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515篇
  免费   5793篇
  国内免费   340篇
医药卫生   78648篇
  2023年   311篇
  2021年   1287篇
  2020年   818篇
  2019年   1149篇
  2018年   1384篇
  2017年   977篇
  2016年   1084篇
  2015年   1292篇
  2014年   2012篇
  2013年   3136篇
  2012年   4227篇
  2011年   4610篇
  2010年   2605篇
  2009年   2424篇
  2008年   4416篇
  2007年   4603篇
  2006年   4442篇
  2005年   4510篇
  2004年   4231篇
  2003年   3815篇
  2002年   3781篇
  2001年   1048篇
  2000年   956篇
  1999年   1019篇
  1998年   862篇
  1997年   719篇
  1996年   619篇
  1995年   597篇
  1994年   563篇
  1993年   546篇
  1992年   758篇
  1991年   754篇
  1990年   633篇
  1989年   623篇
  1988年   605篇
  1987年   594篇
  1986年   549篇
  1985年   618篇
  1984年   579篇
  1983年   528篇
  1982年   607篇
  1981年   514篇
  1980年   547篇
  1979年   401篇
  1978年   402篇
  1977年   390篇
  1976年   327篇
  1975年   358篇
  1974年   305篇
  1973年   29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目的 本研究使用激光扫描检眼镜(SLO)评价双侧中央暗点患者使用棱镜后的眼球运动反应.方法 本预试验共招募6例有双侧中央暗点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以及6例正常视力的志愿者.首先用Nidek MP-1微视野仪确认患者的中央暗点和优选视网膜注视点(PRL),然后用Rodenstock SLO,在将视标投射在优选视网膜注视点时拍下实时视网膜像,接着在受检者眼前加入6~8 PD的棱镜,要求受检者保持注视视标,这时通过视网膜标记来测量视网膜像的移位量,以及随后发生的优选视网膜注视点的再次注视.过程中平均移位量和再次注视时间通过图像软件(ImageJ software)来计算.结果 实验组再次注视时的移位量在3个像素点或11.66个弧分之内(x轴:2.90±3.92,y轴:2.53±4.18).对照组再次注视时的移位会准确些(x轴:0.33±1.15,y轴:0.89±2.50),但与实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x=1.32,Px>0.05;ty=0.80,Py>0.05).对照组再次注视时间(0.98±0.19)s较实验组(2.83±1.63)s要短,差距有统计学意义(t=5.03,P<0.01).其中有1例实验组受检者没有发生再次注视,其结果被排除并单独分析.结论 研究发现,双眼中央暗点患者对棱镜物像转移后的再注视反应与正常人接近,但实验组再注视明显较对照组慢,并有1例受检者没有发生再注视.该数据说明双侧中央暗点患者无论眼前有没有棱镜,都会利用相同的视网膜位置视物,因此,通过棱镜物像再定位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