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88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膜瘤甚为少见,而巨大后颅窝、翼腭窝沟通性颈静脉孔神经鞘膜瘤罕见.笔者曾遇到1例,明确诊断过程较为曲折,手术需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多科联合,经扩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Dandy's)-颌下联合入路,该入路特别,难度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中大量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06月至2017年09月收治的136例患有高血压脑出血(血肿量40ml)且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微创手术的有80例和采用传统开颅手术的56例,术后随访30天,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微创组术后死亡率为(n=20,25.0%)明显低于开颅手术组(n=23,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再出血率(n=8,10%)低于开颅组(n=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肺部感染率(n=48,60%)低于开颅组(n=24,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呼吸衰竭率(n=9,11.2%)低于开颅组(n=15,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30天Gos评分3分(n=57,71.2%)明显低于开颅组(n=22,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脑疝患者死亡率、术后肾功能衰竭、脑梗死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血肿体积40 ml的HICH是安全有效的,创伤小,恢复快,死亡率低,并发症少,优于开颅手术。然而,需要进一步验证更大的样本量。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与椎动脉相关的显微解剖结构比较。方法采用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15例,进行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手术,测量各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数值及椎动脉颅内段行程等相关参数。结果该入路中主要的解剖结构有:寰枕关节及其周围结构、椎动脉第Ⅱ~Ⅳ段走行、颅神经根丝及其走行和相互间的关系。其中乙状窦、枕髁和椎动脉是该入路重要的解剖标志,左、右椎动脉直径和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3.3%的椎动脉位于舌下神经腹侧,在舌下神经腹侧走行,16.7%的椎动脉穿舌下神经上、下束之间。结论掌握枕下极外侧入路中椎动脉的走行以及该区域重要的解剖标志,对于经枕下极外侧入路的手术成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对外伤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接受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资料。结果:本组患者28例,其中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龄(49±18)岁。入院时按Glasgow昏迷评分(GCS)〉10分1例;5~10分21例;3~4分6例。术后3个月时按Glasgow预后评分(GOS)评定疗效:良好10例(35.71%),中残5例(17.86%),重残5例(17.86%),植物生存1例(3.57%),死亡7例(25%)。GCS评分≤5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GCS评分〉5的患者(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GCS评分5分以上颅脑损伤患者,在出现不可逆缺血损害前,席早期行去骨瓣减压并砸腩膜成形术等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45.
46.
颅内表皮样囊肿也称胆脂瘤或珍珠瘤,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和鞍区,其来源于颅内残余的上皮母细胞,易沿蛛网膜下腔及脑池延伸。1997年9月至2003年5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我院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11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7.
颅内胆脂瘤也称表皮样囊肿或珍珠瘤,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和鞍区,其来源于颅内残余的上皮母细胞,易沿蛛网膜下腔及脑池延伸。我院神经外科1997年9月至2005年5月,共收治桥小脑角胆脂瘤17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8.
唐景峰  肖绍文  杜贻庆  阳永东  莫万彬 《广西医学》2007,29(8):1154-1155,F0004
目的 探讨环枕区及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经改良枕下远外侧入路和颈后中线入路手术治疗的26例环枕区及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一期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随访1—9年,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1例脊索瘤次全切除术后2年复发。结论 经改良枕下远外侧入路和颈后中线入路手术是治疗环枕区及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的一种较理想方法,具有术野开阔、肿瘤显露充分、全切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化脓性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观察头孢曲松钠与地塞米松鞘内用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6例经静脉抗炎治疗无效的重症颅内化脓性感染患者予头孢曲松钠鞘内注入,50~200mg/次,1~2次/d.同时子地塞米松2.5~5mg鞘内注入.结果:鞘内注药后病情明显好转,经治疗颅内化脓性感染均治愈.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鞘内应用头孢曲松钠与地塞米松治疗重症颅内化脓性感染疗效显著,实用安全.  相似文献   
50.
前交通动脉瘤是颅内高发动脉瘤,周围组织解剖结构较复杂,手术难度较大,相应发展了不同的手术入路,如传统的Yasargil的翼点入路、前纵裂入路、改良的半球间入路以及颅底入路等。其中经前纵裂入路早期因为术后并发症多而受到限制.但是随着显微外科的开展和手术器械的改进,经前纵裂入路行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夹闭被认为是安全的,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本文就其经大脑前纵裂入路夹闭术的发展应用、技术的优缺点及对其展望等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