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业科学   13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作物栽培科学的新发展——从作物化控到物化栽培工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概述了作物化控的兴起、发展动态和大田作物化控的成就与局限性;分析了作物物化栽培产生的背景、意义及研究方向,提出今后应发展以高新技术作支撑的物化栽培工程。  相似文献   
132.
选用近年选育和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16个早稻品种(组合),比较分析了各早稻品种(组合)之间的干物质积累、茎叶生长特性、根系生长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早稻品种(组合)的地上部干物质重、地下部干物质重、叶面积、绿叶数、苗高、主茎叶挺长、主茎茎基宽、单株分蘖数、最长白根长、白根数、最长黄根长与黄根数等农艺性状均存在明显的品种间遗传差异;而且这些农艺性状早期的生长速率均明显高于后期的生长速率,大部分性状在生长发育后期出现了负向增长。  相似文献   
133.
张运波  唐启源 《作物研究》2006,20(Z1):557-561
介绍了国内外农作物光辐射利用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群体冠层特性、作物品种和栽培因子对光辐射利用的影响,指出了我国在光辐射利用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4.
以湘早籼24、湘早籼143和自选1号3个早籼品种为研究对象,早、中、晚3季栽培,通过分析抽穗后单株主穗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籽粒颖壳和子房的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动态变化,探讨稻米色素形成的规律,确定籽粒灌浆、稻米色素沉积、米质形成的最佳切合时期和保健色米的收获适期。结果表明,水稻灌浆期籽粒的干重随着灌浆的进行呈逐渐上升趋势,早季栽培的水稻籽粒干重的增加速率快,灌浆时间短;而晚季栽培的水稻籽粒干重的增加速率较缓,灌浆时间长,成熟后籽粒干重比早季栽培的重。收获期对色素的影响最大,水稻籽粒子房色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与颖壳色素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且延后于颖壳色素含量的变化。研究表明保健色稻收获适期早、中、晚季稻分别在抽穗后25、20和25d。  相似文献   
135.
【目的】传统的人工插秧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生产需求,为保证我国粮食的安全,传统的人工插秧种植模式必须向机械化和轻简化转型。【方法】课题组通过大面积田间示范的方式,以优质晚稻泰优553作为试验材料,比较了3种常见轻简化模式(机插、有序机抛和手抛)下的产量。【结果】有序机抛轻简化模式最佳,示范片整体生长平衡,株高和穗型均匀,结实率高;按照净谷比99%、水分13.5%折算成综合产量,有序机抛示范片测产平均产量为577.6 kg/hm2,较手抛和机插分别增产14.4%和9.8%,增产明显,生育期较手抛和机插约缩短1 d~4 d。【结论】有序机抛轻简化模式具有产量高、生育期短、效益好、适用性强等特点,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6.
湖南省是杂交水稻制种大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座谈、专家咨询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深入调研,发现湖南省种子生产存在高标准农田占比低、种管机械化水平较低、比较效益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即以“三个专业化”推进全程机械化、以全程机械化制种驱动“五化”建设、制种产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37.
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再生稻生产的历史和头季机收再生稻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的历程,从机收再生稻品种筛选,栽培技术创新与生产利用模式创新,配套农机装备的引进研发与机艺融合,技术示范推广,对再生稻认识提高以及再生稻面积、单产和米质的突破等方面综述了湖南机收再生稻技术创新与生产推广及机械化应用所取得的成效,从政策上、生产上、科研上分析了当前再生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