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1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是指多种病因引起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多数患者属于轻型,病程呈自限性,多在一周内缓解,病死率低于1%.但有20%~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常合并严重的并发症,治疗棘手,严重威胁生命,称之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其病死率与胰腺是否感染、感染程度有密切关系,有报道指出达10%~30%~([1-2]).  相似文献   
32.
目的:通过对大鼠移植性肝癌进行不同途径区域灌注化疗,研究不同给药途径下化疗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移植性原位肝癌模型,分别经大鼠外周静脉,肝动脉,门静脉,肝动脉结扎的门静脉注射5-FU,给药剂量为20mg/kg,连续给药4天,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和CD34在不同途径区域化疗下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光镜下计算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结果:外周静脉组全身化疗的肝癌VEGF表达显著高于其它3个区域性灌注化疗组,区域性灌注化疗的3个化疗组中,门静脉组的VEGF表达明显高于肝动脉组和结扎肝动脉的门静脉组(P<0.05);结扎肝动脉的门静脉组肝癌组织的CD34蛋白表达和MVD最低,明显低于其他四组(P<0.05)。结论:区域性灌注化疗可有效抑制肝癌血管生成;区域性灌注化疗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可能是抑制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减少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并使MVD降低,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33.
布加氏综合征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鸿  游箭  钟立明  魏欣  杨林  缪南东  任勇军 《西部医学》2009,21(12):2107-2108,2111
目的探讨布加氏综合征(BcS)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10例BCS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其中9例行MR检查、4例行CT检查。介入治疗采用①经颈静脉和股静脉双向会师行下腔静脉开通;②经颈静脉行肝静脉开通;③经颈静脉和下腔静脉造影并测压。结果诊断肝静脉型1例,下腔静脉阻塞型2例,混合型7例,其中超声误诊3例。10例12次介入治疗,11次获成功,1例失败和1例复发,再次介入治疗成功。4例采用球囊扩张术加内支架植入术,其它均行球囊扩张术。结论影像学检查相结合,诊断准确率有明显提高。介入治疗BCS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医学诊断专家系统结合术前磁共振胰胆管显像(MRCP)预测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5个月内因胆囊结石、胆囊炎入院的286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43例。对照组术前常规接受MRCP检查。研究组先利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构建的、运行稳定的医学诊断专家系统进行筛查,筛查阳性者再行MRCP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MRCP阳性率、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结果对照组胆总管结石阳性率为16.78%(24/143),研究组胆总管结石阳性率为16.08%(23/143)。但研究组MRCP检查阳性率为95.24%(20/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69%(21/143)(P0.01)。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为(8.83±3.59)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0.10±3.66)d(P0.01),研究组平均住院费用为(11 175.80±7 972.33)元,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 332.08±9 884.04)元(P0.05)。结论医学诊断专家系统对胆总管结石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它可作为一种常规初筛手段选择合适病例行MRCP检查,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比较常用三种戳口缝合法及各法的特点。方法:2002年1月至2002年11月,应用手缝法、U型针缝法和EndoClose缝法闭合共60例病人脐部戳口。结果:三种戳口缝法,闭合脐部戳口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三种常用的戳口缝法,均可取得戳口缝闭的结果,用U型针缝合脐部戳口耗时短。但针对不同类型的戳口可选用不同的缝法。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肝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方法,分析影响肝母细胞瘤治疗效果及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对本院2000年1月-2007年11月收治的16例肝母细胞瘤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治疗以手术加化疗为主,化疗分为术前化疗和术后化疗,术前化疗11例又分为介入化疗5例和全身化疗6例(其中2例同时进行介入化疗和全身化疗);未进行术前化疗5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者9例,行姑息性手术治疗者3例,单纯静脉化疗者2例,单纯介入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1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例.随访时间13.5(3~98)个月.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Ⅳ期高危组患儿总体生存率明显较Ⅰ、Ⅱ、Ⅲ期标准组低;血清甲胎蛋白(AFP)<100μg/L和AFP>100000μg/L患者生存率低;混合型预后较好,而胚胎型及巨梁型预后较差;规范化疗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不规范化疗组;手术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有残留组患者预后较无残留组差.结论 化疗可提高肝母细胞瘤中晚期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长期生存率,TACE是肝母细胞瘤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提高对肝母细胞瘤的认识,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肝脏术后合并凝血功能障碍与纤溶功能异常的诱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2006年5月~2007年9月35例肝脏手术患者,分别于术后第1、3、5天检测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凝固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凝血与纤溶指标;23例出现凝血与纤溶功能异常,同期12例凝血与纤溶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23例凝血与纤溶功能异常者(异常率65.7%),血小板数最减少(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郎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凝固时间明显延长(P<0.05),纤维蛋白原降低(P<0.05),D-_二聚体显著升高(P<0.01).结论 肝脏术后及时监测凝血功能、肝功能并清除凝血功能障碍病因,加强营养、护肝、支持治疗是预防和治疗肝脏术后所致的凝血与纤溶功能异常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抑郁相关因素及其与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9-2021年于南充市中心医院经病理确诊的肝癌患者67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将患者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差异。结果 67例患者中23例患有抑郁症(34.3%),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在性别、年龄、饮酒、吸烟、能否承担费用、对疾病的知情情况、治疗方法、介入治疗次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数字疼痛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及肝癌临床分期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生活质量评估方面,两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恶心与呕吐、气促、腹泻、便秘等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抑郁组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体健康状况等得分均高于抑郁组(P<0.05),疲倦、失眠、疼痛、经济状况及食欲丧失等得分均低于抑郁组(P<0.05)。绘制森林图显示,PSQI评分及HAMA评分高是肝癌患者抑郁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是否抑郁对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比抑郁患者高64.164倍。结论 PSQI评分及HAMA评分高是肝癌患者抑郁的危险因素。肝癌合并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在临床工作中需要预防肝癌患者抑郁症状的出现,以提高患者愈后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9.
人才断层是许多医院存在的共同问题。本文以川北某三甲医院为研究样本,对人才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人才断层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0.
【摘要】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 与病毒核酸检测在20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诊断及疗效评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南充市中心医院确诊并收治的18 例 COVID-19 患者行。将患者核酸检测结果、CT检查结果及CT 表现进行汇总,分析其在COVID-19诊断及疗效评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18 例确诊病例中,首诊核酸检测和胸部CT检查中,核酸阳性14例(71.78%),阴性4 例;胸部CT 有肺炎表现15例(83.33%)),无肺炎表现3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二次及第三次复查时,核酸检测阳性率与CT检查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核酸检测阳性病例中,均在胸部CT上有病毒肺炎表现。CT表现为胸膜下区域见片状、絮状、结节状的渗出影,往往以双下肺为主,病灶中以磨玻璃密度影(GGO)为主要表现,危重症者GGO 大片融合及网格状改变,亦有典型的“白肺“征象。结论 CT检查不仅在早期临床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疗效的评判中也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有机的结合核酸检测及CT检查,普及胸部CT检查对COVID-19疑似患者的筛查,能够实现COVID-19防治的早发现,可有效的控制疫情的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