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4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霍奇金淋巴瘤(HL)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51例HL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1,年龄15~75岁,13例(25.4%)为未具体分类的经典型HL(cHL),混合细胞型(MC)和结节硬化型(NS)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5.3%和25.5%.治疗总有效率为96.1%,37例(72.5%)获得完全缓解(CR),12例(23.5%)获得部分缓解(PR),2、3年总生存率(0S)分别为83.0%和78.6%,2、3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81.1%和69.5%.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红细胞沉降率(ESR)、骨髓累及、Ann Arbor分期和国际预后评分(IPS)和结外器官累及为预后相关因素,对患者3年PFS和OS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为一种可治愈的恶性肿瘤,复发后部分患者病程呈惰性,对于二线方案治疗和自体骨髓移植仍有较高的缓解率.  相似文献   
2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7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7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治疗现状。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4月至2014年3月起病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反应。结果全部为Ph染色体阳性CML,男女性各35例,中位年龄50岁。70例患者中,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干扰素和羟基脲的患者分别占35.7%、35.7%和52.9%,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患者占11.4%。随访时间从4月至16年,中位随访27个月。TKI治疗组3年总生存(OS)率是85.7%,而羟基脲(和/或)干扰素组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3年OS率分别是46.4%和75.0%,与TKI治疗组比较的P值分别是0.04和0.19。结论 CML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随着TKI作为一线治疗用药的越来越广泛的临床应用,使得CML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3.
目的评价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和FCD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治疗初治惰性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59例初治惰性淋巴瘤的资料,其中32例患者接受CHOP方案治疗,27例患者接受FCD方案化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化疗后骨髓抑制情况。结果 CHOP方案治疗组总反应率为75%,FCD方案治疗组总反应率为66.7%,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HOP治疗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为43.8%,FCD治疗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为81.4%,FCD治疗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高于CHOP治疗组(P0.05)。结论 CHOP方案与FCD方案可能对于初治惰性淋巴瘤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FCD组骨髓抑制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4.
目的评估改良的Hyper-CVAD/MA强化方案治疗侵袭性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42例用改良Hyper-CVAD/MA方案治疗的初治或复治的侵袭性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9例(45.3%)患者达完全缓解(CR),13例(31.0%)达部分缓解(PR),有效率为76.2%(32/42)。1年无病生存(DFS)率和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79.2%和83.7%,3年DFS率和OS率分别为65.3%和64.2%。CR率与有无B症状、结外受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AnnArbor分期、既往治疗有相关性。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造血功能受抑、感染、黏膜炎、肝脏、肾脏以及神经系统毒性等。结论改良Hyper—CVAD/MA方案治疗侵袭性淋巴瘤近期疗效满意,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可以控制。  相似文献   
25.
 目的 研究氟达拉滨继发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3例氟达拉滨继发PRCA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在化疗后1~6个疗程出现PRCA,需要输血治疗,并需要停止原发病的治疗。结论 氟达拉滨继发PRCA,一旦出现,通常治疗困难,并会延误原发病的治疗。目前有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成功的报道。氟达拉滨导致PRCA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6.
目的 分析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友谊医院诊治的17例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诊,其中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6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5例,霍奇金淋巴瘤3例,其他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4例采用化疗联合放疗,7例采用单纯化疗,5例采用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化疗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终止治疗后评估疗效: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1例,死亡3例.结论 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与病理类型及治疗反应有关,采用积极的化疗联合放疗及化疗联合自体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7.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15岁,学生,因全身皮肤粘膜出现出血点伴有血尿1周,于2001年3月2日入院.患者1周前患“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全身皮肤粘膜出血点,以双下肢为重,鼻腔分泌物中带有血丝,尿液呈淡红色,无发热,无骨痛及关节痛.随后尿液颜色逐渐加深,呈洗肉水样.全身皮肤出血点逐渐增多,住院前1天患者无诱因口腔粘膜及舌表面出现血疱.  相似文献   
28.
患者,男,57岁.凶全身骨痛伴皮肤瘀斑3个月于2006年1月17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个月出现全身骨痛,以胸廓、腰椎为主,伞身皮肤出现散在大小不等瘀点、瘀斑,自觉轻度乏力、咳嗽、咳黄痰.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以中剂量阿糖胞苷为主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以中剂量阿糖胞苷为主的方案进行化疗。其中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5例,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5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难治复发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伯基特淋巴瘤2例,NK/T细胞性淋巴瘤2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例、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复发的套细胞淋巴瘤1例。结果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5例,无效1例。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100%和78.2%。结论以中剂量阿糖胞苷为主的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较好,其骨髓的毒性反应也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30.
沈晶  魏娜  付丽  黄达永  王昭 《中国医药》2014,(9):1317-1321
目的:分析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 )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血液内科诊治的65例CLL患者临床资料。使用流式分析检测患者Zeta链相关蛋白-70(Zap70)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 IgHV)突变程度,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检测细胞遗传学异常。按治疗方法分为含氟达拉滨组(32例)、利妥昔单抗联合含氟达拉滨组(20例)和其他治疗组(13例)。含氟达拉滨组患者主要采用FC或FCD方案,每28天为1个疗程,至少治疗4个疗程以上,F为氟达拉滨25 mg/(m^2· d),共3 d,C为环磷酰胺200 mg/( m^2· d),共3 d,D为地塞米松9 mg/( m^2· d),共5 d。利妥昔单抗联合含氟达拉滨组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为基础的化疗,其中利妥昔单抗375 mg/m^2,化疗前1 d使用,共1 d, FCD方案同上。其他治疗组患者口服苯丁酸氮芥6 mg/( m^2· d),服用30 d,每周监测血常规以调整剂量。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总有效率。结果①有52例患者行Zap70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患者16例,阴性患者36例,阳性患者总有效率低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8%(7/16)比86.1%(31/36),P<0.05];有34例患者检测IgHV基因突变程度,其中基因突变阳性患者21例,阴性患者13例,阳性患者总有效率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2%(20/21)比61.5%(8/13),P<0.05];有24例患者使用FISH技术检测染色体,其中正常核型7例(29.2%),其余17例(70.8%)患者至少有1种遗传学异常。②含氟达拉滨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1.9%(23/32),利妥昔单抗联合含氟达拉滨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0%(19/20),其他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30.8%(4/13)。前2组与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