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业科学   1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试验研究表明,新稻10号具有稳产性好,株叶形态结构合理,株高适中,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籽粒饱满,米质优,成熟落黄好等特点。在沿黄稻区种植比当地当家品种豫粳6号早熟12~14d。要获得高产,在栽培上应主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兼顾千粒重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22.
为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剑叶光合、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生育期较短的‘新稻567’、‘新稻568’和‘新科稻31’为试验材料,在直播种植模式下,设置3个施氮水平0、255、300 kg/hm2,分别测定抽穗后剑叶光合速率、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等指标,研究氮肥调控水稻产量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3个品种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高效叶面积率和粒叶比表现为中氮水平较高,高氮水平较低。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不同氮肥处理间基本表现为中氮处理高于高氮处理;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在整个灌浆期内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趋势,不同氮肥处理间的差异在灌浆盛期至灌浆中后期较大,表现为无氮和中氮处理高于高氮处理,灌浆末期处理间差异较小。产量与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呈正相关关系,与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在灌浆初期呈负相关在灌浆中后期呈正相关关系。适度的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直播水稻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增加剑叶光合速率、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从而促进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23.
为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直播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3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旱直播栽培模式下,设置常规灌溉和节水灌溉2种灌溉方式,分析测定直播稻的叶片光合、稻谷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灌溉,节水灌溉处理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含水率分别下降3.66%和4.37%,灌浆中后期剑叶光合速率和水稻产量分别提高5.78%和5.69%。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因不同品种表现不同,对于‘新稻567’和‘新稻568’两品种,节水灌溉处理稻米加工和食味品质分别下降了6.21%和3.84%,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增加了18.9%和5.37%;对于‘新科稻31’,节水灌溉处理稻米的加工品质提高了3.4%,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下降了19.59%和27.84%。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含水率与光合速率呈正相关,产量和品质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因不同灌浆时段而异。提高灌浆中后期光合速率,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的加工品质,但稻米外观和食味品质有所下降。综上表明,通过节水灌溉可以提高水稻产量,但在米质调控上因品种而异。因种设定不同的土壤水势灌溉标准,对发展节水型直播稻生产和提高稻田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介绍了新稻20号的育种目标、选育过程和品种特征特性,并提出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以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25.
新稻10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早熟、高产、优质常规粳稻新品种,2004年3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已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等地推广种植, 并在京津唐地区大面积示范。  相似文献   
26.
河南省无公害优质大米产业化发展之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农业大省,大米是河南省除小麦、玉米之外的第三大粮食品种,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生产成本过高,经济效益较低,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但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口味的转变,大米消费量将会持续增长,特别是目前国内市场大米深加工产品几乎为空白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无公害大米产业化发展正逢其时.  相似文献   
27.
对新稻19号进行高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实粒数的变异最大(cv:13.02%),与产量的相关最为密切(r=0.6048**),对产量的通径(P=0.6571)和净贡献率(pr=0.3974)最大,其次为每公顷有效穗(cv=12.45%,r=0.2482,P:O.4569,pr=0.1134);千粒重是该品种的稳定性状,对产量的贡献极小。新稻19号每公顷8500kg的产量结构为:每公顷300万穗左右,每穗结实115粒左右,千粒重25g左右。配套栽培技术是:(I)适时播种,培育壮秧;(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每公顷基本苗90~120万株;(3)合理施肥,科学灌水,每公顷施纯氮225~280kg,氧化钾90~110kg,五氧化二磷80~100kg;浅水分蘖,够苗晾田,孕稳期小水勤灌,灌浆至成熟期浅水和湿润间歇灌溉,后期不早断水;(4)综合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28.
中熟中粳稻新品种新稻18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了中粳稻新品种新稻18号的特征特性,并介绍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利用河南省粳稻区域试验、生产示范及国家北方中晚粳区域试验资料 ,对GS豫粳 6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GS豫粳 6号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 ,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 ,千粒重次之 ,穗粒数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 ,在高产栽培上 ,应主攻亩成穗数 ,同时兼顾穗粒数 ( 1 0 0粒左右 )和千粒重 ( 2 6g左右 )。  相似文献   
30.
新稻10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科所选育的早熟、高产水稻新品种。2004年3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