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业科学   11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利用SSR标记进行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利用37对SSR引物分析了72个不同生态类型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出了18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SSR引物可检测出2~11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为5.1个。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SSR分子标记将72个材料分成7大类群,说明SSR标记在区分水稻品种生态类型和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证实了SSR标记是研究水稻种质资源分类、地理分布、生态类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2.
以1037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为研究,在新平(550m)的早、中季稻和元江(400m)晚季稻上进行抽穗期鉴定研究:(1)提出了云南稻种早中晚的划分标准。(2)云南稻种核心种质中早,中、晚稻分别为0.5%,30.5%和69.0%,其中育成品种以中粳(66.4%)和晚籼(17.8%)为主。  相似文献   
63.
云南地方稻种不同分类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的丁颖和程侃声栽培稻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按俞履祈的变种分类方法对云南搜集保存的5285份地方稻种资源进行分类研究表明:(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变异中心。(2)云南地方稻分属58个变种,为中国栽培稻变种的总和,但品种数约占中国栽培稻的8.6%;其变种特点是以普通籼、红籼,红粳、普通粳、普通糯粳和红光壳粳为优势变种,粳稻变异大于籼稻,深色型、糯稻、光壳稻和有芒变种占有较高比较。(3)云南地方稻种分为籼粳2个亚种、6大生态群,其中热带粳群、光壳粳群和普通粳群的品种数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3.6%,18.1%,32.1%,分别为13,11和18个变种;早中籼群、冬籼群和晚籼群的品种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1.8%,0.5%,43.9%,分别为11,4和24个变种。(4)云南地方稻籼亚种26个变种和粳亚种32个变种。籼水稻和晚稻是籼亚种的基本型,籼陆稻和早中稻则是生态变异型。粳亚种中的水陆稻、粘糯稻、早中和晚稻之间均没有基本型与变异型之分,且与籼亚种中的有明显区别。这进一步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籼和粳为两个独立起源中心。(5)初步提出云南栽培稻分类体系为按“种-亚种-生态群-生态变种群-品种类型”的5级新型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64.
在中国的丁颖和程侃声栽培稻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按俞履祈的变种分类方法对云南搜集保存的5285份地方稻种资源进行分类研究表明:(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变异中心.(2)云南地方稻分属58个变种,为中国栽培稻变种的总和,但品种数约占中国栽培稻的8.6%;其变种特点是以普通籼、红籼,红粳、普通粳、普通糯粳和红光壳粳为优势变种,粳稻变异大于籼稻,深色型、糯稻、光壳稻和有芒变种占有较高比例.(3)云南地方稻种分为籼粳2个亚种、6大生态群,其中热带粳群、光壳粳群和普通粳群的品种数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3.6%,18.1%,32.1%,分别为13,11和18个变种;早中籼群、冬籼群和晚籼群的品种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1.8%,0.5%,43.9%,分别为11,4和24个变种.(4)云南地方稻籼亚种26个变种和粳亚种32个变种.籼水稻和晚稻是籼亚种的基本型,籼陆稻和早中稻则是生态变异型.粳亚种中的水陆稻、粘糯稻、早中和晚稻之间均没有基本型与变异型之分,且与籼亚种中的有明显区别.这进一步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籼和粳为两个独立起源中心.(5)初步提出云南栽培稻分类体系为按"种-亚种-生态群-生态变种群-品种类型"的5级新型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65.
为探究甘蔗促生长菌株B9对不同基因型甘蔗品种的促生长效果,本研究采用6个不同基因型的甘蔗栽培种作为研究对象,以接种菌株与否分为处理组及对照组(CK),分别测定各甘蔗幼苗的株高、根长、鲜重、干重、株高、茎径、茎长等农艺性状以及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生理指标。通过综合生理指标及各方面农艺性状分析B9菌株对不同基因型甘蔗的促生长情况。由试验结果可知,在接种B9菌株后,不同甘蔗品种在株高、茎径、叶长、叶片数、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鲜重、干重等农艺性状均显著优于CK;同时处理组中各甘蔗品种叶绿素含量、植株光合指标、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GS)及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根系活力等生理指标较CK均明显提升,其中‘桂糖11’在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Gs)、可溶性糖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等方面促进效果较为显著;对‘粤糖93-159’的谷氨酸合成酶活性促进效果最为显著;‘柳城09-182’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根系活力等方面相比其余品种增幅最大;‘滇糖01-58’中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促进效果最佳。可见,内生菌B9对不同基因型的甘蔗品种均存在一定促生长作用,但促生长效果因基因型不同而存在差异,研究证明了促生菌株B9的普适性,为甘蔗的选种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6.
 以5个籼粳交组合的F1植株、1个低育的DH系和CPSLO17(对照品种)为材料,考察其结实率和花粉育性,花粉育性采用两种方法观察,I2-KI法和苏木精法,其中苏木精法是一种观察籼粳交花粉育性的新方法,用此法可直接在正常的成熟花粉中看到两个精子。结果表明,I2-KI法观察的花粉育性与结实率有显著差异,而苏木精法观察的花粉育性与结实率无差异。由此推论籼粳交F1不但存在雄配子部分不育而且还存在雌配子部分不育,两者的部分不育程度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67.
中国粳稻核心种质耐低磷性的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鉴定粳稻耐低磷种质资源对我国粳稻耐低磷育种和耐低磷遗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田间低磷和正常施磷条件下,以单株相对籽粒产量为指标,对来自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稻区的356份粳稻核心种质进行了耐低磷性鉴定.结果表明:东北稻区的平均相对籽粒产量最高,达0.81;华北稻区的相对籽粒产量最低.筛选出76个耐低磷材料、44个低磷敏感材料和236个中间类型材料;东北稻区耐低磷材料所占比例最高,西北稻区最低.  相似文献   
68.
以国家农作物种质库编目的云南稻种资源为基础,将已收集的6100余份云南稻种资源50多个性状近30万个数据规范整理后输入计算机建立了云南稻种资源原始数据库,并研制成云南稻种资源地理分布图集。  相似文献   
69.
利用RFLP标记对两系杂交水稻及其亲本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及54个常规水稻品种(系),按NCⅡ设计配制杂交组合;用45个籼粳特异探针,对供试亲本材料进行RFLP分析;以籼粳特异RFLP标记及形态指数分类法分析供试亲本及杂种的籼粳分化程度,研究双亲籼粳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分类方法均可将亲本和杂种明显地分为籼与粳两群,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但也有分类结果不一致的亲本和组合,在亲本中有1.9%不一致,在杂种中有20.3%不一致。两种方法分类结果不一致的亲本为经多次籼粳交育成的品种,两种方法分类结果不一致的杂种多为籼粳交和籼粳中间型品种间杂种;强优势组合亲本之间不但在DNA水平上差异较大,而且形态差异亦大。  相似文献   
70.
几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恢复系DNA籼粳分化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用经过筛选的11个籼粳分化特异探针对培矮64S、N422S、108S、LS2S等4个不育系和57份恢复系的DNA籼粳分化程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DNA在籼粳分化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在其TDj值的分布范围为0.0674~0.8864。大多数品种籼粳分化比较彻底,DNA上处于典型籼粳之间的中间型的材料很少。培矮64S、中413、特青2号、桂朝2号、晚三、密阳23等品种的TDj值小于0.1,属于典型籼稻;优良三系杂交籼稻恢复系明恢63和密阳46虽然在分类上属于籼稻,但都含有一定粳稻成分。LS2S、零轮、C4182、C418、C411、中作9299、中作946、中花3号、Mars等都为偏粳,它们的TDj值均小于秋光、中作93等典型粳稻。通过部分品种的DNA的TDj值与同工酶TDj值比较研究发现,二者结果基本一致,但DNA TDj值提高了检测不同品种遗传分化程度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