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2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目的 观察大剂量托拉塞米联合多巴胺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53例分成两组:对照组25例,仅给予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28例,加用大剂量托拉塞米联合多巴胺治疗.治疗5~7 d,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尿量、肾功能及电解质等改善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心率、体重、血钾、脑钠肽(BNP)下降,尿量、血钠、6 min步行距离增加,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改善,水钠潴留明显减轻(P<0.05或P<0.01).结论 加用大剂量托拉塞米和多巴胺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糖尿病(diabetes,DM)患者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后,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应用国产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连续收治的86例有DM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术前应用替罗非班组,41例,对照组(未应用替罗非班),45例,比较两组用药后30天及术后6个月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术后两组患者与穿刺有关并发症均为9例,术后1个月替罗非班组心血管事件6例,对照组15例(P=0.044),术后6个月罗非班组心血管事件9例,对照组19例(P=0.045),术后替罗非班组肌钙蛋白恢复时间(5.5±2.1)天,对照组(7.9±2.9)天(P=0.046)?结论:急诊PCI前应用国产替罗非班治疗有DM的STEMI患者安全有效,能减少术后1及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uo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ST segment elevation,STEMI)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护理配合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心内科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途径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69例,比较二者鞘管置入时间、开始鞘管置入-球囊扩张时间、手术成功率、与穿刺部位有关并发症及1月内心血管事件,从患者入院至手术完成后24h由护师全程护理,配合医生随时处理各种紧急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支架植入个数、一次手术成功率、开始鞘管置入-球囊扩张时间、肌钙蛋白I恢复时间、1月内心血管事件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平均鞘管置入时间长于股动脉组,桡动脉组与穿刺部位有关并发症1例,股动脉组7例,桡动脉组少于股动脉组(P〈0.05);两组患者开始鞘管置入-球囊扩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急诊PCI治疗STEMI安全有效,并能减少卧床时间和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合理有效的护理配合能有效处理各种事件,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夹闭术治疗的10例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个。结果 10例动脉瘤夹闭完全,其中5个动脉瘤内弹簧圈术中全部或部分去除,5个动脉瘤内弹簧圈予以保留。术后CTA或DSA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10例出院时GOS评分5分8例,4分1例,3分1例。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GOS评分5分9例,4分1例(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造成脑梗死);随访期间无动脉瘤复发。结论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手术难度,夹闭术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曲古抑菌素A(TSA)联合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对肿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以0.5×10~(-3)μmol/L TSA和10MOI HSV-1及0.5×10~(-3)μmol/L TSA与10MOI HSV-1联合作用于C6鼠胶质瘤细胞;分别于48 h、72 h后,用CK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 48 h后,TSA+HSV-1组C6细胞较单一TSA组、单一HSV-1组C6细胞的增殖活性率明显降低(P 0.05,P 0.01); 72 h后,TSA+HSV-1联合组C6细胞较单一TSA组和单一HSV-1组C6细胞的增殖活性率明显降低(均P 0.01)。48 h、72 h后,TSA+HSV-1组C6细胞较单一TSA组和单一HSV-1组C6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均P 0.01)。结论 TSA联合HSV-1对体外培养的C6细胞具有协同或叠加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总结特重型颅脑伤(GCS3~5分)的救治经验。方法 对收治的66例特重型颅脑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6例特重型颅脑伤者存活39例(59.1%),其中恢复良好和中残25例(37.9%),重残和植物生存14例(21.2%),死亡27例(40.9%)。结论 采取综合疗法,注意保持生命体征稳定,尽早手术解除脑受压,早期亚低温治疗,加强手术前后的监护,维持内环境稳定及防治并发症等措施,可显著改善特重型颅脑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观察远距缺血预处理对冠状动脉灌注压和侧枝血流的急性血流动力学作用.方法 选择冠脉严重狭窄患者49例,在行冠脉介入治疗前,首先做下肢缺血再灌注处理,并在下肢缺血再灌注处理前后分别测定狭窄近端和远端的冠脉压力,计算侧枝血流指数.结果 与缺血预处理前比较,缺血预处理后靶血管狭窄远端闭塞前后的压力均显著升高,下肢缺血预处理后闭塞压/非闭塞压比值均显著升高,表明侧枝血流显著改善,侧枝血流指数从(28.78±11.42)%升高到(34.00±11.38)% (P =0.001).结论 下肢缺血预处理可以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压力,使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远端压力急性升高,改善侧枝血流.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测瓣膜性心脏病(VHD)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活性水平与心脏重塑指标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明胶酶谱方法测定147例VHD患者(观察组)和74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浆MMP-2、MMP-9的活性水平,分析两者与心脏重塑指标的关系。结果心脏重塑组患者的血浆MMP-2、MMP-9的活性高于对照组和非心脏重塑组(P均0.05),非心脏重塑组患者的MMP-2、MMP-9活性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MMP-2、MMP-9活性水平与LVMI明显正相关(r=0.542、0.566,P均0.05)。结论 MMP-2、MMP-9在VHD患者心脏重塑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有可能用来预测VHD患者发生心脏重塑的进展及预后。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比较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5年7月收治股骨头坏死患者68例,均接受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静脉应用组(A组)和局部应用组(B组)。A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0±6.4)岁,血红蛋白(121.33±8.15)g/L,红细胞比容(0.470±0.039)L/L;B组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0±7.5)岁,血红蛋白(125.28±9.37)g/L,红细胞比容(0.490±0.041)L/L。手术切口采用统一的后外侧入路并按照常规手术方式手术,假体选择生物型假体。通过不同途径给予氨甲环酸控制术中及术后出血。静脉应用组:于术前10 min给予10 mg/kg氨甲环酸溶于1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局部应用组(B组):将3 g氨甲环酸溶于120 ml的生理盐水中并分成3等份,用2块纱布浸入40 ml氨甲环酸溶液,分别填塞于在髋臼锉刨削好髋臼壁和股骨侧扩髓之后的髓腔内,持续5 min。剩余40 ml在切口关闭之前注射入关节腔内,放置引流管并将引流管夹闭3 h后开放。术后72 h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血液学指标,计算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输血例数,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凝血功能。结果:术后A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32.34±7.42)g/L,总失血量(833.6±81.4)ml,隐性失血量(276.3±57.9)ml,红细胞比容(10.1±1.4)L/L;B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28.2±6.1)g/L,总失血量(792.5±61.8)ml,隐性失血量(297.5±50.3)ml,红细胞比容(9.2±1.2)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组PT(12.78±2.03)s,APTT(34.27±3.91)s,INR 32.34±7.42;B组PT(13.17±2.19)s,APTT(32.36±3.18)s,INR 28.24±6.1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检查证实两组患者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组术中出血明显少于B组。结论:静脉应用氨甲环酸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能同样有效地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减少术后输血率,并没有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环抱器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疗效。方法从1998年1月~2006年1月我科采用环抱器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4例,B1型8例,C型6例。结果14例患者术后随访4~36个月,平均随访20个月。全部获得愈合,功能良好。结论环抱器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 B1型及C型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