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2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目的研究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抗氧化指标,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皮质下累及内囊的单一病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基础用药均为拜阿司匹林肠溶片0.3g,1次/晚+血栓通注射液0.45g,1次/d,治疗组除基础治疗外加用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1次/d,(10±2)d一疗程;对照组仅使用基础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10±2)d后,分别对2组进行抗氧化指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测定。结果治疗(10±2)d后,2组血浆中SOD、NO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且NO含量治疗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浆中MDA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臭氧可能通过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途径减轻梗死灶局部及远隔部位的损伤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钝性肾损伤后肾动脉假性动脉瘤(RA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解放军第九〇三医院诊治的1例和筛选1996—2021年期间文献报道且资料较齐全的35例钝性肾损伤后RAP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男28例,女7例,1例未报道性别;年龄(27.0±14.4)岁。报道RAP发病时间32例,诊断时间(14.0±12.5)d。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RAP多在钝性肾损伤后14 d左右形成,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和腰腹痛。36例患者中31例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5例保守治疗。除保守治疗的1例有RAP残留外,余均痊愈。保守治疗后痊愈的4例和选择动脉栓塞术治疗的31例二者间的瘤体最大径[(7.5±3.1)mm比(15.7±6.2)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钝性肾损伤后出现迟发性肉眼血尿或突发腰腹部疼痛应考虑RAP。增强CT和多普勒超声推荐作为首选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的“金标准”。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为一线治疗方案,截至目前保守治疗缺乏高等级证据支持,但在RAP最大径≤10 mm的无症状患者中可考虑选择。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本课题采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的方法,了解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及对照组(30例),在起病72 h之内,试验组给予人尿激肽原酶(0.15 PNA单位)静脉滴入,在使用药物治疗(14±3)d前后,进行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中枢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CMCT)及皮层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波幅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皮层MEP引出率、波幅及CMCT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皮层MEP引出率、波幅与对照组比较仍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下肢皮层MEP引出率的增高程度(14.7%)明显高于对照组(6.7%)P<0.05);试验组上肢CMCT(7.6±2.28)ms较对照组(9.0±2.80)ms明显缩短(P<0.05);试验组下肢MEP波幅 [2.5(1.3,5.7)]mv较对照组下肢[1.9(0.7,5.3)]mv明显增高(P<0.05).结论 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枢运动传导的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9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2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栓塞,62个动脉瘤共置入支架64枚,其中Neuroform支架3枚,Solitaire支架8枚,LVIS支架10枚,Enterprise支架43枚;2个动脉瘤各置入2枚。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53例(85.48%),Ⅱ级3例(4.84%),Ⅲ级6例(9.68%)。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2例(3.23%),术后发生缺血性事件2例(3.23%)。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50例(80.65%),3~5分10例,死亡2例。57例临床随访6~32个月,平均19.7个月,未出现动脉瘤再出血或新发梗死;mRS评分0~2分48例(84.21%)分,3~5分9例。30例影像学随访3~24个月,平均9.3个月,1例(3.33%)出现少量瘤颈复发。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可行、安全的,术中需要根据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具体情况以及治疗策略决定选取合适的支架。  相似文献   
65.
在光声成像中,超声信号通常需要采用接触传感器探测,这使其在很多应用中受到很大的限制,如脑功能成像。为了替代接触探测器实现非接触的光声层析成像(NCPAT),激光干涉技术被用于远程获取超声信号。本文搭建了非接触光声层析成像系统,系统采用波长为532 nm、能量17.5 m J/cm^2的激光作为光声激发源,激光外差干涉仪作为光声信号的远程探测系统,对实际生物组织模型进行了旋转几何的光声信号探测。利用激光外差干涉仪探测到的光声信号,进行反投影算法的图像重建。实验结果表明在具有组织散射特性的模型中,激光外差干涉仪在2.25 MHz带宽(峰值下15 d B强度的信号宽带)下,NCPAT成像系统可以识别500μm直径的黑色微球,并实现了在强散射介质中多层结构的光学对比成像。这将扩展光声和超声在体成像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早期电针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双侧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 RNA)的时序性变化,探讨电针治疗偏瘫的交叉迁移效果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建模成功的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健肢治疗组(UALTG)、患肢治疗组(ALTG)、对照组(CG),各组再随机分为1周、2周、3周组,造模成功24h后对治疗组浅麻醉行电针穴位治疗,每组各时间段结束24h内分离缺血皮质及对侧同部位皮质,采用RT-PCR法测定BDNF-m RNA表达量。结果:1对缺血皮质BDNF-m RNA表达的影响:ALTG组BDNF-m RNA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时表达量均有增加,与CG组相比有显著性增高(P0.01),而UALTG组在第7天和第21天时表达量均有增加,与CG组相比有显著性增高(P0.01);在第7天和第21天时UALTG组较ALTG组表达量更高(P0.01)。2对缺血对侧皮质BDNF-m RNA表达的影响:ALTG组在第7天和第21天时BDNF-m RNA表达量高于CG组(P0.01);UALTG组在第14天时表达量高于CG组(P0.01),且ALTG组表达量同时也高于UALTG组(P0.01);而UALTG组和ALTG组在第21天时的表达量均下降,低于CG组(P0.01)。结论:早期电针治疗MCAO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健侧肢体和患侧肢体都能有效促使双侧皮质BDNF-m RNA的表达上调,具有明显的交叉迁移效果,且健侧较患侧更大幅度提高缺血皮质BDNF-m RNA的表达,这种变化可能是大鼠功能恢复较好和病死率较低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心脏介入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按照实施护理的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实验组(42)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进行一般护理及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术前、术中、术后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合作程度、心理焦虑状态、并发症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出院前的满意程度,合作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焦虑自评量表(SA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心脏介入手术治疗中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合作程度,缓解患者焦虑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减少住院天数,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8.
<正>根据相关临床数据统计证实,急性呼吸道感染90%~95%是由病毒导致的,最少有7个病毒科十多类一共240个型别的病毒可造成急性呼吸道感染[1]。这些感染性疾病波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人群感染率高,特别是流行性感冒可能导致全球性大流行,因此,明确感染病毒的病原谱对控制传染源以及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和临床用药等非常重要。本研究主要对2011—2013年盐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的病原谱进  相似文献   
69.
蛋白激酶C对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的调节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向整流钾离子(Kir)通道是在很多组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钾离子通道,在维持钾离子平衡电位、调节细胞兴奋性和胰岛素分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Kir通道是众多调节因素作用的靶点,这些因素包括:K+、Mg2+、pH、ATP、G蛋白偶联受体(GPCR),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P2)、蛋白激酶A(PKA)、蛋白激酶C(PKC)、花生四烯酸(AA)等。由于很多细胞外信号是通过PKC信号转导通路来调控Kir通道的,多年来为了更好地界定PKC在调控Kir通道功能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机制,人们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PKC调节Kir通道机制的研究进展及目前提出的一些新观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0.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改红  赵肖娜  王茹花 《护理研究》2009,23(35):3238-3239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循证医学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护理观念.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科研证据,同时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护理措施,它对促进护理研究的发展,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科将循证护理理念应用到78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溶栓病人的护理实践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