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8篇
农业科学   13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01.
黄土台塬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对黄土台塬乾县试区旱地小麦不同降水年型的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长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按降水量多少分为丰水、平水和干旱3种降水年型,干旱少雨是这一研究时段的主要特点;夏闲期是该区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恢复阶段,降水多少与下渗深浅密切相关;小麦生育期是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损耗阶段,时至收获2m土层内土壤水分降到全年最低值;小麦产量与耗水系数呈负相关,与田间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2.
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典型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对比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准确地描述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并从时间序列上反映系统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立足北方农牧交错带,在近31a的时间尺度上,以偏农区的榆阳区和偏牧区的乌审旗县域典型农业生态系统作为比较研究对象,采用系统组分优势度、系统结构优势度和系统稳定性指数作为研究模型,对两地农业生态系统的产业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显示种植业是偏农区农业生态系统的主导产业,其组分优势度在后期下降较快;林业在两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组分优势度均较小;畜牧业是偏农区最具发展潜势的产业,是偏牧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渔业组分优势度在两地均为最小,基本对系统无贡献;偏农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较为优越,而偏牧区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较为突出。结合研究结果,并就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偏农区和偏牧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期为当地及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产业模式优化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03.
宁南旱区谷子集水保水技术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宁南半干旱偏旱区采取地膜覆盖与抗旱剂相结合的集水保水抗旱种植技术,可有效改善土壤耕层水温状况,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平膜穴播方式较垄膜沟植方式和露地提前4d出苗,垄膜沟植方式与平膜穴播方式较露地分别增产131·92%、98·40%,抗旱剂拌种处理较不拌种处理平均增产10·4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065~0·886kg/m3,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4.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水资源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条件受限,制约农业持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传统、陈旧、固守、落后,小规模经营;科学技术落后、信息不畅,区位劣势;生存环境失衡,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现状,分析了节水灌溉和作物产量的关系,多角度探讨了地面节水灌溉、地上节水灌溉、地下节水灌溉三种不同形式,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实际情况,对旱作农业补充灌溉进行了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可知:节水灌溉已成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有效途径和粮食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05.
2010年10月出版定价:$58.00书号:978-7-03-029245-2开本:B5营销分类:农业;生态装帧:平装内容简介:本书主要针对毛乌素沙地耦合农业生态系统产业布局特点,重点选  相似文献   
106.
渭北旱地小麦留茬深松膜侧沟播耕作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试验结果表明,留茬、深松、膜侧沟播是融“深松储水效应”、“残茬覆盖保水增肥效应”和“起垄覆膜沟播聚水、保水、增温、透光效应”于一体的旱地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具有极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夏闲期留茬覆盖、深松耕可把占小麦全生产年度50%的夏闲期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较传统翻耕法多蓄水76.2mm,蓄水率达50%以上;在夏闲期多蓄水的基础上,种麦时再应用起垄覆膜沟播技术,既可以把夏闲期蓄积到土壤中的水分最大限度地保住,又可把小麦生育期的降水量最大限度地蓄住,加之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从而使旱地小麦的水、热条件明显改善,达到既增产增收,又保水保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7.
中国西部地域资源优势及产业化开发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阐述地域资源优势含义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客观评价,分析了西部地区地域资源优势开发利用的障碍因素,提出了西部地区地域资源优势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认为建立和发展民族医药产业、草原畜牧产业、观光旅游产业、区域特色产业是实现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8.
在渭北旱塬连续10 a“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复种模式下,设置2 种保护性耕作处理:免耕和深松耕,并以翻耕作为常规耕作进行对照,研究不同耕作处理下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 ,AM)真菌生物量(真菌孢子数量、菌丝生长密度)、对玉米根系的侵染效果(包括根系侵染率、菌丝密度和丛枝丰度)和群落结构多样性(AlpHa多样性),并将其与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耕作处理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影响,粉粒含量:深松耕、免耕>翻耕,pH:翻耕>深松耕、免耕,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深松耕>免耕>翻耕,速效磷含量:翻耕>深松耕>免耕。免耕和深松耕处理的土壤AM真菌生物量、侵染效果均高于翻耕。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有机碳含量和速效磷含量与AM真菌生物量和侵染效果都存在显著相关。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土壤AM真菌属的种类和分子种数量不同(免耕>深松耕>翻耕),球囊霉属Glomus为优势种(99.34%)。OTU结果表明,深松耕处理的土壤AM真菌多样性显著高于翻耕。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速效磷含量是导致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中AM真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效土壤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09.
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量的影响,设置深松耕(DT)、翻耕(PT)和免耕(NT)3个处理,分析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CO_2排放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间的关系。结果显示:2010-2011年夏玉米生长季,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CO_2排放量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表现为DTPTNT,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耕作方式可显著影响夏玉米生育前期土壤温度,且土壤CO_2排放量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温度的敏感性不同,土壤温度分别可以解释PT、DT和NT处理土壤CO_2排放量季节变化的50.72%~53.90%、48.10%~59.63%和13.31%~19.90%;土壤水分和温度共同分别可以解释旱作夏玉米田DT和PT处理下土壤CO_2排放量季节变化的57.61%~76.83%和56.62%~67.12%。土壤温度和水分是影响旱作农田DT和PT处理下土壤CO_2排放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0.
试验采用"3414"试验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不同配比对春青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肥区相比,氮磷钾配施能显著提高春青稞的产量,回归分析表明,春青稞的产量6与氮、磷、钾施用量之间存在显著地回归关系,最高产量的施肥量为:10.12 kg·667 m~(-2)纯氮,3.24 kg·667 m~(-2)纯P_2O_5,4.47 kg·667 m~(-2)纯K2O。春青稞推荐施肥量为:N 9.94 kg·667 m~(-2)、P_2O_53.07 kg·667 m~(-2)、K_2O 4.33 kg·667 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