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8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冠心病最有效法方法之一 ,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并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但是 15 %~ 30 %患者可出现远期再狭窄。近年来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应用可明显降低再狭窄发生率 ,然而相对于普通支架 ,药物洗脱支架选用较长且最好一次性释放 ,因此可能出现病变严重处支架扩张不全。本研究旨在通过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随访观察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扩张不良对预后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一、病例资料2 0 0 2年 4月~ 2 0 0 3年 7月因冠心病行药物洗脱支架治疗且于术后 8个月行血管造影及血管内超声 (IVUS)随访患者 1…  相似文献   
52.
目的评估经导管封堵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老年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房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于我院行房缺封堵术的34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15例老年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继发孔房缺患者作为肺动脉高压组。全部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d、1、3、6和12个月行经胸心动超声图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在透视及经胸心动超声图引导下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闭合房缺。结果所有患者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肺动脉高压组与非肺动脉高压组年龄分别为(67±5)岁和(24±9)岁,(P<0.01),心功能分级分别为2.8±0.7和1.7±0.7,(P<0.01),房缺直径分别为(30.5±3.2)mm和(14.2±4.0)mm(P<0.01),封堵器直径分别为(35.3±4.5)mm和(18.2±4.4)mm(P<0.01),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65.2±11.2)mmHg和(29.5±3.3)mmHg(P<0.01)肺动脉平均压分别为(31.0±4.4)mmHg和(17.9±1.1)mmHg(P<0.01),封堵后,肺动脉高压组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为(36.6±11.4)mmHg,肺动脉平均压为(21.6±4.3)mmHg,均有明显下降,两者与术前比较P均<0.01,心功能有明显提高(从术前2.8±0.7增加到1.8±0.8,P<0.01)。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老年继发孔房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切割球囊成形术在冠脉小血管病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正常参考血管直径≤ 2 .7mm为小血管标准。应用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 2 2例患者的 2 5处病变。结果  2 5处病变中 ,切割球囊成形术成功治疗 2 1处 (84% ) ,其中 7处因严重狭窄而予直径 1.5mm的常规球囊预扩张。2处因发生严重撕裂影响血流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术 ;1处对角支开口病变 ,切割球囊成形术成功 ,但在前降支植入支架后残余狭窄增加至 70 % ,尝试再次通过导引钢丝失败 ;1处因近段血管严重扭曲切割球囊未能通过。住院期间未发生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平均随访 (7.3± 3.0 )个月 (3~ 12个月 ) ,5例患者复发心绞痛 ,3例行冠脉造影复查 :1例为补救性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 ,再次予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成功 ;1例对角支开口病变因前降支支架再狭窄而完全闭塞 ;1例为其他冠脉新发病变。结论 切割球囊成形术安全可靠 ,为治疗冠脉小血管病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4.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新技术,适用于无法外科手术和外科高风险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其常规植入途径为股动脉和心尖。该文介绍1例92岁高龄患者,经股动脉途径植入主动脉瓣失败后,改由经主动脉途径植入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狭窄和肾动脉狭窄患者同一住院期间内行经皮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急性期疗效.方法 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的冠状动脉狭窄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根据造影剂用量和术前.肾功能情况,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即刻、7 d内和7 d后行肾动脉介入治疗.结果 102例患者共有148处冠状动脉狭窄和113处肾动脉病变植入支架,即刻手术均成功.术后30 d随访,l例患者于术后15 d因自行停止服用氯吡格雷后出现心肌梗死,其余患者无不良心脏事件发生.65例高血压患者中,7例(10.7%)血压恢复正常,11例(16.9%)抗高血压药物减量,其余47例(72.3%)患者的血压无变化.21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术前血肌酐水平为(158±57)μmol/L,术后为(142±71)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狭窄和肾动脉狭窄患者同一住院期间内行经皮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6.
目的前瞻性评价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出血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入选连续156例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的ACS患者,观察其轻度出血、严重出血、血小板减少症、输血的发生率,并与国外大型临床研究比较,多因素回归分析其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3例ACS患者发生出血并发症(14.7%),其中轻度出血18例(11.5%),严重出血3例(1.9%),血小板减少症1例(0.6%),输血1例(0.6%)。与国外大型临床研究相比,轻度出血(11.5%和10.5%、12.0%)和严重出血(1.9%和1.4%、2.4%)发生率相似(P均>0.05),但输血(0.6%和3.5%、4.0%)和血小板减少症(0.6%和1.3%、2.4%)发生率显著降低(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OR=2.53,P<0.01)、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OR=2.1,P<0.02)、肾小球滤过率(GFR)≤60ml×min-1×(1.73m2)-1(OR=10.59,P<0.01)与出血并发症发生显著相关。结论替罗非班的临床应用是安全的,其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与国外研究相似;老年、肾功能不全和急诊PCI是替罗非班治疗出血并发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2-DM)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与并发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选择单纯CHD患者186例(Ⅰ组)、单纯2-DM患者83例(Ⅱ组)、2-DM合并CHD患者241例(Ⅲ组)及正常对照者300名(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清hs-CRP水平。结果:Ⅲ组血清hs-CRP水平[25.77mg/L,95%可信区间(CI)21.73~29.80mg/L]较对照组(3.69mg/L,CI3.12~4.25mg/L,P<0.01)均显著升高。结论:2-DM合并CHD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血清hs-CRP水平是反映2-DM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58.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严重出血患者临床预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接受急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严重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间412例急性STEMI接受急症PCI患者资料.比较严重出血患者(严重出血组)和其他患者(对照组)住院期间和术后1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严重出血组年龄较大[(70±9)岁比(65±13)岁,P=0.04] ,女性多见(51.9%比23.1%,P<0.01)、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88.9%比69.4%,P=0.03)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7.4%比1.3%,P=0.02)使用率增加;住院期间和1年临床MACE发生牢增高(分别为18.5%比5.7%,P=0.008;37.0%比14.3%,P=0.002).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70岁、女性、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发生严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严重出血是术后1年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OR:2.79,95%CI:2.21~5.90,P<0.01).结论 急性STEMI患者急症PCI并发严重出血患者术后1年MACE发生率显著增高,女性、高龄和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发生严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9.
长期以来,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被视为一种退行性改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认识到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CAVS)是一个主动性渐进性疾病.鉴于CAVS 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过去几年中,围绕脂代谢紊乱和他汀干预对CAVS 进展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以二磷酸盐为代表的旨在改善钙磷代谢紊乱的药物可延缓CAVS的进展,为药物治疗延缓或阻断CAVS进展提供了新的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60.
介入治疗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比较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6月我院心脏科收治的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共2 4 9例 ,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药物保守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介入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后 3~ 7d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行血管重建术。随访患者的心源性死亡率和 (或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 (主要终点 ) ,心绞痛复发率、再入院率和再次血管重建率 (次要终点 )。结果  16 3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 ,2 4 9例患者行介入治疗。在平均 (11 0± 5 7)个月的随访中 ,介入治疗组心源性死亡率和 (或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3 2 %比 9 2 % ,P =0 0 1) ;心绞痛复发率(2 0 %比 5 3% ,P =0 0 0 1)、再入院率 (16 %比 4 7% ,P =0 0 0 1)和再次血管重建率 (15 %比 4 2 % ,P =0 0 0 1)也明显低于药物保守治疗组。结论 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可作为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