG2000SW柱最佳分析条件为:流动相磷酸缓冲液(0.02 mol/L,pH 7.0),流速0.5 m L/min,检测波长205 nm,进样量20μL。研究表明,水蛭素浓度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直线线性相关关系,采用TSKgelG2000SW色谱柱的分析效果优于ODSC18柱,可为动物活性多肽的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3.
为在乳酸乳球菌中表达纤维二糖水解酶II(CBH II)基因,对绿色木霉(T.reesei)CBH II基因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和合成,通过PCR及T4 DNA连接酶将人工合成的序列插入到表达载体pNZ8148中,获得重组质粒pNZ8148-CBH II,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将正确的重组质粒通过电击转化进入乳酸菌NZ3900感受态细胞,通过选择性抗生素氯霉素筛选阳性克隆,放大培养后使用终浓度为20 ng/mL的Nisin进行诱导表达,诱导后的菌液经SDS-PAGE鉴定,有符合预期大小的条带,说明CBH II基因在乳酸乳球菌NZ3900中表达。研究为乳酸乳球菌的改造及开发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4.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水平是评估其生物效应的基础。本研究以象山湾为例,研究了10种常见海洋生物(贝类、头足类、甲壳类和鱼类)的消化道、鳃和肌肉等组织内微塑料污染状况。结果显示,微塑料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的消化道和鳃等组织内,在61.0%的生物个体内共检出131个微塑料,平均丰度为(1.3±1.5)个/个体;其化学成分包括人造丝(RY; 74.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14.5%)、聚丙烯(PP; 3.8%)和聚酰胺(PA; 3.1%)等9种类型。检出纤维状、碎片状和颗粒状3种形状的微塑料,分别占95.4%、3.1%和1.5%;所有检测物种中均出现人造丝和纤维状微塑料。微塑料粒径在110~4796 μm之间,平均为(1246±1119) μm,以≤1000 μm的微塑料占比最高(55.2%)。养殖设施产生的典型泡沫状微塑料或聚乙烯(PE)、聚丙烯和聚苯乙烯(PS)塑料类型在生物体内出现频率和丰度较少。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近海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特征及其生物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5.
上海市水稻种植面积约为9.34万hm2,水稻秸秆绝大部分直接还田。为解决大量秸秆还田导致的土地自然发酵能力不足问题,上海桑磊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了水稻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建立了以水稻打捆机为核心的水稻秸秆饲料化和基料化技术体系,形成以畜禽养殖场/菌类种植基地—合作社—水稻种植农户的双向订单模式的完整产业链。日平均处理秸秆250 t,年平均与上海各相关牧场签订销售订单6 000 t,平均每年可解决667 hm2水稻秸秆的饲料化和基料化利用。该模式是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水稻秸秆高效利用模式,既保护上海大城市郊区环境,合作社也有客观的经济收益,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详细介绍了双向订单模式下水稻秸秆饲料化及基料化利用新模式的系统过程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6.
为探究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对棉花养分吸收、磷肥利用效率及棉花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5年田间微区棉花连作定位试验,以7种施肥措施为样本,于2022年棉花成熟期开展棉田土壤田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磷肥有机替代和秸秆还田均能提升棉株氮磷钾养分吸收,各器官氮素平均含量在1.75~40.90 g·kg-1之间,磷素平均含量在1.46~11.28 g·kg-1之间,钾素平均含量在3.11~25.03 g·kg-1之间。综合肥料投入和养分吸收,50%的磷肥有机替代和秸秆还田最能增强棉株吸氮能力和促进干物质积累,50%的磷肥有机替代对棉株吸磷能力最强且最有利于实现棉花节肥增钾的效果。棉株各器官N:P变化范围为1.20~12.01,磷肥有机替代和秸秆还田使茎、叶、蕾/铃/壳的N∶P明显降低,棉株生物量、籽棉产量随茎、叶、蕾/铃/壳N∶P的降低而增加,本试验棉花生长更倾向于受N、P共同限制。磷肥利用率随有机替代量的增加从12.54%提升到33.04%,土壤磷素盈余量随有机替代量的增加从28.20 kg·hm<...  相似文献   
107.
发展杂交粳稻对保障中国优质粳米供应和粮食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生产上杂交粳稻存在生育期偏迟、产量不稳定、稻米品质和制种产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利用水稻高密度基因芯片技术辅助培育了早熟、优质、高产、稳产、抗稻瘟病、易于制种的杂交粳稻新组合‘申优28’。‘申优28’是以BT型粳稻不育系‘申21A’和恢复系‘申恢26-28’配制的粳型三系杂交稻,2018-201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达到10 588.5 kg/hm2,2019年生产试验达到10 473.0 kg/hm2,比对照‘花优14’分别增产11.6%和4.8%。‘申优28’米质优良,有香味(含香味基因badh2-p-5’UTR),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综合抗性好,聚合了Pi2、Pita、Pib、Pi9、Pi54、Pikm、Pit等稻瘟病抗性基因以及Xa21等白叶枯病抗性基因,2020年通过了上海市品种审定。本研究介绍了‘申优28’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以及高产机械化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8.
为了保证和提高电机系统能耗模型的计算精度与评估能力,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辨识理论的集群电机系统能耗校正方法。采用列文伯格-马夸尔特(levenberg-marquardt algorithm,LM)算法,对单台电机和集群电机系统的额定效率、额定可变损耗及不变损耗参数进行辨识,建立了电机能耗计算的校正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典型三机集群电机系统为算例,搭建真实物理试验平台,对集群电机系统进行全域负载率能耗计算。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能耗校正模型的计算误差远远小于能耗出厂模型(误差率不到1%),可以大幅降低集群电机系统的能耗计算误差,工程实用性较强,为电机用能系统的能耗评估和节能改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广西某铅锌矿区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方法]采用Tessier连续萃取法研究广西某铅锌矿区农田土壤中Cd、Pb、Zn、Hg的存在形态分布,分析各存在形态的相关性与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研究区土壤Cd主要以可交换态为主,Pb以碳酸盐态和铁锰氧化态为主,Zn以残渣态、有机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为主,Hg以残渣态和有机结合态为主。重金属Cd、Pb、Zn的可交换态均与相应的总量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而Hg的可交换态与其总量不相关;Cd的可交换态与碳酸盐态存在极显著相关,Pb的可交换态、铁锰氧化态和残渣态之间相关性较好,Zn的铁锰氧化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之间显著相关;Hg的各存在形态之间的相关性较差。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大小依次为Cd、Pb、Zn、Hg。[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开展矿区土壤修复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0.
分子标记在杂交粳稻育种上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子标记的应用为杂交粳稻育种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分子标记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可大大提高育种效率。本文综述了分子标记在杂交粳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杂种优势预测以及DNA指纹图谱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探讨了分子标记在杂交粳稻育种上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